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女性造像的形象特征
[明] 崔子忠 《云中玉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摘 要: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新的高峰。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在形象特征上与此前有较大不同,具体表现为“柔肤弱体”的视觉形象、“雷同僵硬”的面部特征和肢体语言以及“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
关键词:明清时期;女性形象;形象特征
近些年,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绘画作品是直观展现女性形象的形式之一。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女性造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女性形象的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
“柔肤弱体”的视觉形象
受明清时期社会主流审美风尚影响,明清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少呈现病态哀愁、弱不禁风之貌。
纵观明清时期的女性主题绘画作品,描绘的女子或手执纨扇在风中站立,或神情忧愁眺望远方,或安静坐立在室内,加之艺术作品的夸张表达,女性“柔肤弱体”的视觉形象便更加深刻。如崔子忠的《云中玉女图》,女子单薄的身躯伫立在水墨渲染的山石之上,无论是环境渲染还是人物形态,都向观者传达着深深的哀愁。以此为代表的明清女性形象不同于唐代的丰腴艳丽和宋代的端庄优雅,“弱不禁风”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和要求,也形成了明清女性特有的形象符号特征。
“雷同僵硬”的面部特征和肢体语言
男性画家是明清女性主题绘画作品艺术形象塑造的主力军。明清时期,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较低,这导致女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个性特征被忽视,最终呈现出雷同的面部特征——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等。这与唐宋时期的相关作品形成了较大反差,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明清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男性形象的处理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力。例如,在明清艺术家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男性形象的高度提炼和准确表达,且形象各有特色。据笔者观察,这种现象在女性艺术形象的相关作品中,是较为罕见的。明清时期大多女性造像表现为僵硬的躯体和千篇一律的五官特征。在《秋风纨扇图》《湘君湘夫人图》等作品中,可看出人物如同“孪生姐妹”般的脸庞,以及干瘪瘦弱的躯体。
“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
知性优雅、富有书卷气也是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型特征。明清时期,不少职业创作者走向市场,在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寻求生活的享受。这一群体大多有着较高的修养,因而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一般具有温文尔雅的特征。与此同时,受制于社会封建道德的束缚,许多有着才气的女子栖身于青楼场所,如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以该群体为代表的女性成为文人士大夫青睐的对象,这也为创作群体提供了现实依据,常表现为画中女子观鱼养花、伏案执笔、花下读书等。
文人士大夫常借用女子形象抒发情感,以女性形象进行自我隐喻、抒情言志,以此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怀才不遇。例如,在唐寅的《红叶题诗仕女图》中,温婉女子端坐,手执毛笔在枫叶上信笔书写,别有一番风味。
清朝末年,人们开始对抗封建恶习,文人阶层逐渐厌弃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女子开始追求“才”“德”等品质,当时名媛辈出,这也强化了绘画作品中女性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书卷特征”。与此同时,伴随着年画、版画、文学的发展,大量杰出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印刷业的不断繁荣也使得女性形象在清末进一步发生了转变。
小结
明清时期的女性造像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视觉产物,既承载着时代审美风尚的流转,更凝结着社会伦理与文化心理的复杂内涵。从这些造像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清女性被塑造、被规训的生存状态,更能触摸到传统社会秩序的运行逻辑。其启示在于,女性形象的演变始终与时代的思想解放、社会结构的变革紧密相连,只有打破固化的思维与规训,才能让女性的形象真正回归多元与本真。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