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哈代的小说:穿行于生态之旅——文学论文

作者:宋海芽,翟晓丽来源:《芒种》日期:2014-10-31人气:2338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共发表了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8卷诗和2部诗剧。哈代虽然因为诗歌创作方面的独特成就而被誉为“现代诗歌之父”,但他基本上是作为小说家而被人们所记忆的,曾被卡尔·韦伯称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Carl J. Weber, 1940:194)。

    哈代小说的研究,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强烈关注。早在其生前,批评家对哈代的研究就已经开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哈代小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对其小说悲剧意识主题、女性主义主题、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主题、比较文学主题,以及宗教意识问题和心理分析主题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部分学者逐渐将生态批评应用于哈代研究,但在论证过程中对生态批评理论所包含的各层面仍有待展开深入探讨。本文拟以生态批评作为理论框架,着重梳理哈代小说中生态意识的流变,旨在进一步理解哈代对生态问题的文学表现及深入思考。

一、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和中国几乎同时兴起。它是受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逼迫,在文学领域内对当今生存环境与生态问题所做的一种回应。它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把揭示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生态批评强调在文学研究中关注人类的家园,认为在环境危机的时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保护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生态批评的“生态”主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生态主义的思想观念,其最主要的思想特征就是生态整体主义(ecological holism)。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王诺,2007:84)。

    生态批评是一个跨学科的批评方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说绝大多数文本都可以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进行解读——不仅包括直接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还可以包括蕴含生态思想的所有类型的任何作品。

二、哈代小说中生态意识的流变

    哈代的小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逻辑连贯性,其整个创作历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小说所蕴含的生态思想都各有其鲜明特点。早期的小说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带有浪漫主义的风格。中期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表达对社会的生态隐忧。晚期的创作描写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是哈代在悲剧过后陷于更深沉的哲学思考。

1.讴歌生态家园

    美国生态主义学者罗尔斯顿认为,自然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感悟自然、讴歌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不仅是生态审美的极乐境界,也是生态批评的终极理想(王诺,2007:61)。要真正地做到与自然交融,并在交融中深刻感受自然的美,审美者首先要忘掉自我(王诺,2007:58)。哈代的作品里有大量生动优美的自然描写,这和他真正做到了融入自然密不可分。

    在早期创作阶段,哈代的小说,如《枉费心机》、《绿荫下》、《远离尘嚣》等,主要抒发美丽的田园理想、描写宗法制社会的自然文明和农村的传统风习③(聂珍钊,1992:22)。在充满牧歌情调的小说中,哈代对没有遭受资本主义工业污染的自然之美进行歌颂,对农村社会劳动人民的勤劳纯朴、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进行歌颂,对农村社会的自然遗风和传统生活方式进行歌颂。这一时期哈代小说创作的主基调轻松愉快,带有喜剧的风格。

    品读哈代的许多早期小说,可以看出哈代用饱含热情的笔触宣扬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夏秋冬、晴雨晨昏;山川草木、风云雷电;荒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在他的小说中一一展现。在他的笔下,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动物有情,植物有智,茅舍、草地、树林、花朵、蜂蝶,也都是那般可爱。静谧的林地,嫩绿的草原,吃草的羊群,翻飞于百花丛中的蜂蝶,构成美好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村民们正因在这种风光如画的大自然环境中,才能得以无忧无虑地过着古老纯朴的乡村生活。

2.表达生态隐忧

    评论家布兰奇(Michael P. Branch)解释说:“生态批评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中的自然进行分析的方法;更蕴含着朝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以及道德规范的一种延伸,也表明了包括非人类的生命形式和物质环境在内的国际社会中的人类概念的拓展(Michael Branch et al eds,转引自吴笛,2009:36)。”

    自悲剧小说《还乡》写作起,哈代一改之前用乐观的玫瑰色调粉饰灰暗的现实,转而用凝重残酷的文字来表现社会的悲剧。包括《还乡》在内, 哈代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号兵长》、《冷漠女人》、《塔上情侣》等六部长篇小说,主要反映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毁灭的过程和农民阶级破产的历史。这些小说揭示了威塞克斯人在外部世界影响下同威塞克斯环境产生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已不可调和。哈代满怀同情与惆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那些不安于威塞克斯环境和命运的威塞克斯人的遭遇。

    同早期小说相比,哈代在这一时期对景物的描写已超出了对景物美的自然真实描写,试图去探索隐藏在景物内部的神秘。正如哈代在他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有时候,我把无生命的自然看作是沉默寡言的人。”被拟人化了的自然景物,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登场的角色。在小说中,它们是沉默的观察者,静静地审视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物的命运。《还乡》中的爱敦荒原就像一个正值暮年的老人:“他和有些长久独处的人一样,脸上露出寂寥的神情来。它有副抑郁寡欢的面容,含有悲剧的种种可能。”(张谷若,1958:7)游苔莎出事前,“夜色的昏沉黑暗,和举行葬礼的时候一样地凄惨。整个的自然界都好像穿着丧服。……,月亮和星星,都叫乌云和密雨遮得一点儿也不漏,好象它们都完全消失了的一般(张谷若,1958:449-450)。” 哈代对爱敦荒原神秘魔力的渲染,对神秘黑夜的渲染,是对人类漠视自然的一种警示。因为人类一直过分关注精神领域人与上帝的关系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哈代表现出一定的困惑与担忧(吴笛,2009:36)。

    随着工业化的加剧,哈代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变化,自然逐渐疏离人类,甚至转化为一种敌对的势力,与人类抗衡。在哈代的笔下,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爱敦荒原不像《还乡》中是“一块没经骚扰的伟大地区,有一种自古以来永久不变的性质” (张谷若,1958:8);由于工业文明的到来,这片荒原不再清静,出现了一个农牧交易的场所——威敦普利奥斯集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它却日渐衰退。哈代对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和扭曲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持批评态度,对现实中因人性的贪婪、欲望的泛滥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担忧。

3.陷于生态哲思

    基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这一依据,我国生态批评家鲁枢元对生态进行“三分法”划分,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鲁枢元,2006:92)。自然生态主要体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精神生态主要体现为人与自我的关系。

    哈代的早中期小说更侧重体现了生态批评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层次。而在晚期小说中,哈代在悲剧过后陷于更深沉的哲学思考,探索和描写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后威塞克斯农民的前途和命运,将生态批评的矛头指向人们内心世界,注重考察人的精神生态是否平衡。这一时斯的小说创作不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作象征性的粗略描写,而是将描写的内容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人际关系等重大社会主题,从而揭露、控告、批判整个社会。某些破产农民向农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转化,哈代的创作也从《德伯家的苔丝》中揭露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命运逐渐转入描写《无名的裘德》中的工人阶级的理想和悲剧,小说的主题也因此转变为揭露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注重的是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而是延伸至城市,小说描写他们在城市谋求出路的遭遇。然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人们由于受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哈代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借助小说《心爱的人》来构建一幅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世外桃源景象。

    从《德伯家的苔丝》到《心爱的人》的创作历程,足以可反映强烈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等命题的深刻忧患是哈代“生态小说”理性之思的核心。面对人类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灾难,哈代以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以文学的力量向世俗宣战,向各种有悖生态文明行为宣战,向人们内心的阴暗宣战。

    事实上,哈代小说生态意识的流变,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其小说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而且也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其同一部小说中。例如,哈代描写《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卡斯特桥市,在工业文明涉足之前是一个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小镇,有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们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卡斯特桥是一个又老又旧满是罪恶的地方(哈代,2004:62)。人们在这里无法像从前那样诗意地安居,昔日与人和睦相处的自然如今却充满了敌意,甚至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三、哈代生态意识探源

    依据前文对哈代生态思想意识流变的宏观探讨,我们大致可看出哈代在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在其作品中,哈代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整体,尊敬和关怀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对征服、统治自然的行为进行批判,对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行批判,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人的贪欲进行批判。哈代能具有这种超前的生态意识与其个人经历、深受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和达尔文学说等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哈代之所以能在其小说中详尽地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真实再现民间风俗和刻画乡村居民,这与其个人性格特点和生平经历有着紧密联系。他出生在一个远离现代工业文明而保持古老传统的村庄,周围是绿树成荫的林地和石南丛生的荒原。他热爱大自然,对乡村的古老遗风有深刻感受。尽管他后来离开故乡去伦敦学习建筑,身处大都市,却从未中断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其次,哈代的生态意识观深受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和达尔文学说等多种思想的影响。英国传统文学向来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歌颂,哈代的创作是传统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哈代生态观的形成与其十分推崇雪莱、济慈、华滋华斯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哈代一生所受的影响众多。然而在众多思想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自然选择”在达尔文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哈代超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上升到广义上的社会进化论。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他将人类连同整个社会都置于自然选择的范围内。这与生态批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点是不谋而合的。生态整体主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解构“二元论”, 人类与其他生物处于平等的关系。

    最后,哈代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其生态思想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哈代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时期, 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带来了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在哈代的作品里,他用大量篇幅描绘乡村自然风情之余,始终不忘保持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敏感,对有悖人与自然的工业文明和人的贪欲进行批判。

参考文献:

[1] Carl J. Weber. Hardy of Wessex: Hi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0:194

[2] 王诺.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84,61

[3] 聂珍钊. 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2

[4] 托马斯•哈代. 还乡[M]张谷若,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449

[5] 吴笛. 哈代新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6

[6] 鲁枢元. 生态批评的空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

[7] 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 张玲,张扬,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