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试论纳西族民间诗歌中的祖先崇拜情结

作者:李桥春来源:《芒种》日期:2015-07-21人气:1159

《尚书·尧典》中说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是一个民族心灵中最温暖的表达,她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用诗歌记录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记录了对生命岁月的认识、感悟及待人接物的经验总结。

探寻自身的来源,追寻祖先的足迹,是许多民族共同的行为,通过诗歌来描述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诗经》中都有大量的内容称颂祖先的不平凡和奇异。纳西族在这方面也同样用诗歌来追溯先人的来源。如:

天和地之间,白鹤为其媒;盘和禅之间,铃铛为其媒;

日和月之间,金星为其媒;悟和恒之间,柏香为其媒;

高和吴之间,念珠为其媒;东和色之间,故司为其媒;

故和司之间,丈量为其媒;丈和量之间,处评为其媒;

花和叶之间,蜜蜂为其媒。

这里的盘、禅、悟、恒、高、吴、东、色、故、司、丈、量都是纳西族神话里的神,他们下凡到人间成了不同部落的祖先,他们即是神,又是人,是神人合一。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到人间的呢?或者说他们和人之间是靠什么媒介来沟通呢?上面的诗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切入点。诗中用“天、地、白鹤“起兴”开头,引出了每个部落的有不同的祖先,但是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沟通和协作。而这种沟通不是生硬的,而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如“天与地”的桥梁是“白鹤”,“日与月的金星”;而作为自然之主宰的众神也同样遵守和需要这样的沟通形式。但是众神又不是单一的,是多样的,需要多种的媒介进行交流,有声音响亮的”铃铛“,有芳香四溢的“香柏”等。同时这种联系是“匍匐式”祈求与“施舍式”的施与吗?答案明显不是,他们与人的关系,正如“花与叶”那样,彼此依靠,如此的自然。对于他们的情感,他们是这样歌颂的:

祭祀不敌鬼,借力于盘神和禅神;

猎狗不敌兽,借力于猎神和风向;

男儿不敌仇,借力于铠甲和武器。

诗中的盘神和禅神,是祭祀的对象,们能庇佑人们平安;是祭师的能力的来源,是战胜恶鬼的武器,他们就像在世间男儿勇士的铠甲武器一样可靠和实在。此外关于人类祖先来源题,纳西族还用这样的诗写道:

天为人知父,地为人之母;日为人之舅,月为人之姨。

纳西族是一个崇拜“天”的民族,纳西谚语这样说,“以祭天为大”,“ 正月间,祭天大”, “西祭天者,吃食由天赐”等说,“天”在纳西族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与“太阳”一样是人的“父亲”(这里的舅和姨,相当于父母,与唐代诗人写道“待小堂前拜舅姑”之意),诗中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对“天地日月”的崇拜。对于人类来源的地方,是这样写的:

黑白交界处,神奇老梅树;一年由神养,一年由鬼养;

逢神养之年,开白色神花;逢鬼养之年,开黑色鬼花。

诗中用一种简单“黑、白”的颜色对比说明了“来源”的简单质朴,不神秘,但它又是遥远的,远离现在的现实,用色彩来象征善恶。

诗中的“梅树”是纳西族非常热爱的果树,代表了纳西族的起源,通过由“神”和“鬼”“养”的结果,暗示了纳西族神话系统了的两大支系:善神系和恶神系,同时也指出了纳西族是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民族。另外一些纳西诗歌中涉及到起源时,没有直接说明涞源什么,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如:

青蒿绿在百草先,杜鹃绿在百木先,人祖源在百族先。

纳西族诗歌在描述本民族起源时,都联系到了民族神话系统,用烂漫的想象,采取起兴的方式,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战展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热爱。

纳西族诗歌当中除了对祖先的崇拜之外,还有大量的描述人生成长变老的诗歌,如:

鸟后有鹰来,鹰后有雕来,雕后有刀来;

小的会长大,大的会变老,老的会消失。

纳西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他们善于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经验获得灵感,诗中首先从从辽阔的空中出发,审视“鸟、鹰、雕”等飞翔动物的生命形式,他们自由翱翔,应该会摆脱地上沉重的脚步,但事实上他们自身也逃脱不了宿命,即使是最后的猎食者也成了“刀(人)”的牺牲品。比起汉语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傍观者和幸灾乐祸的心情,这里到展现了纳西族“万物与吾”一体的审美情感。

诗里前部分用了自然里生物链的例子做了个铺垫,然后引出人生的成长及变老的事实,而这个事实本身也符合自然规律。诗中透出伤感之余,展示出了纳西族的生死是顺应自然之道的观念,同时也也表达出另一种豁达。类似的情感还有,如:

金色壮牛儿,脖颈长肥膘,苍蝇也打滑,

耕作老一岁,不作逝一年。

人生命的流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留不住的,与其在其中徘徊和留念,还不如超脱,或者说是实在而又有意义的过完每一年。因而诗中用“金色壮牛”比喻人生中最美的时间,有精力,能免疫挫折,是最好地实现理想的时机,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却在幻想中碌碌无为。如何才能避免这个矛盾呢?诗中形象的回答了宁可“耕作老一岁”不可“不作逝一年”。

纳西民间诗歌中还有的描述对岁月流逝的珍惜和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人老眼先老,难见美好物;人老牙先老,难品美味肴;

人老手先老,难做想做事;人老脚先老,难道想去处。

整首诗对仗整齐,朗朗上口。诗中用“眼、牙、手、脚”与“美好物、美味肴、想做事、想去处”代表了人生及需经历的事情,是最美丽的人生。但是年少的不更事,少壮的不努力还有轻狂往往造成了老来的空悲切。诗中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警示的语气来告诫来人,反而用每人都常见常做的事来提醒人们:生活中没有什么伟大人生和事情,最伟大的是和人生就是趁年轻做好该做的事情。用舒缓的语调把人生的经历娓娓道来。还有:

老牛被虻追,尚能够逃脱;好汉被老崔,无法躲得过。

诗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用深奥的修辞,用了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事例:“牛和虻”相互驱赶来逃避伤害。这个结局只要他人的干预,在现实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人能像牛一样能摆脱被时间追逐的命运吗?结果是明显的不能。诗中通过前后的对比,在强力的反差中,把岁月的流逝做了形象而又直白描述。诗中也反映出纳西族对人生易老的无奈,同时展现了另一种洒脱。

年轻的时候,幻想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作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人长大后才发现年轻是无法再经历了。如:

太阳落西坡,今天落下去,明天会生起;

十五十六岁,如离弦之箭,不会再转回。

诗中用“太阳”做一个起兴,这个起兴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见,每个人都可以经历,但是每一个人都习以为常,都不曾注意岁月是这么流逝的,尽管有哲人体会到了其中的奥秘,但现实的悲剧每天都在演绎。然后再用了个许多民族都常用“箭”作了个比喻,说明时间的不可逆转及无比珍贵,但是现实中的世人几乎察觉不到其中的微妙,等到发现时已白头,只好寄希望于后人摆脱这种困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进行着一个悖论:在期待中错过了岁月。类似的感悟还有:

六十花甲子,可会逢两回,十四十五岁,不会过两次。

面对时间的单向流逝,少数民族不会有“逝者如斯夫”委婉,他们直接用经历的时间数字“六十”“十四十五”来直接说明。时间即是长久,又是短暂的,一个人可以活六十年,一百二十年,但是他不可能让时间倒流,再次重新年轻。

如果把人放回到万物中去审视,发现人其实没有什特权,人和其他生物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万物都是一天天的“过去”的。纳西族用这样的诗写道:

人的寿命被岁窃走,岁的寿命被月窃走,月的寿命被日窃走。

诗中用了个顶真的修辞方式,形象地揭示“人的时间”比起“万物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对于一个敬畏天地万物的民族来说,“时间”是上天给予的,来自给予人温暖的日月,是光与影的交替,是给予万物的最大恩赐。当他们收回时间的时候,不是强夺,而是悄悄的“窃”,并且是在不知觉当中一天天的过完了人生。

纳西民间诗歌中还有大量反映人生阅历,总结民族经验的诗歌。其中就有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总结处事经验。如

马鹿会走错道,会碰上猛虎;

男儿会走错道,会遇上仇敌;

姑娘会走错道,会掉进陷阱。

纳西族长期处在农耕、游猎、放牧综合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很仔细,也常用它们来比喻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上面的诗中用“马鹿”失途遇见猛虎的情况,来比作生活中由于年轻而不懂得生活艰险的人们的遭遇,来告诫人们生活的中要谨慎小心,不然会给自身带来危险。当面对危险时,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过来人和年纪大的老人,如下面的诗这样写道:

老鸡识野猫,老狗识豹子,老人识事理。

人不可能经历每一种磨难,但是人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别人的经历作为镜子,使自己在生活中尽量避免伤害。所以说经历是一种财富,特别是在环境相对闭塞,知识没有普及的社会中。诗中的“老鸡、老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畜,也是和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它们善于察觉危险,善于避免危险,从它们身上人可以学到很多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善于观察的老人更是经验的化身,向他们学习可以少走弯路。

既然人生是如此的危险,那么我们是不是躲在家里。纳西族用这样的诗写道:

粑粑翻三下,不会有夹生;男儿磨三难,不会不逢时。

西方有个哲人说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生最大的成就在于奋斗努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充满了坎坷不平。如果我们只注意到困难重重,那么人和社会就不可能得到进步。面对如此情况,纳西族用生活中做粑粑(做饭)遇到的情况,告诉人们遇到困难时正常的,但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停止前进,人生由磨难才能更完美。同时面对磨难,人需要豁达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如:

粑粑烤灶中,难免蘸上灰;洋芋烧碳中,难免被烧焦。

诗中通过对粑粑(食物)在火上的过程比喻人生的奋斗各种挫折中经历,而这种经历有些是无法逃避的,必须面对,因而需要宽广的人生心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中磨难要像剔除“灰”和“焦”一样轻轻拭去,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结语

纳西族民间诗歌是一个丰富的文化财产,它用诗的形式记录了纳西族对民族、自然、生命等的认识和感悟,用诗的形式记载了民族文化和精神,通过他们可以研究纳西族的民族心理特征及人文追求,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