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登托普夫创新钢琴技巧概念“移动阻塞键”之理论与实践差异
在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哑键》不仅继承了希登托普夫的“移动阻塞键”理论,同时还做了较大的改良。而这些改良再次引起了一些消极学者对此理论在实践上的一些不乐观看法。那么,这些消极者之批判是否是一文不值?通过众多的演奏实践,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消极者之前认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更棘手的演奏技巧困难”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证实。其现实是,在实践中的演奏技巧困难远超越了希登托普夫理论上的演奏技巧。
1、相同差异:弹奏中的手指物理落差感缺失现象
所谓弹奏中的手指物理落差感缺失现象指的是手指在下键过程中感受不到正常按下琴键由上往下的物理坠落感。就传统钢琴弹奏而言,手指触键每弹下一个音必然会感到其下键的坠落感,同时也会感到琴键键面跟随手指一起下降。这是常规弹奏钢琴之物理触感。然而在《哑键》中,当跑动部分之手指接触到另一支手所按住的“阻塞键”部分时,这种常规触感会断然消失,其原因在于跑动部分所要弹下的某些键早已被另一支手提前按住。这种感觉会让一位惯于弹奏传统曲目的演奏者多多少少感到有些不适。因此在练习这首曲子的初期阶段,传统演奏者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在弹奏技术上出了某些差错。如此一来,长期弹奏此曲会产生一种药物般的副作用,即随着时间之推移,演奏者会对此种物理落差缺失感习以为常从而习惯成自然,而当回到弹奏正常的传统曲目时,某些手指又会对有物理落差感的琴键而感到不适。这是此技巧与传统技巧间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这种物理上的差异在希登托普夫理论中与李盖蒂的实践《哑键》中都有出现,因此称为相同差异。但相比希登托普夫而言,李盖蒂则是变本加厉,因为作品结构的复杂多变性造就了此变本加厉现象之萌生。可见理论与实践中所产生的差别不可避免,其主因是由于希登托普夫之理论并没有带有音乐性在其中,只是几小节乐谱之概念。而《哑键》被李盖蒂在实践上赋予了更多的音乐性与表现性,并相互揉入在理论中,因此消极派的预言成真,毫无疑问,这是由于旋律与节奏变化的增强做造成的。
2、不同差异:“路障”效应上的区别
与相同差异相对立的不同差异在此钢琴演奏技巧的理论与实践上也不可避免的争锋相对。这里的不同差异主要是指理论与实践上所产生的不同难度演奏技巧,即“路障”效应。所谓的“路障”效应是指无声按住琴键扮演阻塞角色一方的手指将会对另一支手扮演跑动角色的手指在演奏技巧上造成阻挡。其阻挡之形成原因在于无声按住琴键的手指占据了另一支手所需要的弹奏物理空间,从而形成一种障碍,但跑动的手指又不能因为这些障碍而省略弹奏被另一支手提前无声按住的阻塞键。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