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教科书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古代文学作品提高现代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古文作品的内涵,使教学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比如,《诗经》中的《离骚经》,作者屈原使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揭发了当时当政集团的丑恶;采用大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政治思想,体现自己崇高无尚的情操,这种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读者的价值取向转化的幼苗开始萌芽。
一、高中教材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背景分析
有少数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在他们的研究中出现过这么有趣的一组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香港地区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总数为128篇,而文言文就有51篇,占了将近四成;九十年代初,台湾地区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总共106片,而文言文就占了七成多,高达76篇。我们可以感觉到,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台湾,古代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而且上述列举的数据里还不包括古代文学中的白话文,只是文言文而已。那个时期,香港、台湾的经济水准和科技水平都高于内陆,而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在他们教材的比重却很高,这说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理念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还有可能会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向。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包含大学,因为直指导方向和教导宗旨等等方面的相差甚远,所以不同级别的的学校对于语文课本的选材也存在差别。但是语文教材选文在同一时期,对于文种不同的选择也应该有相关确切的准则。因此,高中语文教材选取古代文学作品上出现的漏洞和盲区,如果不即使找到解决的方案,它一定会影响到教材在古代文学作品上的选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二、新时期、语文教材和古代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定义
语文教材,狭义上讲,是在授课上所应用的材料。自古以来,教材就是文化延续,学术传授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一词在经常会出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可是由于“新时期”的动态性、多义性和开放性,要是给其一个具体的定义未免有点太过牵强。新时期可以认为是一场人类在思潮上解放的运动时期,其观念的内涵不仅是在物质上的转变,更是在心灵上的升华,是一场促进人类思想转化的心灵革命。党史二卷写到“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是在历史进程上给划分的一个界限。局限于此文,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新时期是文革结束后,随着思想进一步的突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了与政治紧密的联系。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将“文言文”泛指语文读本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此说法有欠妥当。“所谓文言文,是指两汉以后以秦汉经籍所呈现的古时语言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说的很清楚,文言文只是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相对于白话文来说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不能笼统地用其包所有的的古代文学作品。本篇文章运用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词,不止可以全盘、确切地包含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文言文和白话文;更可以从文学、文化的视角再一次审度文学作品,而不是从单一的古汉语角度来认知其价值。
三、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析
有些古代文学作品利用细微地描写和形象地塑造不同的意象,造创造出浪漫的、高亢的、和谐的、安逸的扽等各种不同的意境,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几百年、几千前的感受。如陶渊明的《饮酒》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使用“东篱”、“菊花”、“明月”等意象分别创造了闲适和凄寂的不同意境,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而这些意境又给读者群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慨。下面我们就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试做一个分析,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构思的曲折,但更能让我们看到那开阔的遐想,同时诗词包容的内涵也非常深厚。整首诗的大意是表现作者在“巴山夜雨”时对家人的怀念,一种思乡的冲动油然而生。形象生动地营建出想像空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空阔的意境。在这种浪漫而又寂静的环境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牵挂,而且还体会到了“巴山夜雨”时作者心中的孤独。在这种情感和想象环境中,读者对意境的审美可能会发生转化,在不同的场景会长生不同的情感。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感性的一面,它也有其理性的一面。许多古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哲理,这时古代文学作品就成了语文教材的灵魂。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在面临敌人时昂首挺胸,不畏死亡的画面。他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诗人成仁取义、杀人成仁的博大胸怀。作品谓不加掩,霸气外露,悲痛万分,是千古以来的著名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为了今古佳传。这种英勇的精神是当代的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再如在《伤仲永》、《为学》等古文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内心的渗透。新时期的重要观念“实现‘灵魂’的现实化”便是将古代文学作品跟大程度的教材化,使学生的“灵魂”在道崇高的道德与深厚的修养中得以涤荡,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内在的丰盈和自我的价值观。
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的科学性
教材是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作为老师教诲学生的重要根据,还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高中的教学改革问题重要在于教材的改革。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白话文在课本上的大量出现,甚至曾出现过完全占领课本挤出文言文的现象。后来随着对语文教学的摸索,人们意识到所谓的教学的基本目标与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取消古代文学作品的做法并没有丝毫关联。因此,古代文学作品再一次回到教材编制的舞台上。这说明古代文学作品的在语文教材中的位置不可替代,也无人可代。但不幸的是,该如何确定古代文献在教材中的数量和质量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仍在不断的摸索中,还没有确切的方法可以遵循。
(2)有助于提高当代高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历史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对高中生的培养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和命运。其中在培养教育过程中,教材的编制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的方法和方式。从客观角度上讲,教材的内容与内涵又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价值取向和趣味取向。正是如此,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新时期高中教材的研究是相当的必要性的。
结束语
文虽止但言未尽,关于新时期高中教科书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今后的探索和学习中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至于在未来的发展中高中教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何选删,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还是要放眼未来,纵观大局,如何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如何才能构建更完美的和谐社会才是更佳长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鹏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研究[J].语文建设,2014(24):37-38.
[2]张心慧.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渗透[J].语文建设,2013(21):75-76.
[3]陈大利.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20-21.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