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人”——贾樟柯
(一)贾樟柯的独立视角——《小武》
《小武》呈现出了贾樟柯的独立视角和一种新的电影形态。1998年,这部印有“地下”标签的电影,获得了包括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在内的八项国际奖。
1.关注被社会忽略的“草根阶层”
《小武》中的演员完全是非职业演员。片子以20世纪末的汾阳县城为背景,以一个小偷(即小武)为该片的主人公,其貌不扬形为干瘪猥琐的小偷,“靠手艺吃饭”,每天除了偷窃钱财之外,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呈现出的是一种漫无目的、空虚和无聊的状态。贾樟柯选这样一个“草根”形象的人物作主角,真实的反映了一个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弱势群体,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甚至生存都受到影响。在许多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给他们的压力下,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有尊严的活着——即使,以一种不正当的方式。若不是小武犯了事,人们根本不会注意到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2.平实、朴素的写实视角
《小武》不是国内第一部写实风格的实验电影,也不是第一部讲述“小人物”命运的本土电影,但却是第一部运用平等、朴素的写实视角表现社会底层生活的当代电影。在《小武》中摄影机几乎是平视的,这暗示着贾樟柯对于演员的尊重,对于生活的尊重。他的这种平等的态度也就随之演变成为一种形式——不对人物及其事件作出任何道德评价的形式。
(二)《小武》中“国家意识”的新姿态
在特殊的历史坐标系中,电影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及其政治建筑的最佳代言人。尽管“独立电影”很难与新形势下主流“国家意识”同步,但从《小武》这部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打破了现实和电影之间的界限,给予了“国家意识”更新的姿态,更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1.用主流的方式表达“非”主流的“国家意识”
我们可以从贾樟柯的身上感受到作为一名电影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气质里体现出新生代的价值理念与艺术追求,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他近乎本能地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开口说话,以一颗纯粹的担当之心,用他的作品、他的立场,把背后隐藏的真相用“电影”这种主流的表达方式,用虚构的真实来唤醒一代人的“国”“家”意识。社会是部去个性化的机器,能够真诚坦荡的人,已经不多了。
2.把“边缘” 视为“主流”
用一个小偷在时代变迁下的失落折射出九十年代后期新中国存在不稳定时期的现实,它是对那种‘唯美’电影的反叛,更是一种真诚坦白的态度。他站在现实面前,触摸现实,感受现实,但又不拘泥现实。他是在探究现实背后的内在力量。《小武》中对小偷等这些边缘人物的关注,体现了贾樟柯站在了一个被大众忽视的高度,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有着另类关注。小偷只是一个职业,在这个职业背后有个国家社会的大背景。他有他不能说的“隐痛”,有生存方面的挣扎,也有精神层面挣扎。贾樟柯通过小人物所承载的故事来表现很“边缘性”的价值观。而“边缘化”是当代中国很重要的社会现实,它的主体人物是原来的主流的人群,比如“工人”,只是现实让这些主流人物变得非常的边缘。对普通人的关注,并不等于对一种边缘化的关注。所以,“什么是主流,什么是边缘”,很难定义。这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