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融媒格局下传统媒体的生态——姚贝娜离世报道引发的反思
反思一:警惕过度炒作新闻事件
姚贝娜是一位优秀的歌者,这毋庸置疑,对他的离世我们可以惋惜、可以追忆,作为一位与病魔顽强抗争并无私捐献眼角膜的女孩,我们应当被她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但是,从整个报道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歌者的角度,更多的是以娱乐界惯用的报道视角,大多停留在她是中国好声音选手的层面上,对她的报道评价用词上,“著名歌手”、“深感痛惜”、“美丽杰出的歌者”等等一系列用语,超越了媒体的客观与平和基本要求。同时,大批媒体记者守候等待最后消息,甚至极尽手段抢发信息等,媒体自身存在过度炒作新闻,并借机炒作自己之嫌。
从媒体对姚贝娜离世事件的系列报道,从一个侧面引发全民娱乐带给我们的反思。娱乐是现在中国传媒的一大生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从唱歌、游戏、选秀、相亲到逗乐,在收视与收钱的双重刺激下,媒体不遗余力花样迭出地大走娱乐路线。向国外购买节目创意、引进先进娱乐团队、邀请影视明星参与、帅哥靓女争夺眼球,新闻立台沦为了一句口号。
全民娱乐的生态使媒体成了造星工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非诚勿扰等成为普通人“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的“速成班”,一批年轻的草根一夜成名,他们用接地气的经历、个性化的风格、专业化的技艺、出人意料的反差,短时征服了亿万受众,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在众多娱乐记者的簇拥下,一时间,他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大众的话题。正因为媒体的关注度和曝光率直接关系到他们后续发展的影响力与自身价值,因此持续不断的制造话题成为娱乐明星们自我保温的法宝。在这个问题上,媒体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传统媒体,在选题与热度的把握上要三思,避免陷入无意炒作的陷阱。
在全民娱乐的背景下,媒体到底是谁,什么才应当是大众媒体关注的重点,值得我们深思。有人说,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受众喜欢什么,我们就输送什么样的节目,那么,媒体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懂得两者的平衡,才能保持媒体的本性。
反思二:坚守媒体记者的道德底线
1月16日下午《深圳晚报》记者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姚贝娜眼角膜手术过程的消息在微信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网友群情激昂。尽管后来《深圳晚报》声明了、道歉了,但是已经于事无补。
追根溯源,记者要追时效、抢第一、博眼球,无非是要扩大自身媒体的知名度或点击量。眼下,多媒体竞争的白日化,导致面对同一起新闻事件,出现了你抢我也抢,你快我要比你更快,甚至你夸张我比你更夸张的扭曲式媒体竞争格局。由此,为获取消息不择手段就成为必然,丧失职业底线与道德沦丧也就自然而然了。
从《深圳晚报》早几分钟播发姚贝娜去世消息这个事例来讲,早这几分钟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与作用吗?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讲,新闻是讲求快,但是快不是一切,在考虑时效的同时,还要考虑时宜与准确,独家的快固然是好,更应当考量的是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渠道获取新闻讯息。《深圳晚报》“潜入”太平间拍照的做法,考量的不是新闻的时效,而是媒体的良知,这种快,的确让这家媒体出名了,不过是骂名。
在这次姚贝娜捐献眼角膜事件中,媒体还报道了受捐者的详细信息,在以往器官捐献报道中,受捐人的信息一般处于保密状态,而这次眼角膜受捐者却被广泛曝光报道。这种做法是不是妥当值得商榷,不管是否当事人同意,这对受捐者必定会带来不小的困扰。在这次报道中,受捐者甚至表态要做好自己,回报这份恩情。实际上,作为受捐者,知道自己的眼角膜来自何人并不是惯常的情况,一旦知道自己的眼角膜来自公众关注的人士,这对他的心理与将来的生活都将产生影响,作为报道者,对于受捐人的详细信息还是隐匿为好,这也是媒体负责任的体现。
反思三:媒体应清楚明白宣传的重点
姚贝娜去世的消息与我国战功赫赫的英雄---张万年将军逝世的报道在时间点上比较接近,于是乎,有人把两位逝者放在一起比较,粉丝多少、影响大小,宣传强度等等,甚至引发诸多人士不满,批评中国百姓不问国事一心娱乐。实际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在很多方面没有可比较的价值,尽管在微信上广为转载传播,但说的更多的都是表象的东西,这时,传统媒体在宣传处理上应该体现技巧,体现出良好的政治意识与大局观念,不应成为个别人见解与言论的推波助澜者,如果也人云亦云,那么就丧失了大众媒体最基本的舆论引导功能。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的讨论,从参与讨论的群体来分析,关注娱乐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那么我们不得不反思,娱乐的分量是不是在媒体宣传中占据了绝对的重心,我们在宣传中遗忘了什么?媒体的本真是不是该进一步回归呢?同时,这也给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对热点话题的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观如今的历史剧、战争剧、谍战剧,精品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浮夸的人物造型、高大上的情节、现代化的化妆、雷人的对白,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的真实,难以在年长受众中引起共鸣,难以留住年轻受众,缺乏引人思考的历史厚重感。
反思四:适应融媒生态带来的变革
强化信息权威性。在多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整个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如何正视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传统媒体的发展战略与潜力。在融媒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快捷,传播的速度论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属性要求,在确保信息准确性、权威性、时宜性等前提下,信息的发布难以像自媒体一样便捷,这就对传统媒体的传播策略、方式、流程带来了新要求。传统媒体要适应这种变化,既要在时效上探索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又要保持权威与责任的立场,既要体现对信息反应的快速,又要确保内容的准确与权威。信息的权威性是传统媒体明显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独特“武器”,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一方面做强自身新媒体,另一方面用权威性培养“铁杆”受众群体。
强化优势突出性。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兴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动态话题与舆论的主战场,发布的便利性、评论的任意性、参与的广泛性,决定了新兴媒体在话题炒作与舆论场营造方面的独特优势,而传统媒体权威、到位、深度的报道可以很好地弥补时效与便捷方面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独特的传播网络和相对稳定的受众也是传统媒体要花心思经营的特色“资产”。在融合实践层面,相对于信息繁杂、真假难辨的新媒体,传统媒体要清醒地正视挑战,不应盲目跟风、不应单纯求快、不应人云亦云,而是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立足自身特色,用独特的视角与风格做特色的报道。
强化舆论引导性。在与新兴媒体的比较中,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政治资源、权威资源、人才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虽然在社会舆论制造能力方面不如新兴媒体,但是在重大消息与事件面前,传统媒体定海神针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在中央反腐打“大老虎”的报道中,尽管新兴媒体提前开始讨论与猜测,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传说”层面,直到中央电视台进行报道时,社会对这个事件的真伪才进行了最后的确认。在诸如此类的事件里,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可见一斑。因此,传统媒体要找到自身的优势,对社会舆论热点,要给予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要及时给予必要、理性的引导。
强化打假一贯性。这方面主要是针对宣传管理者而言。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在日常传播中,虚假的、未经证实的、不着边际的消息经常满天飞,通过不断的转载与评论,消息在流转中持续发酵,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虚假的消息经多手转发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冲击了正常的舆论氛围,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稳定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总之,在这场媒体融合潮流中,传统媒体要学习新兴媒体对热点话题的炒作,要学习新兴媒体便捷受众参与的手法,要学习新兴媒体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同时,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融合中营造出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生态。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