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略论彝族尼苏人爱情叙事长诗《阿哩》的构成元素

作者:曹贵雄来源:《芒种》日期:2015-09-19人气:1532

    生活在红河流域南北两岸的彝族尼苏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下了卷帙瀚繁和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历史文献。属于民间文学作品的爱情叙事长诗“阿哩”,以彝文书面形式保存下来,并流传于滇南彝族尼苏人民众之中。“阿哩”有的地方翻译为“阿勒哩”,意为山歌、情歌、情诗。“阿哩”分“阿哩白若”和“阿哩常嫫”两大类型。“阿哩白若”即为短调阿哩、抒情阿哩、小调阿哩、子阿哩。“阿哩常嫫”即长调阿哩、叙事阿哩、大调阿哩、母阿哩。本文论述的是爱情叙事长诗“阿哩”。

    从目前已经翻译整理出来的爱情叙事长诗“阿哩”中可得出,其构成元素源于彝族生活的多个方面,本文就“阿哩”的构成元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民歌”元素

    民歌在彝族尼苏人民间文学中数量较多,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情歌、猜谜歌、生产歌、招魂歌、火把歌、祭祀歌、创世歌、劳动歌、酒歌、庆贺歌、婚嫁歌、哭苦歌、哭嫁歌、挽歌等。它是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因此,苏联文学家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指出:“在原始民族中,各种各样地劳动有各种各样的歌,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持有地生产动作地韵律。”彝族尼苏人的民歌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的心声。“阿哩”中有这样一首民歌:

抓一把豆子,豆子哥拿着,

 一天吃一个,吃完妹就来。

    这首古老的民歌,说的是古代彝族尼苏人男女青年恋爱约会习俗。尼苏人男女青年约会一般是女方约男方。情人、恋人分别时要订好下一次约会的时间,如果说十天半月,又怕对方记不住,误了相会期。所以,“抓一把豆子”,嘱咐男方一天吃一个,吃完女方就来相会。它反映了较为古老的以点豆子或包谷籽计日计时或刻木记事的方式。这首古老的民歌载于《则谷阿列与依妮》和《施卓勒恋歌》等爱情叙事长诗“阿哩”中。则谷阿列伙子和依妮姑娘、娄斗色伙子与喜花娓姑娘相恋一段时间后,将要分别时,女方同男方约定下一次相会的日子,女方用古老的一首民歌演唱给男方听,以示约定的日期。又如:

石膏点豆浆,变成豆腐块;绿子配槟榔,嘴嚼满口香;郎哥和情妹,从此结恋人。

    这首短调抒情的民歌载于《阿菲妮若歌》中,是阿菲妮若同鲁勒博相恋时,阿菲妮若唱的一段话。

    上述这些民歌,在彝族尼苏人 “阿哩”中比比皆是。“阿哩”中保留并引用民歌不是偶然的。民歌是彝族尼苏人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最常唱的一种歌体。不论是民歌中的哪一类型、一经演唱,都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人民的欢乐、喜悦、烦恼、忧愁、爱憎在民歌中能够尽善尽美的表达。它是彝族尼苏人民众心血的结晶。“民歌之所以能以口头传播,世代相传,保留至今,是因为它表达了把它从遗忘中挽救出来的那些人的感情热望、成见、迷信和思想。”演唱一首民歌,其实就是在叙述完整的一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的思想内容逐渐向丰富、复杂、广袤的方向发展,由原来单纯的传唱,变成以叙事为主的叙事诗。如:

    黄泡刺儿多,鸡肉骨头多,阿歌拘(客气)话多,拘多不得吃,赶快来接腔,赶快来跳乐。不是云和雾,填不满山谷,不是树和草,披不了山装,不是小情妹,信不了郎心。一天要舒服,早上莫喝酒,一生要安乐,莫抢他人妻。

    两首分别载录于《歌舞起源歌》、《芋笈荷诗妮》和《莫泓若呎若》。目前“阿哩”中所见的民歌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古朴、自然的风格。可以说,彝族尼苏人民间爱情叙事长诗“阿哩”是由民歌,尤其是短调情歌、抒情民歌演变而来的。

二、“谚语”元素

    谚语在彝族尼苏人民间文学中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多彩。常以口碑文学形式流传于民众之中。大多反映的是彝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包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生活经验、科学技术等。彝族尼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和概括出了语言生动、结构严谨、顺口流利、富于诗意的约定俗成的谚语。它被人民大众应用到爱情叙事长诗“阿哩”中,也成了“阿哩”的构成元素之一。如:

    冬天日落山,阴坡就阴冷;孩儿死父母,孤儿就饥寒;身冷披蓑衣,脚冷埋灶灰;老鹰盘天穹,为的叼小鸡;你说油嘴话,为的把我害;树木不长地,布谷站石上;庙里菩萨爷,草扎糊泥巴;马不配双鞍,女不嫁两男;小母鸡下蛋,不会理新窝;初次到玩场,不知礼和节。……

    如同上述这些谚语,几乎每篇民间爱情叙事长诗“阿哩”中都有应用,使“阿哩”的语言朴实、生动、自然、幽默、风趣、感人肺腑、简洁明快、意味深长、琅琅上口、娓娓动听、生动活泼。

三、“民间故事”元素

    彝族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口耳相传、千锤百炼形成了语言生动活泼、灵活自然、结构严谨、富于幻想。惯用夸张、比喻、比拟、反复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彝族尼苏人的勤劳、诚实、勇敢、机智、果断、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美好的思想愿望。

    以上这段尼苏人的民间故事描述了礼烁山富饶秀丽的山川和女主人公的身世及衣食住、精神仪态等方面。

    滚滚的红河,如同匹骏马,越过千沟谷,流向日出方。朵朵彩云飘,系在半山腰。茫茫云海游,浮在深谷里。两岸群峰起,齐齐昂首挺。层层水梯田,片片手携手。弯弯的银渠,盘山绕山坡。莽莽的森林,绿茵又茂盛。路旁鲜花开,花香如醇酒。鸟语又花香,终年春意浓。锦山又秀河,谁来把它绣?千万里河山,彝家人民绣。彝家儿元春,是个好主谋。人人称赞他,清正廉明官,为人又诚实,忠厚又勤快,智谋又过人,铺石修路桥,积功又积德,事事他带头。勤劳蜂蜜儿,酿出甜蜂蜜,彝清官元春,辛苦建业绩。垦田又开地,飞马跑三天,牛羊马牲口,满山又遍地。

    上述这段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富饶美丽的彝乡风景以及男主人公的精神仪态、行为品格、道德情操。又如:

    远古那时候,戌年不打雷,亥年不下雨,子年不栽种,丑年粮价贵,寅年地方乱。官起叛君王,君起来反君,仆起来杀主,一天杀千人,一夜杀白人,黎民和百姓,耳闻心胆惧,目睹丢人婚。不感在家里,白昼躲林间,夜晚宿树林。身上不盖被,雪来当被盖,身下不垫毡,霜来作毡垫。林头和林边,儿哭无饭吃,山药当饭吃;岩洞和崖穴,女哭无晌午,蓑衣当晌午。寨头和村边,阿薇独儿子,粮食不丰产,蕨菜淌泪水,尖刀草哭泣。这调苦楚调,唱来心中寒,听来动心弦,我来唱一唱。

    上述这段同样用夸张、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唱出了远古时期因旱灾而官逼民反,四起战乱,平民百姓东躲西藏和饥寒交加及暗无天日的悲惨社会生活。并达到了“蕨菜淌泪水,尖刀草哭泣”的痛苦不堪的社会生活。故事内容曲折离奇,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耐人寻味。情节幽默,风趣、讽刺、挖苦、赞美、抒情、爱憎等样样俱全,而且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乐观主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阿哩”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产生并加工提炼出来的。

四、“彝文经书”元素

    人类的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难以解释人的生老病死和电闪雷鸣、洪水泛滥等自然现象。当大火烧死人、石头打死人、塌方压死人、树枝折断砸死人时,都认为是大自然对人类等惩罚,而他们出去打猎丰收时也认为是大自然对人们的恩赐。因此,彝族尼苏人一旦举行祭祀和祈祷活动,都要念经诵咒。主要有献酒经、献饭经、献药经、指路经、请神经、招魂经、生育经等。这些彝文经书的某些语句和章节,也被引用到“阿哩”中。如:

    砍来椎栗枝,搭起椎栗架,折来青松枝,松毛铺地上,杀只红公鸡,鸡血淋入酒。哥来端托盘,妹来盛美酒。一齐拜四方,向天把头磕。一碗一碗献,一碗献天地,天地分开了,哥妹心不分。一碗一碗献,一碗献日月,日月倒出了,哥妹影不离。一碗一碗献,一碗献山河,山河隔开了,哥妹心相连。天地献过了,日月献过了,山河献过了,喝下鸡血酒……

    显然,这段话来自彝文经书中的诗词,并不是祭祀、咒语、经词,而是以彝文经书的形式在“阿哩”中演唱,属于文学的范畴。像以上经词类的例子,在彝族尼苏人“阿哩”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又如:

    寨头土地庙,烧香缭绕绕,点蜡光闪闪,头额着地磕;祈求生儿女,你和我两个,你若生儿子,我若生儿子,同样生儿子,同去上学堂;你若生女儿,我若生女儿,同样生姑娘,同去学绣花;你若生儿子,我若生女儿,你若生女儿,我若生儿子,既然是这样,我俩结亲家,你儿我女儿,我儿你女儿,来做对夫妻,配成对夫妻。

    由此可见,彝文经书是彝族尼苏人爱情叙事长诗“阿哩”的又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

    综上,彝族尼苏人民间爱情叙事长诗“阿哩”融合了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经书等四个方面的元素,形成了今天内容丰富多彩,体裁广泛的民间文学,被世人称颂和传唱。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