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基于创作手法运用的纪录片分类探析

作者:丁卉来源:《云南开放大学学报》日期:2015-01-18人气:3095

    纵观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分类学研究几乎渗透在任何科学和学术研究当中。在对影视传媒领域的研究中也是如此:有对节目类型的划分;对影视声音也有“人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的划分;甚至是对拍摄景别的大小也有“远、全、中、近、特”的严格分类,同理可知,要想系统清晰地研究纪录片这一历史相对悠久的片种,对其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对纪录片进行分类研究是有必要的

    为了对某一学科进行科学且详细系统的学习及研究,分类是必不可少的,从分类学角度而言,其核心就是要把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区分开来,将相同、相等的事物归为一类,根据它们内部固有的次序、排列等相互关系,组成为系统。

    所以,在纪录片创作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后,面对现今如此数量庞大和样式丰富的纪录片作品,只有对纪录片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够清晰地认清和认识每部作品,才能更加准确和系统地归纳出各种纪录片作品的特点,辨认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异同与特色优势所在,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推动纪录片的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的强大理论基础和动力。

(二)分类应要遵循原则

    无论对象是什么,分类最基本的原则都应该是“同一性”原则,即要在既定的标准下或者同一依据下进行分类,不能随意混搭。例如可以按照作品的主题、作品的表现形态、作品的功能以及作品的叙事方式等统一标准对纪录片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不同的类型。

    其次,在“同一性”这一最根本的原则基础上,本人认为在分类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为了分类而分类,在选取分类标准和角度的时候要考虑做此种分类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例如为了辨别体裁、归纳主题或者指导创作等而进行分类。

    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研究者看待和研究作品的角度和目的意图也会有所差异,同一部纪录片作品将可能会被归纳到不同的类型中去,它既可以是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也可以属于主流纪录片,还可以说成是政论性纪录片。但无论如何,只要是遵循了“同一性”的分类原则,同时又兼顾了关照研究价值的“目的性”原则,都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分类。

二、纪录片类型划分现状

    自纪录片诞生以来,尤其随着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界和业界对其类型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一)部分划分标准不明且缺乏严谨性

    纵观现有的纪录片类型归纳,虽然长时间以来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的人有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早期的分类结论都违背了“同一性”原则,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下想当然地进行分类。

    翻阅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其中就列举了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和系列纪录片七类。除此之外还有任远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一书中把电视纪录片被分为新闻纪录片、创意纪录片、历史纪录片、评论纪录片、电视风光片、社会性纪实片六大类。另外,在石屹的著作《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中,对纪录片的分类有:散文风格纪录片、时政性纪录片、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纪录片、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政论性纪录片、人物题材纪录片、电视报告文学等。以上的分类结果明显存在内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历史、传记、人文地理是主题内容的角度,而系列纪录片属于形式种类;任远所指的创意纪录片也完全区别于电视风光片和历史纪录片等题材属性,而是从表现形式的角度考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同理,散文风格与电视报告文学等也统统不是从题材角度出发的定义。

    同时在另一些纪录片的分类中也可以看到,虽然作者在列举具体类型之前表明了分类的标准,但仍存在标准与类型前后不对应,跳出包含与包含于的关系之外,甚至于有涵盖不全的情况出现。例如钟大年、雷建军在《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中提出从叙事角度进行分类:纯故事型叙事(剧情式)、内涵故事型叙事(散文式)、历史认知型叙事(历史宣讲式)、主题宣泄型叙事(诗意表现式)以及主题论证型叙事(政论宣传式)。虽看上去新颖且全面,但若仔细推敲一下,科学教育方面的纪录片就很难归类到哪一种类型中去。

    此外,还有一些人把纪录片的类型划分得过于宽泛,例如景秀明的《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一书就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将纪录片分成散文方式和情节方式两种;单万里主编的《纪录电影文献》中也提到了现实主义纪录片和浪漫主义纪录片这两大纪录片派别;而国际纪录片评奖也一般只分为人文社会类和自然环境类两大部分。这样过于宽泛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和研究没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在真正分析的时候还是要对各影片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分类才行。

(二)对纪录片已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及类型归纳

    除以上提到的一些存在不足的划分类型之外,从现有的著作和文章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对纪录片的类型判定和研究各人的出发点不同,角度各异,还有很多种观点,主要的分类标准及类型如下所示: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杨伟光主编的《中国电视论纲》中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纪录片被分为纪实性、写意性、政论性三类,其中纪实性纪录片属于客观的表达,写意性纪录片是隐性的主观表达,而政论性纪录片则是显性的主观表达;刘洁在其《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提出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等界域的三分法;欧阳宏生在《纪录片概论》中根据纪录片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倾向把纪录片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张同道从文化角度考察将纪录片分为:主流纪录片、精英纪录片、大众纪录片和边缘纪录片四种;聂欣如则在其著作《纪录片概论》中按照纪录片的功能,根据纪录片能够在观众那里产生的不同效果把纪录片分为纪实性纪录片(结论性纪录片、陈述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宣传教育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诗意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实用政治纪录片、认知性纪录片);任远在《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中也归纳了纪录片的五种体裁,即概述片、特写片、旅游片、集锦片和专访片。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比尔·尼科尔斯在《代表现实》一书中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归纳为四类,即:讲解式、观察式、互动式以及自省式(或译作个人追述式);美国人比尔·尼可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一书中写到,在纪录片电影和电视中可以识别出六种不同的表达模式,即诗歌模式(poetic)、阐释模式(expository)、参与模式(participatory)、观察模式(observational)、反身模式(reflexive)和陈述行为模式(performative),不言而喻,比尔·尼可尔斯这种参考纪录片的发展轨迹,从表达模式角度出发的分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纪录片分类标准的选取研究上很有启发性。

三、基于创作手法运用对纪录片分类

(一)基于创作手法运用分类的目的

    显而易见的是对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成果,市面上能见到的学术专著、教学教材和文章数不胜数,正如上文所述,在这些书籍和文章中每位作者对纪录片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见到的纪录片类型各有依据,形形色色。

    但由于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对作品题材或主题与创作手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尝试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和初学者都容易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采用和结合上产生困惑,换句话说就是把握不好采用怎样的拍摄和创作手法去表现纪录片作品的主题,导致因运用了不恰当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去表现主题,从而无法准确流畅地表现作品主题和内涵的遗憾,例如在需要抒情和情绪酝酿积累的片段中加入硬生生的解说词,破坏了作品在情感上的流畅性;又如因历史或技术原因,缺乏历史影像资料的时候没有加入情景再现等活跃屏幕的手法,大段枯燥的解说加单一的图片罗列,使得作品显得乏味无趣,没有吸引力和观赏性。

    从现有的问题来看,若能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对纪录片进行分类和研究,讨论如何运用恰当合适的手法更准确更具表现力地展现作品主题和内涵,也许能对纪录片的实际创作有些许帮助。笔者从现有前人学者的观点中得到启发,以能够指导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为目的,试从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出发将纪录片分为五种类型。

(二)基于创作手法运用将纪录片分类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一部纪录片能够使用多种手法共同建构作品,使得影片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此种按照创作手法划分的标准是具体作品中主要使用的创作手法,并不是只运用单一的一种手法来创作纪录片作品。另外,虽然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存在些许差异,但在可运用的创作手法上大致还是统一的,故在此合在一起分析。

(1)跟拍类纪录片

    此种纪录片作品侧重运用对事件和人物进行跟踪拍摄的手法进行创作,以纯纪实的方式呈现,在对真实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生活细节,甚至是突发事件的捕捉中,作品的主旨和深刻意义自然地显现出来。此类纪录片多以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感情的积累和迸发为主,在真实自然的镜头中体验人生,感受生活,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张力,例如《北方的那努克》、《幼儿园》、《扎西卡的微笑》等作品。

(2)实拍展示类纪录片

    如前些时候走红中华乃至世界各国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实拍展示类的纪录片指的是在有较具体的拍摄脚本基础上进行实景拍摄的纪录片。侧重运用此种手法建构的纪录片大部分都是在有既定主题的前提下设计拍摄的,多用解说词加以辅助,设计和选取精致的镜头,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色彩和一切后期制作手法完成作品,达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展现和升华作品主题和内涵。

(3)引用资料类纪录片

    因题材等客观限制,此类纪录片多引用历史文献、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见证人采访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构建。绝大多数引用资料类纪录片作品都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例如文献纪录片《习仲勋》。

(4)演绎类纪录片

    演绎类纪录片指的是在所述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侧重采用演员扮演或搬演方式进行创作的纪录片种类。

    运用演绎方式的纪录片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所纪录的当事人不方便以真面目出现在屏幕中,而这个想要表现的内容又确有其事确有其人,保证事件内容真实的情况下,由演员对具体人物和事件进行扮演和演绎,例如《女儿瑞特》、《姓越名南》等作品,观众同样可以得到画面上的审美满足;其二,是因为所要表现的是历史人物或曾经发生过却遗憾没有被记录下来,无法得到真实影像的情况下,为了生动和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采用搬演和情景再现的手法加强画面的表现力。

    但需注意的一点是,在展现演绎画面的时候应在屏幕上标注此种情景再现或演员扮演的手法,避免受众理解上的误解和混淆。

(5)科技制作类纪录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制作技术的更新也是非常迅速,就技术角度而言,目前已经完全可以使用电脑动画制作的方式制作纪录片作品,这一手法的运用在科技类和预测类等难以用现实中的拍摄设备和技术制作的作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美国制作的纪录影片《人类消失后的地球》,也正是由于电脑动画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纪录片所能表现的题材也越来越多,因为技术的更新,纪录片所能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四、结语

    因角度的不同,对纪录片的分类方式固然有多种,但目的都是希望能对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提供帮助和借鉴。在了解种种分类方法以及不同纪录片类型的同时,需要创作者融会贯通,分清其中的异同与各自的特色所在,在熟练掌握多种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与作品的具体题材和主题合理搭配,真正做到以最合适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表现内容,展现主旨内涵,形式与内容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才能使得纪录片作品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3]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4]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8]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