混合式教学中舞蹈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应用实效 ——以“古典舞身韵”为例
【摘要】舞蹈微课在混合式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基于此,文章聚焦混合式教学中舞蹈微课的设计准则与应用效能,选取“古典舞身韵”课程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方法,致力于为舞蹈教育实践提供精准且具实操性的理论指引。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舞蹈微课;“古典舞身韵”;设计原则;应用实效
1.舞蹈微课的设计原则
1.1目标明确原则
在开展“古典舞身韵”微课设计前,应系统解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精准定位该微课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体系中的功能与价值。“古典舞身韵”课程以培育学生对基本动作元素、韵律特征及审美意蕴的掌握为目标,提升其舞蹈表现能力与艺术素养。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充分考量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与学习能力,构建具体、可量化、可评估的目标体系。目标确立后,微课内容的设计应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强化重点内容的阐释,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内容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以“提沉”动作微课为例,需着重讲解身体升降与呼吸配合的技巧,包括呼吸方式(吸气时身体舒展上升,呼气时身体松弛下沉)、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同步)及呼吸与身体各部位的协同机制。而难点内容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瓶颈,如“提沉”动作中内在情感的抽象表达,需通过多元教学策略助力学生理解与掌握。
1.2内容精炼原则
“古典舞身韵”微课内容的构建需遵循精简聚焦原则,规避冗余与繁复。设计过程中,应系统解构教学内容,萃取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以保障在限定课时内实现重点内容的精准高效传递。在精炼“古典舞身韵”微课内容时,需着重凸显重点与难点。作为课程核心,“古典舞身韵”微课的重点内容应通过充足时长与篇幅,进行深度阐释与精准示范;同时注重语言表达的精炼性,以简洁、准确、生动的表述提升教学效果。
1.3互动性强原则
在“古典舞身韵”微课教学体系中,融入互动元素是提升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能的重要策略。设置提问环节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基础路径,通过适时提问,既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又能强化学生的视频观看专注度。构建讨论环节亦是深化互动的关键举措。教师可基于课程内容,创设具有思辨价值的议题,引导学生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或社交媒介开展课后研讨,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学习生态。同时,为深化学生课堂参与度,可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小组协作探究、情境角色扮演等。此类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古典舞身韵”技巧与理论知识,同时在互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2.“古典舞身韵”舞蹈微课设计案例分析
2.1教学目标分析
以“古典舞身韵之提沉”微课为例,其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三维度构建。知识目标层面,学生需系统认知“提沉”作为“古典舞身韵”根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明晰该动作不仅是身体形态的起伏变化,更是古典舞表演的核心动律,为进阶学习复杂身韵动作与舞蹈组合筑牢理论基础;同时,需熟练掌握“提沉”动作中呼吸的技术要点,洞悉呼吸对舞蹈表现力的支撑作用。
从技能目标维度分析,学生需达成“提沉”动作的标准化、精准化执行。通过系统化、重复性训练,逐步增强身体柔韧度与动作控制能力。其中,动作控制力聚焦于呼吸与肢体运动的协同调控,要求学生依据音乐节奏及情感表达需求,精确把握提沉动作的速率、幅度与力度参数。此外,学生应具备将“提沉”动作有机融入基础舞蹈组合的实践能力,实现其与其他动作元素的动态衔接,进而彰显古典舞韵律美学特征。
在情感目标层面,微课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舞身韵”的深度认知与学习热忱为旨归。通过多维度呈现“提沉”动作的美学特质与文化内涵,系统阐释其作为古典舞韵律核心的艺术价值,持续强化学生对古典舞的艺术认同感与探索驱动力。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从动作线条、韵律节奏、情感意境三个维度,剖析“提沉”动作与音乐、情感表达的协同关系,借助慢动作解析、多视角演示等方式,深入解读动作轨迹的流畅性、呼吸节奏的韵律感,以及不同情境下“提沉”动作的情感表意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此外,通过设计小组协作任务,组织学生开展“提沉”动作的研习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其沟通表达与协同创作能力,构建多维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2内容选择与组织
在“古典舞身韵”微课内容建构中,动作示范占据核心地位。课程需系统且精准地呈现“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基础动作元素,这些元素构成“古典舞身韵”的基本语汇体系。针对“云肩转腰”等复杂动作组合,不仅要进行完整连贯的示范,更需采用解构分析法,对动作进行精细化拆解。通过分步慢动作演示,结合详细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系统阐释手臂轨迹、身体姿态变化及脚步移动的技术要点,助力学生建立系统的动作认知体系,精准把握“古典舞身韵”动作的技术规范与艺术特质。
呼吸机制的阐释在“古典舞身韵”微课教学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教学需深度解析呼吸与肢体动作的协同关系,此乃“古典舞身韵”表现的核心要素。可借助动态可视化技术,通过动画演示将呼吸气流变化与身体运动轨迹进行耦合呈现,以线条动态模拟呼吸气流,吸气时线条自下而上延展对应身体提升,呼气时线条自上而下收缩伴随身体下沉,助力学生直观把握呼吸与动作的内在关联机制。
在“古典舞身韵”微课教学中,需对不同动作的呼吸规律展开系统性解析。以跳跃动作为例,其呼吸机制表现为起跳前迅速吸气蓄力,腾空阶段短暂闭气维持体态稳定,落地瞬间缓慢呼气缓冲冲击;而旋转动作则要求呼吸保持均匀平稳,并依据旋转节奏动态调适,防止因呼吸紊乱引发身体失衡。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实例示范、视频逐帧解析与专业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学生精准掌握各类动作的呼吸控制技巧。
2.3互动环节设计
在“古典舞身韵”微课教学体系中,互动环节的科学设计是优化教学效能、强化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路径。在线答疑模块依托学习平台的即时交互功能,如讨论区、私信系统等,构建实时问题反馈与解答机制。当学生在研习“云肩转腰”动作时,若对身体拧倾角度存在认知偏差,可通过讨论区提交疑问。教师则以文字阐释、图解标注及视频示范等多元形式进行回应,借助录制动作解析视频,直观呈现标准的身体拧倾角度与完整动作流程,助力学生精准掌握动作要领。
教师可构建常态化在线直播答疑机制,通过预收集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微课后的共性问题,于直播时段进行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动作示范。直播过程中,设置实时互动环节,搭建师生双向交流平台,增强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例如,针对学生在“提沉”动作与呼吸协同配合方面的困惑,教师可进行现场动态演示,结合动作执行过程,同步解析呼吸节奏的把控要点与身体感知,助力学生深化对动作与呼吸内在关联机制的理解。
小组讨论作为推动学生协同学习与思维交互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教学价值。教师可在微课中创设如“古典舞身韵情感表达策略”“‘形神兼备’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具象化呈现”等研讨议题,组织学生开展分组探究。
2.4技术应用与呈现
在“古典舞身韵”微课的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元先进技术,以实现教学效能与内容呈现质量的双重提升。高清拍摄技术作为基石,依托专业摄像设备,精准捕捉舞者的动作细节与表情动态。在录制“云肩转腰”动作时,高清影像可清晰呈现舞者手臂运动时的肌肉形态变化、身体姿态角度参数及眼神的韵律流转,为学生提供精细化的动作观察视角,助力其掌握动作技术要点。同时,高清拍摄保障了画面的清晰度与色彩保真度,完整展现古典舞的艺术美学特质,构建沉浸式的学习场景。
特效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古典舞身韵”微课赋予独特的视觉张力与教学价值。在动作原理与运动轨迹阐释中,通过动画特效构建可视化教学模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视觉表达。借助3D动画技术动态呈现“提沉”动作中身体重心的位移轨迹,结合动态线条模拟呼吸气流路径,直观揭示动作、呼吸与重心的协同机制。同时,慢动作特效的运用实现复杂舞蹈动作的时序解构,以逐帧解析的方式,精准呈现跳跃动作中起跳发力、空中姿态控制、旋转动态及落地缓冲的完整过程,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动作节奏规律与技术要领。
字幕的科学嵌入是优化“古典舞身韵”微课教学效能的关键路径。在阐释“提、沉、冲”等基础元素时,通过同步字幕呈现,并辅以元素释义、动作特征及训练要点的详尽解析,强化教学内容传达效果。在字体选择上,应契合古典舞艺术特质,优先采用具有传统韵味的书法字体,增强文化底蕴;字号设置需依据视频分辨率及终端设备特性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多平台显示清晰度;色彩搭配则遵循对比度原则,使字幕与画面背景形成视觉区分,如深色背景搭配白色字幕以提升可读性。精准且清晰的字幕标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术语与动作要领的理解。
3.舞蹈微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实效
3.1应用模式与策略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舞蹈微课在课前预习环节承担着重要的导学功能。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进度规划,将精心制作的“古典舞身韵”微课资源提前推送至在线学习平台,以供学生开展自主预习。以“古典舞身韵之云手”课程为例,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涵盖完整教学内容,对“云手”动作的起始站位、手部姿态、手臂运动轨迹、身体转动幅度及呼吸配合等要素,进行系统拆解与动态演示。学生借助移动终端或电脑设备,可自主调控学习节奏,灵活运用暂停、回放功能,对动作细节进行深度观察与模仿训练,从而有效提升课前预习效果。
在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云手”微课为例,提出“呼吸对‘云手’动作韵律构建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促使学生带着思考观看视频,增强学习主动性。这种预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认知基础,显著提升课堂知识吸收与技能习得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舞蹈微课作为重要辅助教学媒介,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可有效拓展教学维度、提升教学效能。教师依据学生预习反馈,结合微课内容开展靶向讲解与示范,借助微课可视化呈现与现场实操演示,助力学生精准掌握动作要领,及时修正动作偏差。
3.2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实证研究选取某校舞蹈专业两个平行班级为对象,分设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班各30名学生。
本研究采用对比实验法,构建差异化教学干预。实验组实施舞蹈微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则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推送“古典舞身韵”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完成预习,如在“古典舞身韵之含腆”课程学习中,学生借助微课初步掌握动作要领。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基于微课内容开展重点解析与示范,针对性解答学生预习疑问,并组织小组研讨与实操训练。课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重复观看微课以深化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开展统一讲解与示范,学生依循指令进行学习训练。以“含腆”动作教学为例,教师先阐释要领,再作示范,学生随之模仿练习。实验全程严格控制教学内容、进度及授课教师变量,确保实验结果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为科学评估舞蹈微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本研究综合运用多元数据采集方法。以考试成绩量化学生对“古典舞身韵”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度、学习兴趣变化及自我学习效果评价等维度数据。
3.3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5.6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8.3分,t值为4.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舞蹈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对“古典舞身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研究对成绩进行分项剖析发现:在动作技巧维度,实验组在“提沉”等动作规范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平均得分超对照组5.2分;舞蹈表现力与身韵内涵理解维度,实验组分别高出4.8分、3.5分,优势显著。
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显示,实验组满意度达90%,学生认可混合式教学融合微课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互动的优势。对照组满意度为70%,部分学生反馈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灵活性不足。
3.4学生反馈与评价
实验结束后,为探究学生对舞蹈微课混合式教学的体验与认知,通过小组访谈法,系统开展反馈与评价活动。
通过小组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深度获取学生对舞蹈微课混合式教学的反馈与建议。部分学生指出,期望微课能强化个性化学习指导,如学生C提出,鉴于学生个体差异,建议在微课中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制定差异化练习方案。同时,学生群体普遍呼吁增加舞蹈作品赏析内容,学生D认为,通过赏析经典古典舞作品,有助于深化对身韵表演应用的理解,激发创作思维,拓宽艺术审美视野。
基于学生反馈,教学优化路径得以明晰。后续教学实践中,应强化个性化教学策略,依据学生能力层级与学习进度,定制分层教学内容与针对性指导方案。同时,需拓展微课内容体系,加大舞蹈作品赏析比重,通过多风格、多主题古典舞作品的深度剖析,助力学生把握身韵内涵与实践应用。
4.结语
本研究聚焦“古典舞身韵”,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舞蹈微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设计准则与应用成效。研究表明,舞蹈微课与传统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展现出显著的教育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信息技术迭代与教育改革深化,舞蹈微课的设计应用将持续优化升级,为舞蹈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