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导游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

作者:江荣来源:日期:2014-07-27人气:1179

摘要:一个好的导游,要具备较深的民族文化功底,才能把江山之美说得真、美、雅,让游客获得美好的愉悦的享受。

关键词:民族文化;真、美、雅;功底

在从多带团旅游中,导游规范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了礼仪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对一个具体的旅游景点的解说,不少导游是为导游而导游,对景点“面上”的东西常常是流利地背诵相关的导游词,就算完成了导游景点讲解任务。而就景点“里子”的东西,被游客问到,常常不知所云。如乐山大佛景区的碑林景点,就有导游对某些碑文乱断句而望文生义,被游客掩鼻而笑。又如一位导游带一所职业中学的教师去雅安碧峰峡,她在车上向游客提到“我们四川为什么叫四川呢?”,她自己解说到:“四川的川是山,四川就是四面大山,我们要去的碧峰峡就是四川盆地西边的一座大山。”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我在导游讲解课程教学中,也翻阅了大量的不同版本的“导游词”书刊,大多是就某一景点历史的成因及面上的景象景趣作了书写,导游也多是照这些导游词解说。之所以出现了上面那样的笑话,其原因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导游的民族文化功底太浅薄。

俗话说“江山之美,全靠导游之嘴”。为此,在中职导游专业的教学中,我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导游之嘴”——“真、美、雅”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

一、“真”

所谓“真”, 就是不要开“黄腔”。因为只要不是当代的人造景点,凡旅游景点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正如前面说到的“四川”,最简略的答案实则是“四川路”省略称谓,而“四川路”则是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的简称。这就告诉我们,旅游景点蕴含了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同样,景点也多少会留下前人的一些字、句、文的石碑石刻乃至铭文。这就要求导游人员要有较深厚的汉字、文言的识别和阅读功底,能准确读出和理解其含义。如“災”这一碑石上出现的字,它是上“水”下“火”,水火交加,就是现在的规范字“灾”,是家中起大火,一看就能理解其义,是一个会意字,这就涉及到汉民族文化汉字的“六书”知识。要准确地认读和理解好古碑文及庙、观中众多的对联,还得有断句的功能和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词类通假等古汉语的知识。

二、“美”

导游说得“真”后,还得让游客游得愉悦有趣而难忘,将自己所游地点回去后大加传说,引来更多的游客,无形中也就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推销。要做到这点,导游还得说得“美”。

如一般的导游在介绍“乐山大佛”时,就解说其修建历史、高度等,后面就是带游客下九曲栈道算完事。如果有文化功底的导游,下面两点的解说,就会给游客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一点就是把“海通”和尚的真实故事及民间对他的传说向游客加以描绘,在游客的心中“两眼可挖,佛财难得”的无形海通精神可能远远超过了那有形的大佛。二点就是带着游客登上凌云山顶的“东坡楼”,遥瞰乐山城区时,三面环水,一片汪洋,以水为参照物,乐山城就好像在水中波荡,由此向游客引出一则美好的传说:苏东坡来此讲学,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敬仰苏东坡的才学而变成其学生,月余下来学问大增,但读书之余,无空地玩耍,好动的三太子要离开苏东坡,先生问其故,才说出真相。苏东坡顺势要求三太子代他向龙王借块土地作学生的操场。第二天龙王就将现乐山城的这块土地用白夹竹托出了水面,但约定到晚上三更时归还。苏东坡见到这么好的一块宝地,当然要好好办学,不愿归还给龙王,因而就暗中告诉打更人千万不要打三更。这也就是乐山的别名“无三更城”的由来。正因为这一美好的传说,才有地灵人杰的历史文化古城——乐山。

导游在“海通建佛”和“东坡借地”这上面一番美好的解说,任何游客心中恐怕不再只知道“乐山大佛”了吧!

三、“雅”

导游的嘴“美”中还要“雅”,“雅”才文明,才不会让游客尴尬难堪。有的导游在讲解中讲一些“黄段子”来吸引游客的注意,也有的导游有粗俗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如带游客对参观乐山大桥旁的一对硕大的灵石时(这对灵石是修乐山大桥时从河中打捞起来的,形如男女生殖器官),有的导游就直接说出它的名字,让不少年轻的女游客面带难堪愁容,为什么不可以说成一对“鸳鸯石”,让游客去进行美好的想象呢?导游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语言的表达一定要“雅”。

导游在讲解中,本身就在有意无意的传播着民族文化,因而导游必须“读万卷书”,能融会贯通地对景点的文化作情真意深的讲解。

总之,一个好的导游,要具备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才能把江山之美说得真、美、雅,让游客在整下旅游中,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点的“面上”景象的回味上,更有对景点“里子”的文化的回味,那才充满了美的想象和乐趣,达到旅游的目的:美好的愉悦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陶少华,谢元鲁.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设计——基于武汉民族文化周的实证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01).

[2] 撒露莎. 论民族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认知——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族村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3] 何丽芳. 人才素质培养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优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0).

[4] 蔡亮亮. 浅析文化旅游新时期导游员的知识准备[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5] 何丽芳. 人才素质培养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优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