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话语下的游仙诗研究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体裁分类,历史悠久。在屈原的《楚辞》中,“游”的思想便已初现端倪,在历经秦汉、魏晋的发展后,游仙诗在唐代达到鼎盛,蔚为大观。游仙诗主要通过表现仙界的各种景象作为背景环境,将自己置身在此种情境之中,幻想自己与仙人遨游的情节作为主要内容,寄托一定的情怀。超越于现实人间,遨游于五岳之上,游戏于神仙世界、寄真情于幻想之中,游仙诗为诗人排遣现实的苦闷提供了途径。目前游仙诗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主要集中在对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色、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内涵、游仙诗发展脉络中的咏怀主题等内容的研究上。可以说,在游仙诗的研究上,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对一个时期中游仙诗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进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游仙诗的发展脉络,提炼出表现在游仙诗中的共同思想底蕴。精美绝伦的神仙世界、形形色色的各路神仙都为游仙诗在审美意蕴上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因此本文从游仙诗的发展流变、游仙诗中的仙境构建、游仙诗的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对美学话语下的游仙诗进行研究。
一、游仙诗的发展流变
游仙诗的创作历史十分悠久,萧统在《文选》中已经将“游仙”一类诗作单独列出,并认为“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①游仙诗自产生之日起,便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染指于此,这是游仙诗经久不衰的重要表现。游仙诗的出现受神仙思想的影响的同时也与个人际遇与人生现实有关。游仙诗萌芽于秦汉,发展与魏晋,延续于南北朝,繁盛于唐代,在两宋时期发生新变,此后便逐渐衰落,可以说,不同时代背景下,游仙诗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游仙诗的发展流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首先,先秦两汉时期是游仙诗发展的初始阶段。先秦文学作品是游仙诗的源头,对后世游仙诗的发展、繁荣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庄子》、《离骚》就是其中的代表。《庄子》中的故事多以寓言为主语言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庄子》中,他描写了许多神仙的形象,如如姑射山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御风而行的列子等等。庄子通过对这些神人与神仙的描写,着重要表达自己思想中的逍遥精神。无所依、无所侍的神仙形象与庄子所要表达的自由、逍遥的主题十分契合。其实,在先秦时期,《楚辞》中的《远游》已具有游仙的色彩。《文心雕龙·辨骚》中有这样的描述:“托云龙,说迂怪”,“诡异之辞”,“谲怪之谈”,这些评价很好地体现了《离骚》中想象奇特,杂糅神话传说的特征。在“美人”、“香草”的审美意象之下,诗人上天入地,周游于山水之间,从不愿被世俗社会的污浊所淹没,集中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生命的高尚品质。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游仙诗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游仙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高峰的到来并不是偶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战乱,文人对于生命的感受、对于自我的关注更加凸显。面对无法解决的生与死之间的矛盾问题,他们转而祈求外界力量的帮助,于是服药求仙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苦难的途径。游仙诗的创作就是为了摆脱生命有限的困恼,在诗歌的世界更好地表达理想、愿望的艺术呈现方式。除了社会政治的因素外,魏晋玄学的发展、道教的兴盛都是游仙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兴盛的原因所在。例如在曹植的《仙人篇》中“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五游咏》中“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苦思行》中“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在神仙世界畅游的曹植,他的游仙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作为诗歌体裁确立下来的游仙诗是由曹植来完成的,而东晋的郭璞却是游仙诗的集大成者。
最后,唐宋两代是游仙诗发展的繁荣时期,此后便逐渐衰落。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作为唐代文学的标志性代表便是诗歌。唐代诗歌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作为诗歌体裁中的“游仙诗”也在唐代达到了繁荣的阶段。宋代诗歌体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理趣”,因此在唐诗之外,自成面目。所以说游仙诗在唐宋两代达到高峰,这主要表现在:一游仙诗的数量之多;二,许多诗歌大家,如李白、白居易、李贺等,都有游仙诗题材的作品流传下来,使得游仙诗在艺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时期创作游仙诗最重要的诗人是李白,他的游仙诗作品数量高达62首。李白性格狂放不羁、喜欢自由,“仙人有待乘仙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何当共携手,相与排冥鉴”……这些游仙诗集中体现了李白在飘渺的仙界放浪形骸,张扬个性的人生理想。
二、游仙诗中的仙境构建
游仙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独特的诗歌题材。虽然游仙诗在众多诗歌题材分类中,它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是放在整个诗歌史上,游仙诗的存在意义重大。一方面游仙诗的出现,使诗歌样式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游仙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亮点。游仙诗的多以寻仙访道、游历仙境、人神交会、炼丹服药为主要内容,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转而走向神仙世界,以求内心的隐遁之情。在诗人笔下建构的神仙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游仙诗中的仙境建构多与“梦境”相关,给人一种飘渺、梦幻之感。在创作时,游仙诗多借梦境来仙游,道游,以此将仙境的神奇、瑰丽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受现实的羁绊。以梦境来建构神仙世界,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审美表现力。郭璞的十九首《游仙诗》多描绘他在梦境中所游的神仙世界,如“彷佛若士姿,,梦想游列缺”的诗句就是这种梦境仙游的体现。再比如,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是在通过梦游来描写仙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个烟雾缭绕、幽深无底的仙境中,一群神仙披彩霞为衣,驱长风为马,翩跹而至,曼妙至极。李白用诗人敏感的心体悟着社会人生,最终借助游仙诗表现了自己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最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有力拔千斤之力,将诗人孤傲的性格、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十分具有感染力。
其次,游仙诗中的仙境构建美轮美奂,这与诗歌中意象的选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曹植《仙人篇》:“湘娥为之弹琴,秦女为之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通过对湘娥、琴女、河伯等仙人进行描写来表现神仙的生活。再比如在郭璞的游仙诗中飞泉、紫烟、翡翠、流水……意象的搭配将神仙世界描绘的如此干净、美好,令人读后顿生向往之情。郭璞的游仙诗较前人比较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在游仙诗的创作上,他将隐逸与求仙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为游仙诗注入了新的内容,开出了一种新的境界。再如李白的游仙诗中对于意象的选用更加多样,极富表现色彩。“蓬海”、“玉液”、“紫霞”“鸾车”、“飞龙”……李白诗歌中意象的选取更加大胆、感情色彩浓郁。
三、游仙诗的美学价值
钟嵘《诗品》评论郭璞的游仙诗时这样说道:“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②钟嵘在此将游仙诗从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列仙之趣”发展到了“坎壈咏怀”,简单说来就是“兴寄”,将游仙诗的内容思想提高了一个层次,由此可见游仙诗的价值意义。自游仙诗产生之始,它就贯穿每个历史时期,成为诗歌体裁的独特表达内容,受到许多诗人的青睐。从横向来看,同一时期的各个诗人的游仙诗同中有异;再从纵向上来看,不同时期的游仙诗在继承中又能融入本时代的特色,游仙诗的发展变化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游仙诗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游仙诗本身呈现的艺术特色方面。游仙诗的存在与发展为诗歌艺术创作拓展了艺术表现表现空间,其中的艺术想象与联想尤为独特。腾云驾雾的神仙,云雾缭绕的仙界,令人目不暇接的神奇意象一个个扑面而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艳瑰丽的仙界游览图。游仙诗对我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很大的影响,体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艳丽、梦幻般的神仙世界,诗人可以自由驰骋,腾云驾雾,丝毫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条令的牵绊,自由自在。《梁甫吟》中这样写道:“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天鼓…”诗人的语言恣肆汪洋,犹如喷涌的海水般气势磅礴,想象奇特。
游仙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存与死亡、现实与理想、战争与和平等矛盾中,诗人以其敏感的心游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生命意义的平衡点。诗人在游仙诗的中塑造的神仙世界尽管是虚幻的,但是在云雾缭绕、神仙云集的仙界,诗人的这种描写是有深刻的寓意,寄托的是现实的情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