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实践性教学改革
园艺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较为传统且具有强实践性的专业之一,而《蔬菜栽培》又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集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学科,对培养现代实用性园艺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也是学好《蔬菜栽培》课程的关键。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尤其在如今严峻就业形势的促动下,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实现产学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模式顺利达成市场导向化,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蔬菜栽培》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系统化改革,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与实践相促进,教学与就业相衔接,实现学生为主体、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新型体系。
一、《蔬菜栽培》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封闭式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脱离而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现今社会的发展建设需要的是高端技能型及专业智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而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形式紧密结合。《蔬菜栽培》实践教学改革就是园艺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授概念、理论及室内实验,《蔬菜栽培》实践教学改革后则更加突出重视课外实践,带领学生亲自试验,深入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现场教授下,学生反复操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实践更好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强化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蔬菜栽培》实践教学改革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蔬菜中培》理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高职园艺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栽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如果实践教学质量跟不上,就很难使学生深刻领悟和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更无法谈及培养学生全面的实际专业技能。因此,优化《蔬菜栽培》实践教学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二、《蔬菜栽培》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蔬菜栽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教材内容为实验标准的固化体系,按照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各方面的要求,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蔬菜栽培课程教学体系。
1、合理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
《蔬菜栽培》实训内容应依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适当删除强理论性、弱实用性且过于重复繁杂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市场需要的,更适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内容。例如,结合当地实际删减“电热温床制作”、“设施环境监测”、 “大葱定植及软栽化培”、 “菠菜雌雄性型调查比较”、 “西芹和本芹形态比较”等实验实训,增加“穴盘育苗”、 “土壤苗床育苗”、 “蔬菜市场经营销售调查”、 “大蒜种辫处理及播种”、“当地无公害蔬菜或绿色蔬菜存在问题及对策调查”、“当地主栽蔬菜〈种1-3种,由学生任选〉无公害丰产栽培”。此外,还应根据当地当季蔬菜生产及市场销售情况灵活安排其它实习项目。
2、合并实验实训内容
根据当地蔬菜实际生产情况,将教材中孤立单一的实践操作整合为完整统一的新型的实验实训内容。在蔬菜生产这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蔬菜种子的识别、种子品质的测定、种子处理、盖膜、定植、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等等,而这些技能在实际生产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些甚至是需要(或可以)同时完成的。因此,将部分单一实验应进行有效合并,使之成为更加完整的实验实训是有必要的。如将教材中的“蔬菜种子识别”、“胡萝卜种子处理”与“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合三为一,让学生在识别种子形态、结构、鉴定种子新陈的基础上完成包括胡萝卜种子在内的多种种子处理作业;将“地膜覆盖技能训练”和“整地定植技能训练”相合并,让学生在整地作畦的同时完成地膜覆盖、定植等作业; 另外,“茄果类蔬菜分枝结果习性调查及植株调整技能训练”与“番茄保花保果技能训练”也可合二为一,让学生在进行番茄植株搭架、植株调整及打杈时实施“保花保果”,这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实际生产的需要。但应注意的是几个单一实训的整合并不是机械的合并,而需要对其内容进行科学调整,有机组合。总之,通过整合孤立实训,不仅可以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丰富实训内容,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完整的教学实践过程,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提升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能力。
2、压缩验证性实训,加大综合型实训比例
蔬菜栽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是其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武器。然而以往的教学中验证性实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导致在有限的课时内,验证了大量理论知识,反而减少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蔬菜栽培》课程改革将验证性实训与综合性实训的比例转化为2: 10,增加了综合性实训的比例,这种做法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培养综合型的实践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蔬菜栽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依托校企合作,促进公产学相结合,依据课程教学需要,结合社会企业需求,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形成以实践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投身于生产一线之中,建立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反复训练模式。改变传统简单的训练模式,对一些很重要的实训如瓜类嫁接、穴盘育苗、定植、整枝、肥水管理等实训项目进行反复训练,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明确实践重点,强化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第二,“包产到户”模式。蔬菜丰产栽培实习中,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人”。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蔬菜生产,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配制营养土、播种、育苗、整地作畦、定植、田间管理乃至最后的收获、销售皆由学生自己掌控和负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综合素质,提升岗位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机制的推动下,使学生勇敢的面对各种问题的挑战,辛勤劳作,不怕苦累,以促使自己的责任田达优质丰产。这样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三,双假实习模式。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双假进行调查实习。实习项目为“当地蔬菜市场及经营模式调查”、“当地主蔬菜栽培品种类型、蔬菜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特种蔬菜栽培情况调查”、“无公害蔬菜或绿色蔬菜发展概况调查”等。在培养学生经营理念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实习过程中克服懒惰习惯,以内容丰富的实地调查研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实习思想,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第四,进村住农户实习模式。根据当地生产季节安排总计7-15天的时间,入住农户家中,在菜农的带动和专家的指导下分期进行生产实习,如西瓜种植或冬季马铃薯种植或番茄、辣椒、黄瓜定植管理等。分期让学生完成大规模的整地播种、中耕培土、施肥灌水、植株调整等多项蔬菜生产作业。这样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际生产基地,亲身体验蔬菜种植的各个环节,感受蔬菜种植的苦与乐;通过亲身接触,对蔬菜种植有更加直接的认识,避免学生只具备纯理论的知识构架,在实际体验中经历真正意义上的蔬菜生产。第五,课余时间实习模式。如每天利用课后时间(或无课时间或双休日)到附近农户或农科所等地进行生产实习。实习中给予适当的劳动补贴,促使学生更加青睐实习工作,避免对实习的过于反感。 第六,生产经营实习模式。在利益驱动之下,进行生产经营,可根据学生意愿和学校时间限制情况,利用课余时间,选做一些“短、平、快”项目,如在实验室内栽培芽苗菜或在校内实习基地栽培速生蔬菜,栽培后的产品投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这样既验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市场需求效果,又能使学生获得经济效益,且由于经济效益的驱动,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产经营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七,见习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研究型或专业型的蔬菜栽培现场会,或蔬菜栽培高新技术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投身于实战之中。第八,顶岗实习模式。毕业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先前专业学习的全面检测,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的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工学” 结合、“校企” 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顶岗实习实行“2+1”模式,即用前两年结束所有课程教学,第三年学生以“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一年。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制定科学、严密的实习划和严格的考核标准;进行细致有效的岗前动员教育等;在实习过程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实习计划的落实与检查、实习质量的保障与监控及突发问题的处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必须加强互动,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防止或避免“错位顶岗实习”和“流于形式的顶岗实习”, 切实保证顶岗实习效果,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九,是动员、日记、讨论模式。不论学生参与何种模式的实践教学,都要遵循三个步骤:一是在实习开始前开好动员会,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二是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实践操作过程、出现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以备交流总结,并由专业课教师严格监督、批阅,计入实习成绩。三是在实践课结束后及时开好总结座谈会。每次实训课开始前用15-20分钟的时间(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好讨论总结会,让学生把在上次实践中学到的,看到的,发现的,解决的和不能解结的各种知识、现象和问题,在总结交流会上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头脑风暴”策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根源,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三)改革考核制度
首先,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分开,独立考核;其次,对单次实践实训成绩做具体化考核,制定详尽的评分细则和考核标准,加大实践过程与结果的成绩考核比例,压缩实验实训、实习报告成绩比例;再者,强化以结果定成绩的考核机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只要实习结果不符合要求,则该次实训成绩记为零分。例如,在实验实训中,种子催芽以发芽率定成绩,播种以出苗率定成绩;分苗、定植、嫁接等实训以成活率定成绩等等;另外,学期末进行抽题考核和实践理论问答考核或实践理论笔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态度10﹪)+30﹪平均实验实训报告成绩+40﹪实训过程的平均成绩+期末考核20﹪(选题技能实际操作考核+实践理论考试或问答考核);综合技能训练(1学分)及见习(两个学分,与蔬菜栽培课时无关)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则比较复杂,顶岗实习作为一种以工代教、以产代学的教育活动,不能用单一的学科式或生产管理式的方法考核,其考核评价具有多元性。包括教学性评价层面和生产性评价层面。教学性评价层面应从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能力、实习态度、岗位融入度、团队精神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生产性评价层面,应参照职业岗位员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主要包括工作态度、技能水平、生产质量等。另外,鉴于对学生的尊重,还应采纳学生的自我评价。所以具体的顶岗实习成绩应由实习过程和实习总结组成,实习过程占70﹪,实习总结占30﹪。实习过程成绩由校外、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成绩和学生自评成绩组成。其中,校外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占30﹪,学生自评占10﹪。《蔬菜栽培》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现象,使之成为既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科”,从而引起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高度重视,彻底改变了学生“实习态度敷焉,实习过程偷懒,实习报告抄袭,实习结束没收获。”的不良现状,尤其注重以实践结果进行考核评分,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实践训练的责任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提升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深入掌握程度,使学生更有自信的完成同类专业的其他实践技能。
结束语:
现代化园艺技术日新月异,高职高专要想输送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就应先从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对于园艺专业来说,应着力改革主干课程如《蔬菜栽培》的实践教学,联系生产实际,学习先进方法,以教学方法、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等的改革,促使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使《蔬菜栽培》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蔬菜实际生产为标准,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生产所需,并且为社会企业的发展输送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符庆功,吴慧敏,王华森.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02)
[2]曹霞,武春成,宋士清,王久兴,李晓丽,张慎好. 设施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3]刘中良,涂清芳,江生泉,姜自红. 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冯志红,张慎好,李晓丽,闫立英,王久兴. 新就业形势下蔬菜栽培课程的教学改革[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宋士清,王久兴,武春成. “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创新[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王广印,陈碧华,李新峥,李贞霞,孙涌栋,沈军,杨和连,孙丽. 蔬菜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7] 邱开金 如何组织开展好顶岗实习工作 中国教育报,2012(0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