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文学性与音乐性探析
所谓音乐的文学性,是指音乐作品在表现方式方面所具备的文学性的特质。自从音乐产生以来,就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音乐是文学的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的发展。当人类的某种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唯有音乐才能将这些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音乐是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可称之为——“超语言”形态。音乐不仅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情感,更能通过旋律等特有的因素使人们产生共鸣,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第二,二者互为基础,互为参照。精准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为基础。每部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特有的起承转合与高潮发展,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历史背景,如果没有从文学角度对其尽进行“预热”,很难在欣赏中真正领会音乐的真谛。
第三,二者有相通性。无论欣赏文学作品还是聆听音乐作品,都需要读者和观众进行丰富地想象,以求将作品的内涵充分地领悟和阐发,这种特性无疑将音乐与文学“围墙”彻底打通了。总的看来,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音乐作品的情节性。
情节是文学作品最大的特征。支撑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作为文学骨架的叙事结构。而音乐作品的段落,即“乐段”,就像文学作品中的章节一样,使得音乐作品有了明显的叙事性,从而有了情节的特征。如本文所要阐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很明显地有一个完整的叙述框架,将草桥结拜、同窗共读、长亭惜别(呈示部),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等情节,逼真动人地用音乐展现了出来
2、音乐作品的展现力。
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可以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的状态变化,这种类似与文学作品的描写性的特质,使得音乐作品比文学作品更直观、感性地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3、音乐作品的冲突感。
冲突,是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戏剧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文学作品最吸引读者的内容。音乐作品通过声音节奏的加速与舒缓,使观众很清晰地感受到作品剧情的变化,而这种感受往往比文学作品来的更明显和强烈。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构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等人作于1959年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既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含了饱满的感情。如溪水潺潺汩汩然然,又若江河呼啸万马奔腾;忽而如泰山崩于一线,凄厉之间万象更生;化蝶犹如烟云华彩,已而却在梦幻中。这部乐曲是交响音乐民族化的作品,因而兼取东西方音乐艺术的特长。《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的结构为典型的奏鸣式乐曲,分为四部分,三个情节单元。该作品的情节单元为传说中的“梁祝结拜”、“英台抗婚”和“梁祝化蝶”三部分,并将其分为乐曲的引承转结篇幅。乐曲连贯有序,而又跌至起伏。阳光明媚中隐匿凄美别离,倾心相悦却无奈造化弄人;鼓声响起戮力难回天,楼台一会道不尽万语千言;再相见已是阴阳相隔,唯有化蝶方成天地绝唱!
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音乐与文学是恋生兄弟。文学的构成其含蓄意味要远远超过音乐,但又需要音乐的表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产生的根底是中国民间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而最直接的文学性因素生成则是流传于沪浙地区的越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何占豪、陈刚等人加入了浓厚的民族音乐特质;因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更加浓郁。作品中既有西式乐器的奏鸣,又有中国越剧的表现手法,其主流音乐组成是中国多种民族音乐的融合升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展现西洋交响乐的民族化成果,运用多种乐器的演奏形式表现民族特色,何占豪、陈刚等人在越剧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索了交响音乐的民族化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文学剧本曲折婉转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小提琴和鼓的弦乐鼓声转换、配合表现音乐诉求。因此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的音乐涵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梁祝结拜”、“英台抗婚”、“梁祝化蝶”等文化单元,并有细腻的单元文学性衔接。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音乐的创作中,随处可见越剧戏曲的曲调及文学性因素。这些音乐文学的素材十分动听,又不乏宛转悠扬的抒情,因而处处表现出柔和之美。越剧戏曲的风格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学性内容雕刻非常重要,将民族因素的跌至起伏与西洋交响乐曲的文学性表现手法相融合,进而将传说中的人性自由诉求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切。小提琴、竖琴和鼓的交替演奏使得文学艺术的张扬被充分展现出来,再加上越剧的常用曲调,最终使得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故事进入高潮。另一方面,在音乐的文学性内容诉求上乐曲实现了最终的升华。“世间已无留恋,唯有化蝶重生”。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结构为奏鸣曲式,是由三部曲式进阶发展产生的。通过截取《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主旨章节“梁祝结拜”、“英台抗婚”、“梁祝化蝶”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现部和再现部表现,使得乐曲欣赏的感官更进一步提升。如此一来,乐曲的奏鸣曲式结构又形成了各自的文学性艺术单元。因此,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性表现中其文学性做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演化为相当成分的民族化音乐。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赏析
音乐的文学性因素赏析是受众对乐曲的音乐感受领悟,并进行内心的感官升华和对乐曲的深层次理解。音乐的文学性因素赏析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并经历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模仿、暗示、象征和抒情的赏析模式,使得受众的心理活动与音乐的表现主旨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其呈示部、展现部和再现部进行音乐内涵的探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故事的过程中采用了叙事性的展现手法,因而更具有文学性因素。通过乐曲旋律、节奏、力度和乐器的转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路迷离。在演绎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文学成就了音乐,而音乐又反过来滋润了艺术。因而使得这部传说更加迷离凄美,也更加传神。在传说中,“梁祝化蝶”是一种无奈的价值诉求但极具浪漫住特色。在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因素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乐曲内涵的发掘。展现开来就是封建礼教的桎梏、梁祝二人的爱情历程、乐曲的浪漫主义诉求三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其最大的差别在于聆听着的内心感悟和人生价值诉求。这也是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学性因素民族化发展最大的特色之一。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学性因素在展现的过程中,通过弦乐颤音、悠扬长笛、柔和双簧管和独奏小提琴分别进行乐曲主旨和故事内容的转换,并根据主副部的需求进行展开。这既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有西方协奏曲的表现手法。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柔美而又富于深情的故事。虽然音乐无法完全展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文学性涵养,但却使得传说中的精神和感情得到了相当的升华。也就是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对传说的文学性因素进行的柔美缠绵展现,传说故事早已被包含在乐曲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历我们无法追求,但其精神却感同身受,使得我们从另一个层面感悟二人的深情和音容笑貌。
优美动听的主体乐曲贯穿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全过程,重新谱写出了一段梁祝传说,这也是乐曲文学性因素的目标诉求之一。可以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的过程中极大丰富了文学性因素的内涵,并使得乐曲的灵魂得到了洗涤。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性表现中,音乐节奏的紧凑与舒缓达到了一种平衡。也可以说,乐曲中有故事,有一部完整的梁祝传说。在西洋交响乐曲的民族化过程中,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文学艺术性作品。
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性与文学性互补简析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流传的过程中,故事人物及故事的模式被固定下来,但其故事衍生地呈现出多地共存的情景。故事诞生的初期,人民往往认为其诞生地为现代的河南省汝南县,并有真实的故事为依据。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泛传播,其故事诞生地有汝南说、济宁说、宜兴说、上虞说等。民国初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诞生地已有十地。改革开放以后,历史文化传说的经济效应被宣扬起来。据说,当今《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诞生地已增加到十九处之多。在传统史学家或者文学家的观点里,河南省汝南县为其故事诞生地。在多地故事起源的影响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音乐艺术特色赋予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样的民族乐器表演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式在越剧和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下,结合了多种民族音乐表现形式。
乐曲的主体部分优竖琴进行伴奏,通过小提琴细腻的表现透露出梁祝二人最初的快乐与纯美。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鸟语花香衬托着共同求学下美好的爱情寄托。小提琴的演奏婉转流畅,意味强烈而又绝美。志趣相投的梁祝二人,于草桥结拜亦是一段佳话。这段旋律是故事的主旋律,弦乐的出现则带有明显的伤感倾诉。因为三年求学结束了,梁祝二人各自返家。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小提琴的演奏更加纯美。接下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入抒情阶段。独奏和乐队音乐的糅合、交替、衬托,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梁祝二人细腻的情感。同窗三载、离别相送、依依惜别的场景错落展开。紧接着,管弦乐器颤音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梁祝二人的命运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在第二部分中,小提琴的演奏借鉴了“散板”的表现手法,而乐队的演奏十分强烈。这样的音乐表现手法,一是表现祝英台的内心反抗,另一是通过切分和弦奏来表现祝英台内心的痛苦。乐曲的演奏一个高潮超越一个高潮,随机进入了“慢节奏”。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楼台相会”中,梁祝二人倾情相诉。大提琴和小提琴的辉映式表现手法,则仿佛二人之间的衷肠表白。因此,这段音乐如歌如泣,渲染力非凡。至此,祝英台抗婚的桥段完成了高桥表现。接下来,乐曲的表演更加凄厉。
第三部分在梁祝二人的幽怨中,故事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梁山伯抑郁而终,祝英台出嫁,乐器的表演速度趋缓是有意表现祝英台的内心悲痛。意境发展到祝英台祭奠梁山伯的时候,各种乐器共同奏响。此段意味着祝英台跳入梁山伯的坟冢。乐曲似乎达到了高潮,然而峰回路转。在婉转的乐曲中,故事有了再现。这一桥段,二人化身蝴蝶翩翩而飞。乐器的演奏绚丽而旖旎,梁祝二人的故事至此结束。
总结: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一幅幅凄美瑰丽的彩色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当我们聆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与主人公一起走过点滴,一起伤感,一起化蝶。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一部具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的作品,一部将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的作品。当我们聆听《梁山伯约祝英台》的时候,二人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呼吸,就是令我们难以自我却能够通过音乐艺术进行感知的文学升华。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