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寺观壁画研究热点与趋势
摘要:本文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展开分析,发现寺观壁画研究自2000起逐渐升温,近五年尤为显著。学者们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图像学层面的研究,而是拓展到宗教信仰、壁画保护与修复、文化传播等多个层面。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寺观壁画的传播范围得以扩大,保护寺观壁画、古建筑、文物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关键词:寺观壁画;壁画保护与修复;山西
壁画主要包括石窟壁画、墓室壁画以及寺观壁画这几大类型,像大同云冈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等都属于石窟壁画;忻州九原岗壁画、太原徐显秀墓室壁画则是墓室壁画的典型代表;寺观壁画的代表有长治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壁画等。本文主要围绕山西地区寺观壁画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寺观壁画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其数量也逐渐增多。早期壁画人物带有明显的印度佛教的特征,之后逐渐与中国道教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壁画人物形象。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佛教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但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唐代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寺观壁画规模宏伟,色彩富丽,艺术水准极高。宋代寺观壁画虽规模不及唐代,但更具时代特色,内容更加贴近世俗生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明清时期寺观壁画逐渐走向衰落,不过仍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比如北京法海寺壁画。寺观壁画能流存至今得益于历朝历代的完善,现存的寺观壁画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一、资料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研究文献的核心来源。在知网数据库中以“寺观壁画”主题为检索词,主要以2000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这来二十五年间的文献进行研究,共检索出293篇学术期刊论文,经过筛选,最终确定232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以便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显等项目的可视化分析。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发文数量分析
通过发文量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近二十五年寺观壁画研究发文的变化趋势。从2000年开始,寺观壁画研究发文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在2017年达到二十五年来的高峰。这一年,国内博物馆展览掀起一股壁画热。4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了高精度等比例复制的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同一月内,"保护与传承—山西寺观艺术暨文献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11月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这些原本散落在山西偏僻乡村或深埋于地下墓室的古代壁画进入了国家级博物馆的殿堂,成为公众认知的对象。
2018年,发文数量又迅速下降,与2016年基本持平。随后,2018年到2021年又迅速攀升,迎来第二个小高峰。2021年至2025年发文数量呈现出逐年交替上升下降的趋势。
山西壁画可分为地上、地下两大类。地上壁画又细分寺、观、祠三大类。山西丰富的古建筑遗存,其中十之八九是宗教建筑,即佛寺、道观、神祠三类庙宇,这些庙宇内大多绘有壁画。在古代中国,这类建筑较为普遍,但如今只有山西能够成规模、成系统地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建筑就是古代的"公共建筑",而里面的壁画则是当时社会的"视觉化呈现"。
壁画依附于建筑或墓室,本属"不可移动文物",要想将散落各地的大体量壁画集中于博物馆展出并非易事。实际上,最早展出山西壁画的是欧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就永久陈列着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的壁画《药师经变图》,其它收藏单位还有纳尔逊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等等。这批山西寺观壁画的外流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董商和外国卖家勾结将壁画倒卖出境,最终落户于外国的博物馆。
(二)发文机构
从寺观壁画研究机构图谱分析可知,共有二十个机构显示在图谱中,排在前五所的大学分别是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其中有三所是位于山西省。此外,各大地区的美院以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也都展开了相关研究,这充分表明山西高校在寺观壁画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山西在全国现存的壁画面积达23000平方米,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寺观壁画的70%以上。山西壁画能得以大量保存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山西气候干燥,虽然处于地震带但很少发生大地震,晋北、晋南地区降水量较少,没有大型洪涝灾害,而且古建筑结构坚固,抗震性能良好。山西壁画的历史跨度极大,从唐代到明清各个朝代均有遗存,不仅数量众多,艺术价值也极高,涉及宗教、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1关键词共线图(来源于citespace数据分析)
由关键词共线图可知,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说明出现频次越高(如图1所示)。分析共线图可以发现,研究主要围绕寺观壁画和壁画两大主题展开,并延伸出构图、色彩、明代、墓室壁画、山西、水陆壁画等方面的研究。线条的粗细代表联系的紧密度,线条越粗,联系越紧密。图中唯一出现的寺观壁画是永乐宫壁画,这里相传是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始建于唐朝,宋朝也进行扩建和完善,但元代毁于大火,后来又在原址上新建了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至今仍然保留着元到明早期的道教壁画800余平方米。永乐宫壁画集中展现了元代壁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其构图巧妙、线条流畅、技法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图中还有显示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关键点,如现状调查、文化传播、农业科技、民间信仰等。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聚类族群,分别为#0寺观壁画、#1壁画、#2色彩、#3山西、#4明代、#5水陆壁画、#6墓室壁画、#7寺观、#8装饰性、#9文化传播、#10文化、#11大雄宝殿。各聚类族群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这表明寺观壁画研究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意味着寺观壁画涉及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仅是构图、色彩、线条方面的研究,要放宽视角、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壁画图像背后的含义,是否与统治者的喜好、民间信仰有关。
在山西的众多寺庙中,大雄宝殿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几乎每座寺庙都有一座名为大雄宝殿的殿宇,这里通常供奉着寺庙中最精美的塑像和壁画,是整个寺庙建筑的核心。“大雄”是指佛教释迦摩尼的德号,寓意着“伟大的英雄”或“雄镇大千世界”,“大”表示包含万物,“雄”表示能够慑服群魔 “宝”字指“三宝”,即“佛像为佛宝”“藏经为法宝”“僧侣为人宝”,因殿内供奉主尊是释迦摩尼,所以称为“大雄宝殿”。
(五)关键词凸显分析
突现强度最高的前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山西(3.03)、寺观(1.78)、文化传播(1.64)。文化传播的形式丰富多样,寺庙会定期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如法会、佛诞庆典等。在这些活动中,大雄宝殿是核心场所,信众与游客大多聚集在此参与仪式,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例如浴佛节,在农历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举行,届时寺庙会用香汤沐浴佛像,信众也会参与其中,表达对佛陀的恭敬,同时也寓意着洗净内心的烦恼和污垢;水陆法会,这是一种大型而隆重的法会,一般持续七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法会期间,僧侣会诵经、礼拜等,超度水陆空三界的一切亡灵,普济六道众生。
许多寺庙都会配备了讲解导游或者志愿者,为游客讲解寺庙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供奉的神明以及壁画故事,帮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各个寺庙会根据其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塑像、壁画、建筑,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近年来,冰箱贴深受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不仅将其视为打卡的象征更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如图2所示)除冰箱贴外,还有明信片、文具、盲盒、书签等文创产品,以创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2文创-冰箱贴(来源于网络)
三、 寺观壁画研究热点
(一)田野考察
考察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壁画的保持现状和文化内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考察内容包括:寺庙所处地理位置、平面图(殿宇布局)、大殿占地面积、殿内壁画的面积、使用专业的设备拍摄殿内的壁画图、拍摄殿内彩塑或泥塑的造像;测量寺庙碑刻的大小,记录碑刻的内容,临摹壁画线描图,并仔细梳理整合。在考察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壁画的色彩、构图、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与寺庙的管理人员、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壁画的历史渊源、修复情况以及传承故事。
(二)壁画保护及现状调查
寺观壁画主要依托与寺庙、道观等建筑保存,但很多古庙年久失修,出现倒塌,雨水侵蚀、褪色等问题,因此当下壁画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探索先进的壁画修复技术,如化学加固、物理支撑等。同时,要注重壁画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在寺庙周围建造保护区,种植树木,抵御风沙对壁画的破坏;进行环境监测与调控,人为控制壁画所在内部空间的湿度,保持干燥的环境;对于石窟壁画,可以修建排水渠,以此来减少山体中水分对石窟壁画的侵蚀,预防山体开裂、山体滑坡等风险;在古建筑的墙体外侧涂抹防渗水的液体,延长壁画的寿命。针对不同病害类型,寻找适合不同病害类型的修复方法。如加强安保的巡视,严禁乱涂乱画,相关部门要严查为个人私欲拆除古建筑、破坏壁画的行为。
利用非接触式数字化成像技术记录壁画形态、纹理等信息,建立壁画的数字档案,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壁画的虚拟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沉浸式欣赏和了解寺观壁画,同时利用数码技术进行数字保护和修复。
(三)宗教与文化内涵
寺观壁画是宗教教义的直观呈现。佛教壁画通过描绘佛传故事,如释迦摩尼的诞生、出家、苦行、成道与说法,以连续画面详细展示了佛教的核心教义,让信徒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佛教的修行过程,领悟因果循环和慈悲为怀的理念。道教壁画中,对三清、四御等道教神仙的描绘,构建出完整的道教神谱,体现了“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以及修仙问道、追求长生的教义。
寺观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佛教壁画中,慈悲、智慧、忍辱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善良、宽容与智慧的追求。道教壁画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些精神与价值观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严寺内的大量壁画人物刻画等都是按照佛家的经文佛法进行的,如《华严三圣图》《观世音菩萨像》《千手千眼菩萨像》等。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价值实现,个人能力有限,要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共同挖掘寺观壁画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历史价值;政府在寺观壁画的保护与宣传方面,占据其重要地位,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带火了山西多处景点,要抓住机遇大力宣扬我们山西精美的彩塑、古建筑、壁画等。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严禁私自偷盗文物进行转卖、恶意破坏壁画等一系列不法行为。提高人民群众保护古建筑、壁画的意识,不断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保护工作只能延长壁画的寿命,但终有一天壁画会归于尘土,传统的方式就是临摹壁画,但有些耗时耗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数据库,得以流传后世,供后人研究,尽快加强壁画扫描方面等核心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展望
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寺观壁画的学术研究中,跨学科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历史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估系统评估,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创意文创产品等方式,将寺观壁画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公众,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寺观壁画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标识,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举行国际展览、学术研讨会、分享保护技术与经验,扩大中国寺观壁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