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转喻和名词动用现象研究
本文根据Panther & Thornburg (1998,1999)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动用现象进行研究。
2 理论背景
2.1言语行为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发生在概念层面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处于同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一种替代关系。例如,
(1) 壶开了。
(1)是一个以整体替代部分的转喻,以壶替代壶里的水。在认知域壶中,壶替代壶里的水。认知域是描述语义单位的语境。例如,(1)中,壶的认知域包括壶里的水、壶盖等。
Panther & Thornburg (1999:335)将转喻分为:指称性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谓语性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和言语行为转喻(speech act metonymy)。本文重点对言语行为转喻进行研究。
言语行为转喻是一个言外行为可以替代另外一个言外行为的语言现象(Panther & Thornburg 1998:757)。例如,
(2) A: 面对歹徒你当时怎么办?
B: 我操起了一把菜刀。
(2)中,我操起一把菜刀转喻对付歹徒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部分替代整体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将言语行为转喻放在事件域(Event Domain)下研究。事件域是人们在对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一个事件域由行为和事体两个要素组成。行为是由具体的子行为和子动作组成的。事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包括人,事体,工具等(王寅 2007:240)。这样一个事件域就由很多要素组成,既有动作,又有动作涉及的人和物。
2.2 言语行为转喻的认知基础
言语行为转喻是同一个事件域中两个言语行为之间的替代关系。那么,这种替代关系可以成功进行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呢?Radden & Kovecses (1999: 19) 和 Koch (1999: 150)认为,相关性(contiguity)和突显性(salience)是言语行为转喻产生的认知基础。
相关性是两个言语行为间的邻近关系。这种邻近关系是依靠事件发展的时间关系存在的。例如,
(4)He went to bed early this evening.
(4)中,went to bed转喻睡觉,上床和睡觉间是邻近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事件域中子行为离中心事件认知距离越近,产生转喻的可能性越大。请比较(4)和(5),
(5)The children closed their eyes.
(5)中,close eyes转喻死亡。那么闭眼也在睡觉事件域中,为什么不能转喻为睡觉呢?其原因就是比起在睡觉事件域中,闭眼在死亡事件域中离中心时间认知距离近。
突显性是转喻产生的另一个认知基础。Richards(2000:402)将其定义为语言词项易感知的程度。突显性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可以增强事件域中子动作的突显性,转喻事件。例如, 闭眼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转喻睡觉。请看(6),
(6)The children closed their eyes as their mother read stories to them.
因为(6)中出现了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的语境,所以闭眼在睡觉事件域中的突显性增强,转喻睡觉。
3名词动用中的转喻思维
3.1 名词与动词界线的模糊性
认知语法认为词类划分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王寅 2002:38)。名词和动词两个词类的划分同样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为名词动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看认知语法对名词和动词的定义。
Taylor (2002:205)指出名词突显了事体(things)。名词的词义就是突显认知域中的事体。例如,父亲一词的词义是在亲属关系的认知域中确定的,父亲的词义突显了与孩子之间的亲属关系。Taylor (2002:205)指出动词突显了动态事件(dynamic event)。这个动态事件相当于上文提到的事件域。例如,
(7)Joe left the school.
(7)中,left突显了这样的事件:开始的时候,Joe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他离开了学校,现在在学校外的某个地方。
沈家煊(2006:88)认为,动词语义的事件域包括与动作相关的参与角色(participant role),这些参与角色由名词担当。(7)中事件的参与角色包括Joe、交通工具等。
动词突显的是事件域,而事件域又是由和行为相关的名词构成的。名词和动词在语义上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含的关系,一方面印证了名词和动词划分的模糊性,另一方面为名词动用的认知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转喻思维
Dirven (1999) 和Radden & Kocecses(1999)认为,名词动用的操作机制是转喻思维,即同一个事件域内两个言语行为间的替换关系,其认知基础是相关性和突显性。
Dirven(1999:279-285)借用格语法术语,根据突显句法成分的不同将名词性动词(denominal verbs)划分为受事动词(object verbs)、工具动词(instrument verbs)、方式动词(manner verbs)、方位动词(locative verbs)和存在动词(essive verbs)五类。
1.受事动词是指在事件域中,受事得到突显,指代整个事件。例如,
(8)They fished.(They hooked fish by a river.)
(8)描述了吊鱼的事件。在此事件域中,受事fish被突显,转喻动作。
2.工具动词指的是在事件域中,工具被突显,指代事件。例如,
(9)He hammered a sheet of copper.(He hit a sheet of copper by a hammer.)
(9)描述的是用锤子砸一片铜的事件。在这一事件域中,工具hammer被突显,转喻动作。
3.方式动词是指在事件域中,动作的方式得到突显,指代事件。例如,
(10)Tom tiptoed into the room.(Tom entered the room by the way of tiptoe.)
(10)描述了汤姆进入房间的事件。在此事件域中,方式tiptoe被突显,转喻动作。
4.方位动词是在事件域中,动作的终点得到突显,指代事件。例如,
(11)His mother bottled milk. (His mother put milk into a bottle.)
(11)描述了母亲把牛奶倒入瓶子的事件。在这个事件域中,动作的终点bottle被突显,转喻动作。
5.存在动词是在事件域中,动作的属性得到突显,指代事件。例如,
(12)Mary mothered the baby. (Mary took care of the baby like a mother.)
(12)描述了玛丽象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在这个事件域中,动作的属性mother被突显,转喻动作。
Radden & Kovecses (1999:37)和Clark & Clark(1979)分析了名词动用现象,他们认为,除了以上五类动词外,名词性动词还包括时间动词(time verbs)和源点动词(source verbs)。例如,
(13)Lincoln summered in Paris. (The couple spent summer in Paris.)
(14)The workers mined the gold.(The workers obtained gold from the mine.)
(13)描述的是林肯在巴黎度过夏天。在此事件域中,时间summer被突显,转喻动作。(14)描述了工人从矿井中挖掘金子的事件。在此事件域中,起点mine被突显,转喻动作。
4结束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动用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转喻是名词动用的重要理据之一。通过研究,使我们加深了对名词动用现象的认识。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用认知的观点解释名词动用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其词义。另外,在句法和及物性方面,名词动用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挖掘和开发,这些都上令人期待的。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