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文化的演变与特征
中华武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竞技、搏击的技法,这些格斗技法就是武术的雏形。商周时期出现了矛、戟、刀、剑、斧等铜制武器,并形成了这类武器的使用技法,如劈、砍、刺、扎等,《礼记》中就有“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这些就是最初的武术器械演练。秦汉时期出现了角抵、手搏、剑舞、刀舞等武术运动,武术套路也日渐丰富;唐宋时期出现了使拳、踢腿、使棒、舞刀枪、射弩等武术;明清时期太极拳、八卦拳、劈挂拳等武术流派繁荣发展,并出现了《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武术著作。此外,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武术与军事学、中医、宗教、伦理等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内容丰富、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1]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中华武术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武术套路、器械演练、格斗技法等方面,还在于武术有着稳固、持久、扎实的文化根基。例如,儒家文化提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仁勇兼备”等,这些对武术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形成了有着东方文化色彩的武德。武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就提出了“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的“七德”。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仁慈、宽容、忠厚、刚正、勇敢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武德。武德不仅表现为习武者的道德修养,还体现于武术的技击、格斗等方面。比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就有着和平、友谊的思想意蕴,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双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随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德的思想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并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2]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