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数字化技术赋能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以淮安段为例
摘 要: 本文以大运河淮安段为研究对象,探讨多维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淮安段作为漕运枢纽,遗产丰富,但传承存在文化挖掘不足、方式趋同、传播及参与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策略,旨在为当地文化遗产提供传承路径,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数字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历史文化标志和时代议题。[1]大运河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自然侵蚀等难题,数字技术为其活态传承带来契机。大运河淮安段因枢纽地位等承载着独特价值,借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对可持续传承意义重大。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概述
大运河淮安段历史地位重要,是“南船北马”枢纽与漕运体系的核心,串联南北交通经济。清口枢纽等水利设施调节水情、保障漕运,承载治水智慧。漕运衙门在此调度管理,联动仓储集散物资。其留存历史遗迹,是漕运等研究的鲜活样本,传承意义独特。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
类型与特征
大运河淮安段沿线共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和淮安板闸钞关遗址)、11处省级文保单位(城头村遗址、板闸遗址等)及4处特色遗迹(中国漕运博物馆等),涵盖水工设施、古镇聚落、宗教建筑、市井遗址四大类型。
大运河淮安段非遗资源丰富,漕运民俗别具一格。漕帮以水手为主,帮规严格,体现职业生态。商贸民俗中,河下古镇“卯时集”见证南北货交易,文楼汤包习俗反映商贸对饮食的影响。传统技艺文化多元,船工号子依场景变调,漕船建造技艺精湛,淮扬菜烹饪融合南北,文楼汤包成为运河饮食文化符号。这些共同彰显了大运河淮安段的深厚文化底蕴。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与活态传承面临的挑战
大运河淮安段部分数字化项目仅做“数字化呈现”,未挖掘文化内涵,传承还停留在表面。例如,数字展馆仅陈列标注,无人机航拍未叠加文化元素,难让公众理解相关意义。这种重技术轻文化模式,使成果成为数字标本,公众难以形成深度文化认同。
大运河文化遗产目前存在传承方式同质化严重,数字化应用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情况。大运河淮安段数字化传承存在与其他运河段同质化的问题,未能充分结合本地“漕运枢纽”“水工智慧”等核心特色设计差异化方案。各沿河城市现有的大运河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辨识度匮乏,无法达到加强文化传播的目的。[2]如AR导览部分,有关部门未结合本地漕运场景开发互动,数字化文创未提炼本地特色符号,部分传播内容套用固定模板,未融入地域非遗元素,导致淮安段数字化传播缺乏辨识度,难以凸显大运河的独特价值。
跨媒介传播与公众参与机制不成熟,存在重展示轻交互问题。大运河淮安段数字化成果传播与公众连接有明显短板,跨媒介传播渠道协同不足,公众参与机制缺失,陷入“重展示轻交互”困境。[3]公众参与以被动观看为主,如AR导览仅有基础功能,数字藏品仅静态售卖,均无深度互动。这使公众难以成为参与者,数字化成果难以激发持续关注,也不利于优化传承策略,削弱了活态传承的互动性和传播力。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路径分析
数字化浪潮下,大运河淮安段非遗保护需创新路径,设计师可设计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针对非遗传承“浅、同、轻”的痛点,需对症用药,全方位推动大运河淮安段非遗在数字化传承中焕发活力。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数字化活态传承策略
相关人员要深化文化内涵挖掘,构建深度解读体系。针对文化遗产传承表面化、数字化成果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相关人员可以构建多维度文化解读体系。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组建包含运河文化学者、历史专家及技术人员等人才的跨学科团队,从漕运历史等维度挖掘淮安段运河文化。如解析河下古镇建筑与商贸功能关联,在数字展馆呈现相关逻辑链条,制作清口枢纽水利原理交互演示模块,帮助公众理解治水智慧。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整合文化素材开发文化彩蛋,如在航拍影像中用AR叠加漕运故事等,触发人们的文化记忆,实现从数字观看到文化感知的转变。
相关人员要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打造差异化数字化体验。为解决传承方式同质化问题,相关人员需聚焦淮安段“漕运枢纽”“水工智慧”等特色,打造差异化数字化体验。AR导览可以突破常规讲解,开发“漕运场景沉浸式互动”功能。相关人员还可以还原“漕运衙门调度”,让用户模拟签发文书等。针对“清江浦码头装卸”,设计师可以设计货物搬运等互动形式,并融入本地商品,用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提炼府衙砖雕等独有符号,用3D建模等技术开发可定制数字文创。如将砖雕做成动态水印,将漕帮暗号设为解谜元素,提升地域文化辨识度,展现淮安段运河文化独特魅力。
整合跨媒介平台,构建交互参与机制。针对跨媒介传播与公众参与机制不成熟、重展示轻交互的问题,相关人员需整合传播渠道、强化交互设计。传播上,可搭建“中央数字平台+多媒介分发”体系,打通多平台数据接口,制作适配内容,如抖音“漕运小实验”、B站“运河遗产解谜”视频。公众参与方面,构建“体验——创作——反馈”闭环。AR导览增设“自定义漕运路线”功能,支持路线分享。相关人员可以开发“运河文化共创”平台,用户可上传自己创作的作品,优秀作品将被展示并转化为奖励。此举能激发公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创作,增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互动性与传播力。
结语
大运河淮安段承载水利智慧、商贸记忆与民俗风情。面对传承挑战,相关部门要以数字化构建形态、功能,探索活化路径,挖掘特色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动从数字观看到文化感知转型,深挖内涵构建解读体系,赋予漕运场景互动活力。相关部门要整合跨媒介平台,激活公众参与,破解“浅、同、轻”困境。多维数字化赋能将助其突破时空限制,在活态传承中延续文脉,为运河文化带注入淮安智慧,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数字时代闪耀。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