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材料综合题解答法-历史教学文章发表
一、答题时方法:
1、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用的基本信息。注意材料里的分号、句号,一般一个分号或一个句号就是一层意思。
例1: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根据材料,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
解析:句中两个句号告诉我们,朱熹的话两层意思:①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是削减地方藩镇节度使权利;②中央集权的加强,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由之北宋败亡。
2、二看分值,根据分值确定需要回答几层或几点知识。材料是图表的话,要注意图表中相关语句、数字隐含的动态信息变化。
例2: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
年份 |
内容 |
国别 |
发明人 |
1765 |
珍妮纺纱机 |
英国 |
哈格里夫斯(职工) |
1769 |
水力纺纱机 |
英国 |
阿克来特(理发师) |
1779 |
骡机 |
英国 |
克隆普顿(纺纱工) |
1785 |
水力织布机 |
英国 |
卡特来特(牧师) |
1785 |
蒸汽机(改良) |
英国 |
瓦特(机修工) |
1807 |
汽船 |
美国 |
富尔顿(工程师) |
1814 |
蒸汽机车 |
英国 |
史蒂芬孙(矿工) |
依据材料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8分)
解析:根据8分分值,回答的要点可能就是四点。①根据“年份”和“国别”可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发明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②根据“发明人的身份”可得出“发明人主要来自一线的工人和技师(科学和技术没有紧密结合)”;③根据“内容” 可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进行”;④根据“内容”前后的动态变化发现前面动力是自然力,后面是蒸汽动力,可得出“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3、知识要定位,答题前要回忆出所答知识在哪一册哪一课哪一章节哪一页书,或者是平时所做的哪次练习里的内容,一般综合性强的问题要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科技史甚至选修中多方面去思考,力求答案全面。
例3: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几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经济迅猛发展。----摘自高中历史教材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解析:“结合材料二”,那么“材料二”就是答题方向,根据“材料二”知识定位:答案在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的内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4、答题时要注意数字化、层次化,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注意字迹要工整,语言要历史学科化,切忌语言空泛或文学化。
二、各种题型的解法:
1、根据材料回答题:这是最简单的题型,主要考察的是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所要求的就是在材料中去寻找答案,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注重提取有效的信息。其次考察的是考生整合材料加工语言的能力,一般情况尽可能不要照抄原文。如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那么材料就是答题的方向。
例4:材料一“①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②建国后,人们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③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④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 ……”(说明:①②③④划线部分是本文作者为方便读者一目了然的阅读而添加的,原文没有。)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解析:阅读材料后可知本文共有四层意思①②③④,经组织成语言,答案要点是:①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③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④吸取新加坡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优秀经验。
2、理解认识启示题: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弄清出题人的意图明确答题方向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为使答案准确全面,可触类旁通、发散思维,与题意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般可从影响作用等方面去思考,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特色等方面去认识)
例5: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经验,谈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解析:这是一道认识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经验”就是答题方向,给出的就是“政府”因素。通过“政府”因素发散性思考,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那就应该有“国际社会” 的因素。由大到“国际社会”、 “政府” 发散性思考,还应小到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这样思维就明晰有条理了,答案就会全面了。
参考答案:①国际社会:精诚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②政府:加强对金融、银行、股市、信贷的监管,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③个人:量入为出,要有一定量的积蓄应对万一。
3、背景条件原因题: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或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去思考做答。
例6: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此是一个原因题。根据知识定位,答案在选修1P138页。根本原因: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主观原因: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抱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客观原因:袁世凯告密。直接原因:戊戌政变,维新精英“戊戌六君子”遭诛杀。
4、影响意义评价题:一般从正反两方面,当时影响、后世影响去分析评价。有的还要从对国家、周边环境、世界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回答。评价时要有深度广度,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评价事件要结合历史影响或历史作用、地位等,评价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阶级属性等。
例7:评价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解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就要从对中国、日本、周边的俄国及东亚、世界等方面的积极、消极影响去评价。
例8:简评小农经济。
解析:就要从“小农经济”的积极因素:“前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消极因素:“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两方面去评价。
5、观点题:先明确表明态度,再述观点,注意要史论结合,最后要有结论。
例9: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今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真的会“消失”吗?为什么?
解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观点题。先要明确的表明态度“会”还是“不会”,然后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第一种观点:会消失。如果人类只从本国利益出发;只关注经济发展,就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就会日趋严重,海平面就会持续上升。图瓦卢真的就会“消失”
第二种观点:不会消失。如果各国共同努力,都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观,注重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就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图瓦卢就不会“消失”
6、比较题:比较题是考查考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概括能力。准确、合理、周到是基本原则和要求;比较要知识准确,符合题意,科学合乎逻辑,周到全面。我们可以把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分为三类①历史人物类比较。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应从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思想与活动、阶级立场、历史地位方面比较。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比较应从产生的背景(原因)、经过概况(内容)、结果、性质(实质)、作用、意 义、影响方面加以比较,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农民战争等都属此类。③朝代、国家类比较。作为朝代、国家类比较,一般可以以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加以比较,可以比较两个朝代或国家在相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自异同点,寻求共性与个性,从共性上探求规律性的认识,从差异性探求变化的根源。
例10: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解析:这是一道历史事件的比较题。主要从“产生的背景(原因)、经过概况(内容)、结果、性质(实质)、作用、意 义、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去比较异同点。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③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最终失败。④性质相同:都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2、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③影响不同: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④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