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的美学审视
中华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几千年,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传播,它不仅有着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还有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等功能。武术美是指拳术、腿法、器械套路等技艺所蕴含的形式美、内在美、精神美等。中华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就是指通过武术修炼将形、德、神结合起来,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一、中华武术的美学思想根源
(一)武术美学的思想基础。武术的真谛是技击、搏杀、格斗等,但是中华武术却用“仁义”为主要内容的武德淡化了武术残酷、野蛮的本质。“仁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是指爱、礼、忠、恕、孝、信等,孔子曰,“仁者静,克己复礼为仁”;孟子曰,“仁,人心也”,“亲亲仁也”。“义”是指公正、公道、正义等,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在中华武术中,仁义思想突出表现于各门派授徒择人的的规定上,比如,少林派的《拳经拳法备要》中有“道勿滥传”,要传“贤良之人”,《少林罗汉行功》中有“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内家拳的“五不传”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纯者不传”;苌乃周的《武技书》中有“学拳宜以德行为先……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这些武术戒规有助于培养胸襟开阔、思想端正、光明磊落的习武者,正是在这种仁义思想的熏陶下,才涌现出许多救国于危难的优秀武术人才。武术文化不仅借鉴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还融汇了佛家的持戒、化解等思想。比如,《峨眉十二庄》中的“鹤性不争,喻诸风德……功守两得”,“阿修孚中……律戒诛绝”就带有佛教思想的烙印,少林派的“十禁约”就根源于佛教的“五戒律”。[1]
(二)武术美学的核心价值。古人认为,圆形是最大的空间和最多的容量,人体便是曲线美的极致。中华武术就带有“圆”的痕迹,比如,少林拳常用圆满、圆遍、圆因、圆果等词汇,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套路结构、攻防技术等都有着虚实、动静等变化,少林拳演练要求技击“滚出、滚入”,发力顺达通融,躲闪圆灵多变。王宗岳说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开创了“圆”的新世界,太极拳运动路线多为立圆、斜圆、弧圆、螺旋形等,处处圆活,似曲非曲,大圈能够归于小圈,小圆能够归于无圆。再如,八卦拳的主要特点就是走圆,“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就是用圆化解对方的进攻。《峨眉十二庄》中有“象天法地……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八卦掌中的“环环相扣,势势相连”,都是以灵活的步伐和拳法化解进攻。
(三)武术美学的形式演变。从功能上看,中华武术有练、用、看三种基本功能,“看”是指武术的观赏价值和表演艺术性,在武术演练中优美的造型、恰当的节奏、深蕴的意境、均衡的态势等能够带给人一种美感。武术的形式美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的巫术礼仪、原始舞蹈、原始音乐中就出现了原始美,孕育了原始的武术美学。比如,《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有受脉”,正是“舞”与“武”的融合,才出来了武术套路的雏形。
武术的最初形态是武舞,武舞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尚书》中有“予击拊石,百兽率舞”,讲得是人们敲击石鼓,模仿各种野兽的姿态,翩翩起舞。《商书》中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说明殷商时代武舞已出现在宫廷宴乐之上。从体育范畴看,“武舞”是武术套路、器械训练的最初形态,有着锻炼身体、提高军事技能等作用,《韩非子》中记载“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氏乃服”,也就是说,大禹率兵苦练,以高超的武术套路征服了苗氏。《诗经》中有“象,用兵刺仗之舞”,也就是说,“象”这种武舞是训练士兵、鼓舞斗士的有效方法。
从艺术角度看,武舞多指音乐伴奏下的助兴活动,《史记》中有“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诸以剑舞”,这说明剑舞常用于宴会的娱乐助兴,并且有着独立的套路。唐代以后,武舞表演变得更为普及,李白的《从行军》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这说明在音乐伴奏下演练刀术套路是极为常见的。由此可见,武舞是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中华武术的形美与神美
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多种学科文化相互作用和渗透的结果,武术的动作美、姿态美、技击美、节奏美、结构美等都有着鲜明美学特征。武术美的演练性套路、对抗性散打等呈现出的功夫和技术令人赞叹,一招一式中展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形式美。武术的形式美是指通过武术技击、动作姿态等带给人们一种视觉美,这种形式美可以分为技击美与健力美两类。技击美是武术的自然美,也是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武术能以踢、打、摔、拿等基本技击衍生出变化无穷的技击方法,这些技击方法能够唤起人们对动作美的追求。武术的拳术、器械、对练等都有着独特的形式变化和技术风格,动静疾徐、刚柔虚实、攻防进退等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美。[2]例如,拳打、脚踢、肩撞、肘击、掌劈等进攻动作能给人一种“真刀真枪”的技击美;苍鹰捕食、泰山压顶、大鹏展翅等招式都能给人一种威猛雄健、坚韧不拔的美感;猴子偷桃、猕猴攀仗等招式则能给人一种机敏灵活、轻松活泼的美感。再如,南拳以劲力称道,有着阳刚之美、彪悍之威;通臂拳以气势夺人,有着豪爽之势、阴柔之美;象形拳以夸张、凝练的手法展现了动物的生存本能,将技击寓于动物捕猎动作之中,都展现了武术运动的形态美。健力美是指运动员矫健的体魄、刚劲有力的动作,比如,彪悍的刀法、刚劲的南拳、敏捷的剑法等都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健力美。同时,通过武术训练增强体质,使肌肉变得丰满、雄健、粗犷等,也表现为一种强健之美。
(二)和谐美。中华武术是古人在长期的搏击、格斗中总结出的体育文化,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和谐美、统一美的特征。比如,太极拳、象形拳、长拳“十二型”都与传统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得意忘形”的哲学思想。再如,武术技法中的进攻与防守、擒拿与解脱、出招与接招、徒手与器械、短兵与长兵等;武术流派中的内家与外家、南拳与北腿、长拳与短臂等,都体现了阴阳对立、和谐平衡的武术文化思想。
(三)气势美。在武术套路演练中,自然或有意的呼气、发声、震脚等能够增加发力,烘托出一种气势,比如,震脚砸拳动作中,呼气声、震脚声、砸拳声融合起来,浑厚沉实,创造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气势美。此外,在套路演练中,动作击响声、器械撞击声点缀于套路演练的各个环节,能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气势,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与战斗精神。
(四)神韵美。中华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既注重外练,又注重内修,并将跨越形、神、德的“道”作为武术修炼的最高境界。[3]武术演练中,技术动作的动静、快慢、起伏、轻重、刚柔等相互配合、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比如,“旋风脚劈叉”就充分反映了动作的高低变换,腾空一跃犹如龙卷风直冲云霄,“啪”地向后的低姿造型犹如雄鹰俯冲,这种造型之美呈现出一种神态美。此外,中华武术讲究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正所谓“击是本,神是情,形是意”,武术动作中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都与眼神、神气相互配合,神随形转、形随意动。如果武术运动员不能表现武术的韵律与神韵,就会使武术变成毫无意义的套路动作。比如,太极拳要求神要内敛,外于安逸,内如大海波浪澎湃;外家拳要求眼如电,眼到手到,用眼神反映内心世界。
三、中华武术的德美与道美
(一)德美。武德是习武者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如服从国家、重视气节、秉公仗义、不畏强暴、主持正义等。“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中华武术历来重视武德,将“健身、自卫、扶弱抑强、匡扶正义”作为武术的基本宗旨,要求习武者将武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武德不仅是习武者的行为规范,也是习武者对社会的道德承诺,中国历史上的武术大师,如岳飞、戚继光、张三丰、黄飞鸿、叶问等无不是德高望重、谦虚好学的道德楷模。中华武术的道德精神与“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现代武术精神完全一致,值得当代武术界继承发扬。[4]
(二)道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艺术、体育等精神活动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是宇宙的本源,也世间万物最本质、最深刻的规律。但是,道是无法用理性和逻辑思维去把握的,只能通过感悟的方式获得。中华武术的“道美”就是道家思想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习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习武者要在“道”的感召下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只有达到这种“无为”的境界,才能把握武术运动的真谛。武术修炼就是从到“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德”之培育,再到“道”之升华的过程。[5]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美学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套路演练、格斗技法、器械操练等为表现形式,以形式美、道德美、和谐美、气势美等为主要内容的美学体系。我们应深入研究中华武术的美学思想、美学特征等,以推动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