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式的“碎片化”重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再是我们选择给观众看什么,而是观众选择自己想看什么,而且这一趋势已不可扭转。作为一位普通市民,如果可以利用等车、开会前的闲暇、甚至上厕所这样的垃圾时间,用手机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资讯,就没有必要专门花30分钟时间坐在电视前,被动地接受一档新闻节目。对他们来说,一个用碎片时间组成的30分钟远比一个完整的30分钟性价比更高,而且还是有选择性的摄入,换句话说,我们受众心中的新闻大餐已不再是一顿饕餮盛宴,而是变成了品种更为丰富的自助餐,同时饮食习惯也不再是一顿吃饱,而是变为了少食多餐。一项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购买家电时,电脑的需求度已超过电视,这等于说,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已更多来自网络。
既然受众的口味在变,那么我们新闻厨房的菜品也得改变,我们的新闻应该主动适应新常态,开始探索更适应受众接受习惯的碎片化发展之路。其实碎片化常是网络等新媒体备受诟病的一个话题,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凌乱的,但它之所以逐渐被大家接受,其最大的原因是,信息更新快,内容短小精干、阅读方便、可选择性强。相关专业认识在对其传播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碎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事实性信息传播分散,多元,这不仅包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零散性,更包括媒体观察视角的分散化、后期互动信息的复杂性。这样受众不仅可以看到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更能了解社会对其的评价,并在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观点中找到认同感。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这种线性传播的新闻平台如何实现“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尝试。
(一)压缩单条新闻时长。
我们普通的电视新闻往往时长都在一两分钟,通常包括基本的五个w,以及具体的事例、相关部门或专家的采访、群众的声音,这些信息虽说都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如今做个寸时寸金的年代多少有点奢侈,有时候有些无关疼痒的采访完全可以去掉。如果只是资讯类的消息,尽可能提炼出干货,让节目更有节奏感。
(二)注重新闻的多次传播,动态补充信息量
如果说每条新闻的水分都被挤干,那么多余的空间拿什么来填充,我认为,这正是“碎片”新闻该发挥的舞台,一些新闻可以通过深挖剩余价值变身多条碎片新闻。比如说,一个事件发生后,不一定非要等到有了结果再发一条完整的新闻,完全可以将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单列为一条条的短新闻,及时推送给观众,《事件如何发生的》、《目击者眼中的事发现场》、《救援人员进入现场的情景》、《伤者救治现场》、《相关部门的表态》、《善后处理赔偿情况》、《与事件有关的相关链接》、《专家支招》,随着这一条条碎片式新闻的渐次推出,一个更加完整的新闻事件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变革采编方式,降低受众的接受成本
碎片式的新闻不仅需要采写理念的改变,同时还需要在文字和包装上做些改变,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如果用传统的公文式新闻或者会议新闻的写法,很多人都不愿仔细阅读细节内容了。所以我们在写作中,首先要多采用短句、断句,减少描述性的语句、过程性的句子,让受众接受信息更加容易,其次,要尽可能的提炼一些关键词,让观众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有态度的去看新闻。第三就是多制作动画图表,把一些较为专业的信息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语音。总之一句话就是降低受众的接受成本 。
不可否认,“碎片化”写作趋势是对现代人浮躁心态的迎合,它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冲击了传统写作方式,但由于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值得我们去好好分析它的利弊,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