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共通与分殊:哈代与废名乡土小说自然观比较论——文学论文

作者:宋海芽来源:《芒种》日期:2014-10-31人气:1619

     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废名,虽然各自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都一样热衷于故土,善于以故乡为表现题材进行创作,都是具有乡土特色的作家。仅从作品本身而言,人们可能认为二者作品迥然不同;但若去除二者作品的外在形式,专注作品中的表现题材和写作基调,我们可以发现两大作家存在许多心理共通之处。他们对自然的尽情描摹,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哀伤与批叛,都强烈反映了两位小说家的心灵契合。本文以哈代和废名乡土小说中具有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比较二者作品中自然观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从而揭示两位作家乡土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而又复杂的自然观与生态观。

一、哈代和废名其人其事对比     

    众所周知,不同的家庭出身能影响个人的天性禀赋充分发展,相异的文化涵养能塑造个人不一样的人格、精神及风骨,特殊的生命体验可为个人准备不同的生活和情感积累。因此,在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反映出的自然观时,很有必要事先简要了解二者的生平情况。

1. 哈代及其“威塞克斯小说”

    哈代(1840-1928)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的忧郁形象(聂珍钊,1992:300)。他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的一个农村没落贵族家庭。哈代青年时代曾当过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哈代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一个敏锐的思想家、道德家。他一生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穆勒的功利主义和孔德的实证哲学基础之上,他的悲观常被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相联系,他本人始终把莎士比亚、菲尔丁、笛福、狄更斯、萨克雷等现实主义大师看成艺术的典范(聂珍钊,1992:277-322)。哈代大半生住在乡下,他的小说也多以故乡多塞特郡为背景,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小说》,因为威塞克斯是他家乡的古名。

 2. 废名及其“黄梅小说”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作家。他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小康的大家庭,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在北大读的是英文系,这使他深入领略了外国文学的精华,如莎士比亚、哈代、艾略特及俄国小说等,且其整体文风受哈代影响最深。废名既有旧学的根底,又有西学的修养,还有儒释道的情趣,中土、西土、梵国三种文化在他身上交织起来。废名一生留下的文学创作算不上多,三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以及三部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另外还有一些新诗和散文(钟骏良,2006:1)。废名的小说也多以故乡为写作背景和人物活动空间,小说中的世界是经过作者诗化想象后的黄梅乡村,废名在“黄梅小说”中意欲寻求自己梦中的“世外桃源”。

二、田园理想变迁轨迹对比 

    哈代一共发表了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8卷诗和2部诗剧。哈代的小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逻辑连贯性,从对农村生活田园诗般的描画开始而逐渐转为最富于悲剧性题材的创作。整个创作历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小说如《枉费心机》、《绿荫下》等作品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带有浪漫主义的风格。中期的作品如《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晚期的创作以《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为代表描写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

    纵观废名一生的小说创作,依照其写作时间顺序,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竹林的故事》、《桃园》为代表,大都表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乡民命运的同情,着意描写乡情魅力;第二阶段以《桥》为代表,着力表现宗法制农村温饱人家的和谐生活;第三阶段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为代表,表现的是对外界的嘲讽和批叛(黄贤娟,2010:5)。

    对比哈代和废名的小说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田园理想都交融着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关注和对理想田园世界的美化,而这种由相互交融过渡到逐渐着重表现其一的变迁轨迹,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心路历程所导致的不同的审美倾向。

三、自然书写风格对比

    人类祖先受自然化育而诞生,蒙自然恩赐以滋养,自然构成了人类根本意义上的家园与母亲,因此,对自然的描写与关注体现在不同民族文学的发展史中。 以大自然为背景,赞美自然和热爱自然在哈代和废名心里仿佛也达成了共识。他们竭力用包含热情的笔触为故乡摄景注情,借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乡俗风情和人情描绘,给故乡的优美与独特作了永恒的定格。但在具体体现故乡的自然风情时,哈代与废名却表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意味。

1.灵性自然与画卷自然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在故乡度过,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对他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亲切的。“他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细腻、敏锐和独特的感受,贯注在小说创作中,把环境优美、古朴幽清的故乡看成自己的理想世界,极尽笔墨描绘乡村生气勃勃的自然美景”(聂珍钊,1992:24)。在哈代的笔下,威塞克斯地区的荒原、青山、河谷、林荫、牧场等构成了小说创作的舞台背景,茅舍、草地、树林、花朵、蜂蝶、羊群等组成了小说的意境。哈代在对自然的描述中渗透着人物的情感,他笔下的大自然神奇而充满活力,往往获得独立的人格。“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起到凸现环境和映衬人物心理的作用。人物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景物又在深层次上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变动,景与人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一致”(高磊:2011:99)。例如在小说《绿荫下》,哈代将大自然与小说情节及人物的构思紧密相联。哈代按照四季的更替分冬、春、夏、秋来体现女主人公的爱情进程,同时又作为他们恋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象征。

    与哈代所渲染的灵性自然不同的是,废名小说中的自然有如山水画般淡然、和谐与静穆。“废名以优雅恬淡的笔调来写乡间的诗境和乡民的超然,以恬淡的态度引导人们向宗法制农村皈依”(杨义,1986:458)他更侧重于人物对自然景物的反应,传达给读者的是一幅幅风景写生画。在他的小说中,到处是一派纯朴的乡村图景。瓦屋重重,一条线排着,屋后竹林,河水潺潺流过,古旧城墙临水而立,落山斜阳,村人担水,城人攀墙探首望水,……如画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清新淡雅、古朴和谐的山水画,有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废名用他的神至之笔来描写竹林、描写桃园、描写菱荡、描写浣衣母、描写放牛娃,几乎每部小说的乡村世界里都有翠竹、碧水、木桥、古塔、杨柳等来共同组成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比如《桥》是由四十三篇独立成文的山水小品连缀而成。通过每一篇或是表现山林美景的钟灵毓秀,或是传达风土人情的醇郁朴讷,或是抒写对世间万物的领会与参悟。《桥》的世界里处处如风景,让人感叹,让人留恋,让人魂牵梦萦。

2.“入世”之心与“出世”之心

    入世和出世,原指佛家面对尘世的两种不同态度和修行观点。一般而言,小乘佛法讲求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反映到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主要是入世,浪漫主义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诗人身上实际上入世和出世时常是二者并存的,但具体到人生某个阶段可能又有所侧重。

    在早、中期创作中,哈代和废名富有田园色彩和牧歌风味的小说都在盛赞宗法制乡村社会古朴、和谐、宁静风光之余,还流溢着悲哀忧郁的愁绪。比如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哈代透过田园生活美丽和谐的表面,认识到威塞克斯地区的乡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继续平静地生活,因为外来文明随时可能打破古老传统。事实上在被哈代称为“荷兰派的写生画”小说《绿荫下》中,虽有大量篇幅描写乡村风光和习俗,但在描写芳茜·黛的爱情动摇以及社会新旧冲突时,也已经开始预示了威塞克斯人面临着潜在的危险。与哈代一样,在废名充满诗意的笔墨渲染中,也隐含着一种深切的悲哀情绪。《浣衣母》中的李妈在遭受原先很亲密的乡邻的轻蔑和摒弃后,形单影孤,生活无着落;《河上柳》中的陈老爹因被债务所逼,砍下亡妻所种的柳树,虽无限惋惜,但也万般无奈。借助渗透哀情的文字,可以发现两位作者在社会观察和人生思考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

    然而,在晚期创作中,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哈代和废名所受的不同思想和文化冲击,最终影响着他们的观照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们创作方式和审美追求。与生俱有叛逆精神的哈代从对理想田园的赞美起笔,落笔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无情批叛。比如《卡斯特桥市长》作品中的卡斯特桥,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又老又旧满是罪恶的地方。人们在这里无法像从前那样诗意地安居,昔日与人和睦相处的自然如今却充满了敌意,甚至成为了人类的敌人。然而对于废名,在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起激烈冲突时,由于生活中深厚的佛教濡染,他逐渐收回关注现实的目光,转向于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因“厌世”而有“出世”之心,从沉醉于玩味自己“梦中的田园世界”,最终走向参禅悟道、不问世事的“隐士”。

四、结语

    总之,废名与哈代都十分热衷于故土,都非常向往田园风光。不过,在他们共同寻求田园理想的过程中,废名首先是以温情注视的目光投向乡村生活,然后经过主观的过滤和净化处理,所以他笔下多见农村生活的古朴静寂之美和淳朴的人情乡情之美,少见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性的丑恶污秽。面对不满的社会现实时,废名以“出世者”之心寄情于山水,“逃避”现实,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上,哈代始终以一腔热情来观照映入他视野的乡土世界,强调认识事物内部“更深层的真实”,认为“描写风景的诗歌应随着心灵的领悟而变化的,诗根本不在风景中”(聂珍钊,1992:331)。哈代是以“入世者”之心来积极关注社会,探究人性,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常是作品中人物心灵的反映。与废名相比,哈代的自然观更是多了一层深入思考,少了一份清新脱俗。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 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0;24

[2] 钟骏良. 废名综论[D].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

[3] 黄贤娟. 牧歌轻吟,诗意栖居——论废名前期小说的新古典主义倾向[D],2010:5

[]高 磊:异域文化烛照下的田园抒写者——试论废名与哈代的田园情怀[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11:99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58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