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进入戏剧形体教学之探索-音乐论文
礼仪在任何一个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的国家都是其主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发达的文明意味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行为。当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不能用简单的管制方式来治理一个社会的秩序时,礼仪文化便顺应历史的要求应运而生了。中国文明纽带历经五千年而从未中断,它的礼仪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是世界上罕见的。因此,我们又荣幸地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我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总是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的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这便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礼仪文化需要在长期不懈的仪式活动中去积淀。仪式是“礼”之精神的操作化和外显化,而“礼”的精神内核体现的正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顺着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孕育与道德教化之间的深层关联,而其中介环节便是仪式活动。
戏剧表演专业形体课教学中的古代礼仪教育应注重对中国古代礼仪的教育,同时又交叉其他学科,要使中国古代礼仪达到某种程度的普及,并最终通过表演系形体课的课堂教学,以直观外在的形体动作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重点研究并实际运用到教学中的礼仪,一般都具有明确目的性,直观性、动作性、实用性的特点,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礼仪。作为用于形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形体课教学的特点,本文拟对将要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礼仪先秦秦汉部分做如下分类,并加以简略介绍:
在古代谒见有着严格仪轨,求见者必须先将“谒”呈上,由下人转交主人并获得批准后,拜见才能正式开始。“谒”由竹木削制而成,上写姓名、籍贯等个人简况,相当于今日之名片。也叫“剌”或“名剌”谒见一般比较正式,因而请见者若吃了闭门羹,会觉得很没面子。《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有一儒生郦食其想谒见刘邦,阐释定国安邦之宏图大计。刘邦让手下传话说,军情紧急,没功夫听儒生瞎叨叨。郦食其不禁气得大声喝道:老子不是什么儒生,是高阳酒徒,再去给我通报。于是“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刘邦这才将召见郦食其,听他絮叨了一番,并任命其为广野君。之.迎客方:
被访者如果事先知道宾客来访,应提前把自己的会客厅整理得整齐洁净,台阶打扫干净,这是对来访者的礼敬。我国古代有一种“拥彗”的礼俗,是宾客来到后,主人或迎客的仆人双手拿着“彗"即扫帚在门外迎接,意思是家中已打扫干净,敬请来客光临。与拥彗相连的礼节还有所谓“侧行”、“前驱”(或称“先驱’)、“却行”,是指在客人身边侧着身,或在客人前边倒退着,恭敬地把客人引进客室。以下是“撇席”(或作“蔽席“),即拂拭、掸掉坐席上的尘土,其实坐席上未必有灰尘,只不过以这种动作表示对来客的尊敬、热情而已。以上礼俗,常常见诸汉朝以前的史实记载。
二、贽见礼
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人们互相拜访,无论是贵族、官员,还是庶民百姓,都要带礼物,尤其是初次拜见,必须携带礼品,这种礼物叫“贽”,执贽相见之礼便叫“贽见礼”。
先秦时期,诸侯是携带玉器、帛;公携带兽皮,卿拿羔羊;大夫执雁;士执雉即野鸡;庶人即一般平民拿鹜(油〉即野鸭;工商业者拿鸡;妇女所携之贽为榛子、栗子、枣等物。
执贽拜谒还有一些礼仪,宾主地位相当,采取亲自授受的方式,臣子拜见君王,或卑幼者拜见尊长,就要将礼物放在地上,由别人转授,不能直接相递。若双方地位相当,受礼者例应回访,也叫回拜,所谓“礼尚往来”。
贽见礼在西汉时仍在施行,如西汉,皇族诸侯王正月朝贺皇帝,便是“奉皮荐、璧玉贺”。
三、丧葬礼俗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殓”,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椁细6丫’,停棺待葬叫“殡”,即棺材椁埋入地下叫“葬"。如《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墓穴称为“窀钟0均穸〔X了广,埋土隆起称“坟”。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一像人形的偶像。随葬物品称为明器。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庐冢”。如《游褒禅山记》所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八小功、缌麻五等。衰就是丧服。《肴之战》说:“子墨衰絰”,絰是丧服上的带子。
四、尊师礼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秦汉广大的士(知识分子)异军突起,非常活跃,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尊师成为一种风尚,尊师这种礼俗渗透在其它礼俗之中。如:坐席,卑幼者不居中席,师长居中席;座次,师长居尊位〈视各时期而定,见前《座次》条。〉饮食,师长先食;称谓,不可直呼师长之名讳等。
五、敬老礼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敬老养老制度和观念,敬老这种礼俗渗透在其它礼俗之中。如:坐席,卑幼者不居中席,长者居中席;座次,长者居尊位〈视各时期而定,见前《座次》条。饮食,长者先食;称谓,不可直呼长者之名讳等。
六、汉代乡饮酒礼
汉代乡饮酒礼,设宾、介叭主人、众宾之席。县以知县为主;大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西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席之西;众宾序齿列坐。司正0以教智为之,主扬觯^以罚失仪者。赞礼读法,以生员为之,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序长幼之节。每岁以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于儒学。前一日,执事者于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诸生习仪。至日黎明,执事者宰牲具馔;主人及僚属司正先诣学,遣人速宾僎^以下。宾至,主人率僚属出迎于庠口门之外,揖入。主居东,宾居西,三揖三让,而后升堂,东西相向立,赞两拜,宾坐。僎至。主人又率僚属出迎,揖让升堂拜坐如前仪。宾僎介至既就位,执事者赞司正扬觯,引司正由西阶升,诣堂中,北向立。执事者赞宾僎以下皆立,赞揖,司正揖,
宾僎以下皆揖。执事者以觞酌酒授司正,司正举酒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读毕,执事者赞司正饮酒,以觯授执事。执事者赞揖,宾馔以下皆揖;司正复位,宾馔以下皆坐,赞读律令,执事者举律令案于堂之中,引读律令者诣案前,北面立。赞宾馔以下皆立,行揖礼如前。读毕,复位。执事者赞供馔案,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介,次主。三宾以下各依次举讫,执事者赞献,宾主起席,北面立,执事者酌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宾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答拜讫,执事者又酌酒以授主,主受爵诣于馔前,置于席,交拜如前。依毕,主退复位,执事者赞宾酬酒,宾起,馔从。执事者酌酒授宾,宾受爵诣主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馔主交拜。讫,各就位坐。执事者分左右立。以次酌酒,饮酒,供馔三品毕,执事者赞彻馔,候彻馔案讫,赞宾馔以下皆行礼,馔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赞两拜,讫,赞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门而退。
七、男女成人礼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经过成年礼的男子才能获得氏族的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笄礼也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或“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