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

作者:唐琼梓来源:《安徽科技报》日期:2025-10-27人气:7

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与人文精神。本文在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应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其具体应用策略,力求在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主要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儒家传统文化,应以“无痕”渗透的形式代替理论知识的“强灌输”,着力渗透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师教学全过程以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只是将儒家传统文化单一地渗透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不利于强化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进而不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实效。

  (二)辩证性原则

  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包括“见贤思齐”的进取意识、“崇德重义”的人格修养理念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等,至今仍然适用,但是其中一些文化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性。例如尊卑制度以及消极无为等内容。辩证性原则主要指将儒家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辨析,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利于大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主要指将儒家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重新解读,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对此,着力依托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用通俗化的语言以及互动化的场景等创新儒家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而赋予儒家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时代性的同时,实现儒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育人合力,构建隐性教育环境

  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应用儒家传统文化应努力发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融合教育合力,通过构建隐性教育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学习儒家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一,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儒家传统文化需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以及软环境的优势,提高高校育人的教育站位。其一,高校可通过咨询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专家或学者,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富含优秀儒家文化基因的校园基础设施。例如,指示牌以及校园建筑物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关注度。其二,高校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可通过校园广播平台或新媒体平台等加大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宣传,并通过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悬挂先秦儒家的圣贤名言的横幅等,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此充分发挥高校软环境的宣传优势,营造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其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着力深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向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帮助家长改变传统重视学生成绩、轻视学生德育的教育理念,强化家庭隐性教育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以友善、孝悌等传统美德约束自身,进而发挥家长的榜样辐射作用。

  第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力量。在发挥高校以及家庭教育力量的同时积极协同社会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一方面,新闻媒体可在网络平台或报纸中应用大众化以及通俗化的语言积极传播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可积极与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引导学生进入公共文化机构参与儒家传统文化专项志愿讲解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并提升学生传承与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以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

  (二)挖掘文化成果,形成优质教学内容

  为了强化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提炼儒家传统文化成果,形成优质思政教学内容。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教材中鲜少涉及儒家传统文化。对此,应鼓励思政教育教师不拘泥于原本思政教材的体例以及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全新教学内容,便于大学生了解儒家传统文化,以此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教材中儒家传统文化内容缺失的问题。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为例,儒家传统文化中“崇德仁义”的人格修养理念同《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教材中的社会主体道德相关内容相契合。教师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爱之心、礼义之道等核心内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帮助大学生塑造崇德、向善的人格形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毛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容相适应,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其中,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并且,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忧患观念也为“毛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诸如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渗透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居安思危”的使命感,将其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备较强感染力与可行性。

  (三)创新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可通过实践活动展开,着力开展校内专题教育或者校外研学活动等,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其一,高校思政教育可在校内举办儒家传统文化的专题教育。例如,诵读儒家经典、开展儒家经典情景剧展演以及制作儒家传统文化短视频等互动式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教师还可以发起儒家美德实践挑战活动,通过定期打卡以及分享心得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儒家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进而推动学生知行合一,让儒家传统文化专题教育实践成果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活资源”。此举在强化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可以使其感悟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品德修养。

  其二,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应利用空闲时间,积极设计关于儒家传统文化的研学计划。通过举办关于儒家传统文化的校外研学活动,诸如引导学生参观儒家传统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并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文物或者遗址等物质载体,历史事件、人物等精神载体,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智慧。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可及时把握思政教育契机,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引导大学生依据所见所闻书写研学活动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引领大学生深入学习与研究儒家传统文化。通过实践育人,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

  三、结语

  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丰富的教育内容。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原则,从发挥育人合力,构建隐性教育环境;挖掘文化成果,形成优质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等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思政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进而使儒家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