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人工智能与新闻从业者共处关系的建构——人机协同

作者:刘勇星来源:《视听》日期:2021-01-15人气:1211

人工智能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事物,目前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甚是广泛,其中就包括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变的更加简单,也提高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效率。但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相当多的负面影响,如深度报道问题、情感价值观问题、对伦理法规的挑战问题、创造力问题等等。因此,如何构建和协调好新闻从业者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对未来新闻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人工智能与新闻从业者共处的客观条件

(一)技术基础

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这一学术概念的诞生,但时至今日,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共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人工智能在我国新闻业的应用上起步较晚,最早实现机器写作的是2015年腾讯推出的“Dreamwriter”(梦笔),紧随其后的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和2016年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联合推出的“DT稿王”,其写作具备共同的技术条件,即“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转换、实时语言翻译、计算机视觉、推荐引擎以及机器学习”,而这些技术条件是构成一个能自动认知环境并做出自动反应的智能机器人所应具备的,由此可见,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适应新闻领域的发展。

(二)现实需要

大数据时代,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新闻从业者在收集和处理信息上的困难逐步增长,并且新闻生产要面临愈加庞杂的信息整理和分析,如充斥着整个网络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因此在信息处理上具有高效率的人工智能,成为新闻业必不可少的帮手。并且,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播的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而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增强传播效果,媒体必须时刻加强新闻的时效性,因此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工作的优势

(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据处理上,使用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效率远远大于人工效率,2017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鲁班”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技术,在短短的双十一期间自动生成精美海报4亿张,而由人工来设计的话,相当于100名设计师连续工作300年。

在新闻领域,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实时跟踪报道了所有比赛的结果,以零差错的结果签发了500篇稿件。这极大地降低了编辑记者的工作强度,提升了新闻信息的生成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提高新闻时效性

相比于人工新闻采编和发布,人工智能采集、处理、传播的过程是以秒来完成。在腾讯发布的《2017年新媒体趋势报告》中,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进行现场写作并且自动配图,用时不到一秒。而今日头条的第二代AI机器人“小明”,它在写稿速度上更快,从写稿到上传至媒体只需2秒。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新闻时效性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在国际新闻传播上,人工智能具有全网互通的翻译程序,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际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传播的速度。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就负责中英双语的财经和体育报道,能够在中英语言之间快速准确的转换和报道。

(三)完善新闻的客观性

严谨来说,人工智能属于技术层面,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规则来抓取信息,进行内容生产和投放,因此机器本身不会携带任何情感价值,也就决定了写作机器人完成的新闻稿件相对客观公正,能更直白的传达信息。换言之,机器人新闻在新闻原则上更加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如《华盛顿邮报》的机器人“ Truth Teller”专门用于新闻稿件的核查。

(四)高效率低成本

人工智能相较于人工写作而言,其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自动化的写作,可以24小时工作的人工智能,时刻准备着进行新闻写作,与此对应的便是一部分职业岗位的代替,降低媒体成本。在密苏里大学雷诺兹新闻研究所发布一项对一百多名记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记者每周整理录音文字的时间是访谈时间的两倍。而人工智能所具备的语音转化技术能够将记者的这一部分工作完全替代,大幅降低采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提高采访效率和采访的质量。

三、人工智能离不开新闻从业者的主导作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局限性

1.创造力低

机器人写作是基于已经设定好的写作模板,再依赖大数据进行稿件创作,结果则是同类稿件同质化现象普遍。这种单纯的将信息与材料进行简单拼接,流水线式的自动化生产,很难满足受众的品味需求,对于受众的吸引力较低。

通过对腾讯AI“Dreamwriter”和新华社“快笔小新”进行稿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存在很多不足,如独立分析新闻事件的能力和缺乏观点原创性,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人工智能生产的新闻内容为何局限于财经、体育、科技、灾难性报道这几个方面,因为这些领域多以数据呈现为主。人工智能的适应程度较高,而在一些专业领域,缺乏情感价值的人工智能,会因为数据化的表达而影响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如腾讯的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完成的稿件名为《8 月全国 CPI 涨 2% 创 12个月新高》,而记者的文章直接起名为《番茄炒蛋贵了 1 块钱》,通俗易懂的文字,受众更容易接受。

2.面临伦理与法规挑战

信息社会使得大众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但也使得大众摆脱信息爆炸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冗余、信息干扰、信息过时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分析信息时,也无法避免这些问题。首先是知识产权问题,人工智能无法进行自主思考,其新闻生产是依据固定的模板所进行的,文中的观点也都是引用自相关机构和相关专家;其次是隐私权问题,人工智能在分析信息时很难判定那些信息属于隐私信息,哪些是可以传播的,哪些是不可以传播的,这样的新闻生产和传播,造成的侵权问题是违背新闻伦理的,甚至,一些虚假信息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而产生的。2017年,一段长达1分15秒的奥巴马演讲视频盛行于国外网站,当人们真以为奥巴马进行了这场演讲的时候,却被曝出这个视频是假的,视频由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奥巴马的音频和视频,由人工智能“自主学习”而制成。

3.算法推送形成“信息茧房”

信息社会,也是注意力匮乏的社会,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很难集中精神去深度阅读,同时也很难在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人工智能算法推送的出现恰好为受众解决了这一难题,智能算法能快速的为用户筛选信息,同时能根据受众的各项信息,如浏览习惯等为受众推荐相关的内容。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在于受众搜集、浏览信息的便利化,但也会因为过度的推送相关领域的内容,而自动屏蔽掉了其他领域的信息,这将使得受众置于茧房一般的环境中。以今日头条为例,算法推送使得受众处于相关领域信息的包围中,造成受众容易忽视社会热点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新闻价值和媒体公信力的降低。

4.缺乏情感价值观

在媒体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主体的往往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人物,作为采访主体的人都会做出相应的不可预测的行为。对于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的机器人而言,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也就很难在交流过程中面对各种问答,并作出反应。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回答,相比于新闻记者,在问答上都是可预测的、单调的。

(二)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

1.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9年11月1日,新华社公布第二十九届中新闻奖作品,其中新华社社评《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写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历经“站起来”的上下求索、“富起来”的左右突围,开启“强起来”的时代新篇,虽充满艰难曲折,更令人刮目相看。”短短几十个字的表达,通过词语的组合表达,让人不仅看到了中国在发展过程的艰难,还让人感受到中国今日的逐渐富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由此可见,新闻从业者的文章并不仅仅只靠一支笔就能完成,更多的还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写作,需要用思想,用感悟和激情去完成创作,也正是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真正的光芒四射,而这样的写作恰恰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

2.情感价值观与人文关怀

在新闻传播中,情感价值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基调,重视人文情感表达,才能更好的打动受众,抓住受众的内心,从而赢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弱人工智能”无法拥有感情,也就无法表达情感,这也就导致了人工智能缺少了与人类竞争的重要优势。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恰当的情感表达,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能够关怀边缘或弱势群体,对于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在一些新闻报道尤其像灾害新闻中,情感价值与人文关怀尤其重要,对于受灾地人员伤亡情况或财产损失情况,新闻记者可能出于人文关怀,在语言的使用上较为柔和,但是如果由人工智能来报道,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将是冰冷的符号和数字,这容易对受众产生二次伤害。

3.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闻角度层面,一件社会新闻的新闻价值往往不局限于某一角度,而应是多角度的价值体现,一个好的角度往往能更加的吸引受众,实现新闻价值。角度的选择,要求有一定的新闻分析能力,既能在整体上把握事实,又能对某一细节进行独立分析,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新闻从业者能达到这一标准,即通过逻辑思考,锁定新闻角度。例如2018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奖,由GQ杂志自由记者Rachel Kaadzi Ghansah 的一篇名为《A Most American Terrorist: The Making of Dylann Roof》的报道获得,稿件使用第一人称就凶手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教堂内杀害9人的事件,从历史和文化因素进行了反思和分析。犯罪题材的新闻,本身就很能吸引大众的吸引力,加上作者以独特的第一视角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正的情感诉求,引导了社会舆论。由此可见,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上的作用无可替代。

4.新闻把控力

媒体对于新闻整体的把控主要取决两个方面,一个是议程设置,另一个为“把关人”。大众传播无法决定大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但是却可以通过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影响和左右大众的谈论顺序以及相关意见,这就是议程设置。在新闻媒体,新闻编辑更类似于发挥这样的作用,编辑可以根据热点话题、受众心理、相关政策、媒体定位等来设置相关议题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的有创意、满足受众、设置议题最优化,都是应该深思熟虑的,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

四、人工智能与新闻从业者共处关系的建构——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上,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前文所说的伦理与法规问题,如人工智能报道新闻谁负责,出现的侵权与伦理问题又谁负责等较难界定。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从宏观、微观层面分别进行考虑,或许值得参考。

宏观层面,国家应当规范人机共处环境。当前人工智能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它所引发的侵权和责任担当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因此政府应当重视责任归属问题,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政策,禁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正当使用。同时,将人工智能责任主体具体得到个人,即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等等,对于主观滥用人工智能实施危害行为的,可将责任直接归属到个人。

微观层面,人机需共同发展。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写到“为了征服机器,使之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必须了解机器,知其所以然”,可见在人机关系上,新闻从业者掌握着主动权。因此,新闻从业者应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对技术的认识,同时要建立人机责任共同体的观念,明确责任的归属,规避人工智能风险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正确价值的同时,要对人工智能新闻予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面对伦理冲突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

五、结语

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人机协同”是当前新闻业发展的一个现实要求,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智能机器能帮助新闻工作者完成一些繁琐、价值低的初级工作,可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新闻从业者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以较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控整体新闻工作以及强化新闻深度。但是,能否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提高媒体水平,取决于掌控媒体的人以及配合的水平。


本文来源:《视听》:https://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