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读《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感悟音乐学中的哲学思辨

作者:王娟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19人气:1462

就在此前,笔者刚刚研读完美国当代哲学家,鲁特格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基维教授所著的《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一书。仅就此题,笔者不禁叹服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客观。而“导论”一词,似乎也拨云见日,在对自己多年来音乐学说的总结与规整之后,令人豁然开朗。细读此书,犹然让笔者感受到英美“分析哲学”的清晰、理性和冷静,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观念术语、语言用法上的严谨、细致、思辨。著者自我立场的确立也正如书的开篇所引:“如果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就请赞同我;若认为不对,就请竭尽全力地反驳我。要知道,我既不愿欺骗自己,也不愿欺骗你们,不愿像只蜜蜂那样,在临死前还把我的尾刺留在你们身上。”(苏格拉底)此书中的诸多问题及提法让笔者不仅感慨,更是启发。在此,笔者将试图通过两个方面总结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也期望能与更多的读者学习、交流。
1、哲人眼中的音乐
在整个西方历史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诸多的哲学家对音乐是什么;音乐对人心灵的开启等诸多音乐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着哲理性的思索。可能是因为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正是要将整个客观世界的知识囊括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作为宇宙间的灵物,人的观念无疑成为了“知识”的重要部分。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的艺术,人性犹然重要,思想、意志、情感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构思创作到倾情表演,还是欣赏评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脱离不了人性地思索。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音乐“和谐”观念;赫拉克利特从音响审美观念出发提出了和谐的审美观,其模仿说的提出,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音乐与人的心灵和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以此来解释音乐的社会功能;再到近代的不少哲人,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对于人的快感机能和审美观念的研究,提出音乐是“美的感觉的游戏”这一哲学命题;黑格尔以“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哲学内核,解释“美是理念的感性外显”,“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而这个“绝对观念”不过是人的主观思维形式,即概念的神化。这一切的讨论往往都是抛开社会历史过程及具体的音乐作家、作品,因此更像是形而上得抽象地思辨。直到20世纪之后,对音乐的哲学分析才真正意义上将音乐作为进行音乐哲思的基石和主干。布洛赫、苏珊·朗格应该说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基维教授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其深厚的音乐学学科知识背景,和极其理性、客观、思辨的哲学语言思维范式。他决然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他是在与前人和同行充分对话,在充分以史学为线索的前提下,使用典型的“分析哲学”的研究路径,在立出悖论、分析论证、得出论点的过程中,十分讲究语言的重要性,概念的明确、推理的严密,往往通过实例进行逻辑和语义的分析,以此来阐释思想,使已有的命题变得更加清晰。
2、音乐中的哲学——文本的启示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哲学都给人一种玄而又玄,更像是一种抽象、空泛地纯粹思辨,人们似乎总是纠结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基维教授在书的第一章就给予我们明确的态度,“实践”是对任何哲学规则、命题体系进行解释的最有效途径。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大量从事音乐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直到现当代,音乐始终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诠释,它不仅植根于所谓“文化”的范畴之中,更是渗透与人类的血脉之中,它被“哲学”所接受,这其中的命题体系只需“变得更加敞亮明晰”,基维教授用最简明的文辞试图理清人们思维的混沌,“人们可以用展示的方式——而不必用说明的方式——来把‘哲学是什么’的概念告诉别人。”[ 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第14页.] 而以下章节,作者也正是用这种全新的思路试图引导所有思考者。
笔者认为,本书主要是围绕音乐的情感与形式这两个音乐美学中的中心命题展开论述的,基维教授从书的第二章就引入历史学证据,从16世纪末的卡梅拉塔会社到苏珊·朗格。对于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书中表述到“音乐究竟怎样‘据有’悲伤呢?”情感被理解为音乐的一种“属性”,而这种属性正是诉诸于人们听觉的“听觉属性”,任何可以正确分辨出作品基本情绪的听者都可以分辨音乐的情感。“音响的‘外形’显示出一种和人类情感在听觉及视觉上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他将音乐的“旋律”和人声表情现象、视觉性动作行为作我们熟知的类比,但同时作者马上又进行自我诘问,将和弦的色彩与人类行为举止之间相似性的缺失问题,放在音乐中“句法”或“语法”功能中去考量,最终得出了“黑箱”理论的解释。这一切都表现出分析哲学的精细、理智,但笔者认为,正如罗杰斯·斯克拉顿所说:“音乐可以抛弃自然发展的过程,它使自己的发展程序内在化了,把一种客观的传统变成一种传统形式的自我意识的模仿。”[ 罗杰斯·斯克拉顿.《建筑美学》,引自《美学译文》(2).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13页.] 所谓的“自我意识”是泛指一种音乐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已然成为音乐发展的内在程序。在此,笔者认同杨燕迪先生所指,音乐中情感因素的显现“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却是历史长河中所贯穿的人类音乐实践,以及通过这种实践而沉淀下来的音乐与情感之间极为复杂和深厚的缠绕关系。”
“升级的形式主义”是本书中的一个核心立场,对绝对音乐“形式”的定位和认识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课题。作者在指出康德音乐形式主义概念的空洞之后,又客观地洞见出汉斯立克对“乐音的运动形式”与“万花筒”的任意性形成做反向对比,得出绝对音乐传递着“句法结构的秩序”,音乐的形式中包含“逻辑”、“意义”,这些都是在不依靠语义性的意义和逻辑的基础上。在确立自己“升级形式主义”的立场中,作者通过引鉴音乐理论家伦纳德·B·迈尔的“期待”理论,为绝对音乐提出了两种游戏形式:“假设游戏”、“捉迷藏游戏”,正所谓“游戏能使人类愉快”,鉴赏绝对音乐过程中构成的“游戏”对人类产审美情趣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回应作者之前提出的问题:“在绝对音乐中,我们所享受的和欣赏的究竟是什么?”[ 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第77页.] 作者的回答是:正是音乐的“情节”,在其中,我们与音乐“情节”进行类似“游戏”的互动。一切关乎于情怀,这使得作者眼中的绝对音乐,绝非一种“冰冷”的形式,而是包含人类情感的“温暖”的形式。这显然是一种情感论与形式主义的巧妙调和。
如何解释音乐的内容?非形式主义者最具影响力的诠释方法便是“叙事性虚构的方式”,音乐被与那些时间性艺术相类比。而作者通过“弱”叙事解释的“情节原型”理论,使用传统“分析哲学”结构、语法上分析、论证的方法,提出了驳论:情节是情节原型的先决条件。同时提出了反问:“原型”代替“细节”可以吗?而关于“强”叙事解释,作者则通过美国当代著名女性主义音乐家麦克拉蕊对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解读,以及美国学者施罗德对海顿交响曲的内容诠释的可能性作出明确的否定。笔者认为,作者的结论过于绝对,纯音乐与标题音乐之间也并不是决然“志趣不投”。且不说这些描述的精确性程度如何,作为审美受众一方,它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意会到的具体感受的可信程度,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理论学者们对作品所作的文学性评述是臆造的。这仅仅说明对于音乐的诠释并非某一种感受或解释所能穷尽,而这些感受或解释取决于受众的体验方式,及作品提供的除音响以外的有关作品的其他依据。这样一来,有关作品的其他因素,如作曲家的主观感受、创作个性、情感的表现方式等等都应被考虑在内。而音乐是否有“再现”的能力?作者则通过逐一论述“图画性再现”、“结构性再现”、“辅助性再现”、“非辅助型再现”等概念,最终断然否定了绝对音乐能唤起普通情感的问题;对于是否带有文本的音乐能唤起普通情感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至少是初步的肯定)”[ 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第184页.]。音乐表达什么内容?这在歌剧体裁中应该是最为突显的。作者引用历史学证据,为我们详细论述了歌剧史上为弥合“内容性艺术”与“绝对音乐艺术”的鸿沟所做出的努力。“文字第一、音乐第二”,笔者认为有陈述式和疑问式双重含义。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这就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基维教授在评述了围绕此题出现的不同方案的同时,明确表示“(浮现于不同时代的)变化多端的解决方案却能引起深刻的满足感”[ 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第154页.]。由此也引导读者关注这门特殊艺术门类的形式本质和内在要求。
书中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音乐美学中有关实践的环节——作品、表演、鉴赏。作者集中针对“音乐作品——它究竟为‘何物’”、“音乐存在方式”,摆明了自己“极端柏拉图主义”立场。在此,笔者赞成杨燕迪先生所指,虽然令人费解,但更能开拓思路,深受启发。而对于表演章节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基维教授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音乐生活中出现的“历史本真主义表演”现象的开放式的理解。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新西兰哲学家斯蒂芬·戴维斯教授对于音乐表演的问题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即表演中的真实性和单个音乐作品表演的精确性之间的等式合理吗?[ 斯蒂芬·戴维斯.《音乐哲学的论题》,谌蕾译,收入于润洋、张前主编“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最有效的回答是,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音乐作品表演的真实可能与许多可能的因素相关,如服装、坏境、听众数量、门票价格等等。但显然,这种真实性的追求是有选择的,只有承认表演提供了多种目标才是不错的。如果一个作品经常被演奏,尝试以新鲜的并且不同寻常的方式去表现它才变得更可取。“为何而聆听”——这似乎是我们每个音乐欣赏者在做欣赏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作者延续了叔本华关于美艺术的“解放”力量的观点,认为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艰难、苦难和混淆不清的事物,这种解放的感受更像是一种从深度痛苦的解脱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 此观点总结归纳自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第240页.]。和叔本华不同的是,只有音乐,确切地说,绝对音乐才能达到这般心灵的解放。笔者尊重各家之言,但同时也认为,这似乎太过消极,我总是坚信音乐能为我们传递正能量的东西,我们在音乐中获得的领悟和启迪,正是音乐对人生真谛和世界本质的表述与揭示。而在音乐的领悟力上,纯音乐与非纯音乐没必要时刻被划上严格的界限。
无论如何,基维教授为我们展现的分析哲学的理性、冷静,以及新颖地论述思路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他激发着音乐爱好者们更多地思考音乐的真谛,激励着音乐理论工作者们开拓思维,朝着更加理性、客观、有据的方向从事音乐研究。但同时,正如杨燕迪先生所说:“音乐哲学——美学的命题的讨论,应放置到历史文化的纵深去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性的推进。”“一家之言”应由“众家之见”深化、完善,在哲学领域中敢于怀疑、“否定之否定”是推进理论深化、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机制,任何学术领域也应由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美]基维(Peter Kivy)著.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M]. 刘洪译,杨燕迪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著. 《音乐哲学的论题》[M]. 谌蕾译,收入于润洋、张前主编“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
3、[美]基维(Peter Kivy)著.《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徐红媛等译,收入于润洋、张前主编“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4、韩锺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5、[英]莉迪娅·戈尔(Lydia Goehr)著.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音乐哲学论稿》[M].罗东晖译、杨燕迪校,收入杨立青主编,杨燕迪、洛秦副主编“上音译丛”,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著.《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宋瑾、柯杨译,收入于润洋、张前主编“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6、恩里科·福比尼(Enrico Fubini)著.《西方音乐美学史》[M].修子建译,收入于润洋、张前主编“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7、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杨燕迪中译本,收入杨立青主编,杨燕迪、洛秦副主编“上音译丛”,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8、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