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分类介绍
(一)宗教祭祀舞
在凉山彝族民间,有一种神职人员叫做“苏尼”,也就是“巫师”,一般把男性巫师称为“苏尼”或“巴尼”,女性巫师称为“莫尼”,统称为“苏尼”,苏尼做法时的舞蹈被称为“苏尼且”,由于在舞蹈时候常常伴用羊皮鼓,所以在当地又称为“羊皮鼓舞”。
其舞蹈风格古朴、简单、粗犷,并有高难度技巧,它来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明显的保留了彝族古文化的遗存。它的风格特色,也为祭祀活动的内容所决定。身体摇晃颤抖是其独特的个性动作,形成全身颤抖的动作因素是:摇头、甩肩、颤臂、抖膝,盘腿坐地击鼓、跪坐击鼓、左右错步等,是苏尼借以显示自己是神的化身,表现神的威力的动作,与羊皮鼓鼓点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苏尼且突出的风格特征。
苏尼且另一重要的风格特征是丰富多彩的跳、转。因为这些动作尤其是带技巧的动作在凉山彝族的其他类舞蹈中很难见到,动作主要有:弓步跳、双脚跳、单脚原地跳、单脚吸腿跳转、左右错步转、起伏碎步转、蹲转、碾脚转,摇鼓转跳、躺身地下转、头顶鼓转、头顶火把转等,更有甚者,以口含住死羊的耳朵或者脖子,把整只羊提起来转,或者将整只羊提起来甩向背后转圈,转完之后放下羊再点燃一支火把在头上转圈,然后用吞食火苗,用火烧身体,用舌头舔烧红的铧口,用滚烫的油洗身体。其实这也与它们形成的苏尼的职能有关,因为苏尼被认为是“阿萨”神附身,为了使大家相信苏尼的神力,他必须苦练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和技术技巧,在驱魔除鬼的巫术活动中,尽量显示自己高超的法力,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
(二)征战武士舞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除了聚居彝族以外,也有一些其他民族,原始彝族征战舞的产生一方面是彝族先辈为保卫自己的领地以防外来民族入侵的征战,另一方面是彝族本民族内部之间为争夺奴隶、土地、财富等家支与家支之间的械斗。《昭觉县志稿》卷三载:“各支夷人善打冤家,世世相仇,固绝莫解”。“打冤家”是以前部落与部落,家支与家支之间常有的械斗。由于械斗,产生了铁叉,因而出现了“铁叉舞”,也就是“舍解且”。
“舍解且”是一种显示威武、英勇、善战的武艺高强的杂耍性男子单人舞蹈,表演时气氛庄重,舞者威严。其基本动作有:上转叉、缠头绕叉、臂滚叉、弹叉、缠腰绕叉、晃叉、滚叉、刺叉等。无音乐伴奏,但是叉上的铁环随着舞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节奏性很强,为舞蹈起了伴奏作用。以前是在打仗出征前跳,现在除喜事活动不能跳之外,没有特定的表演时间,舞蹈动作顺序也不固定,可以随意组合,时间长短由舞者自行掌握,尽兴为止。
(三)习俗舞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1.节日舞
彝族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众所周知的彝族年、火把节,还有尝新节、剪羊毛节等,这些节日除了有特定的内容之外,都有歌舞助兴,在众多的节日歌舞中,当数火把节的“东格舞”(也称“都吙舞”)最具特色,也最为有名。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为每年的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一般延续三天,“东格舞”一般是在节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跳,这是一种女子群舞,彝族姑娘们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几百人,姑娘们一个接一个,一手持黄油伞,另一手牵着前一位姑娘的三角荷包,所有舞者逐渐形成圆圈。舞步简单轻柔古朴,通常是向前的踏步配合着二拍子的音乐反复循环,伞下的姑娘是优雅矜持的、含情脉脉,飘然辗转,舞中载情,情中含舞,形成了“东格舞”清新独特的韵味。
2.婚礼舞
彝族的婚礼舞,一般都在女方家堂屋或院坝内跳。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新娘出嫁前的这个夜晚,新娘家要杀猪宰羊,宴请前来贺喜和送亲的亲朋好友,大家围在火塘旁边喝酒吃肉,唱歌跳舞。这其中以披毡舞最具代表性,顾名思义,披毡舞是以舞者披着披毡起舞,在舞动中挥舞披毡的舞蹈。舞蹈的动律特点均为双手轮换挥舞披毡,加以蹲转。以二人披毡舞为主要形式。有越西县的《披毡舞》、喜德县的《阿思莫莫左》、美姑县的《作》、普格县的《阿莫尼惹》、甘洛县的《觉吃》等,都是双人披毡舞,只是各地名称叫法不一样,且男女不同时跳舞,跳法一般为:二人相对而立,自唱自跳,一人领唱一句,另一人或众人同时附和唱,同时舞者上二步后自转一圈,然后以一手起舞披毡,另一手接着舞绕披毡,披毡作为了一种舞蹈道具,舞起来很大气,也很好看,之后又各自向左右移动,重复基础动作并加以变换,如此反复,唱跳的内容大致是赞美新娘,并为新娘祝福的。有时歌舞者还一边唱酒歌,一边舞动,并举着酒杯相互敬酒,气氛非常喜庆、欢乐。
3.丧事舞
在丧事礼仪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是彝族古老文化之一。“孜额且”就是彝族传统的丧事礼仪舞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蝶维兹”,这是在迎接吊丧的宾客亲友仪式的时候跳的舞蹈。此舞是在祭奠仪式这一天,由主人选取一名口才较好的男士领舞,带领多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手持长砍刀到村口等候迎接宾客亲友,待来吊丧的队伍接近时,舞队领队领诵颂词同时右手持刀,带领大家做小跳步曲线前行返回死者家,一路上的舞动有:转刀、前后挥刀、左砍刀、弓步砍刀等,直至主人家门口时领舞再转一个弯,让开一条路,让宾客进门,停止舞蹈。二是“瓦兹嘿”,这是在祭奠当晚,在死者遗体前(屋内、院坝均可)跳的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祖先事迹的叙述、对英雄的歌颂、对亲属的安慰的舞蹈。舞者一般为二人(主客双方各一人)或四人(主客双方各二人),均为男子,女子不跳,舞者相对而立,步伐为小跳步,主要动作有:转刀、点刀、前砍刀。三是“知孜”,这是一种敬酒的舞蹈,用敬酒的方法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对亲友的祝福。此舞一般为女舞者跳,舞者通常是死者的媳妇或侄儿媳妇多人,其中一人主跳敬酒时旁人要附随牵裙伴舞。舞蹈动作主要是蹲、转、荡裙、举酒杯、献酒。
4.自娱舞
笔者认为,凉山彝族的自娱舞蹈主要有“达踢”和“谷追”两种。
“达踢”汉语称为“对脚舞”,是凉山彝族民间的重要舞种之一,此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男女老师均可聚在一起跳,人数一般为双数,特别是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舞蹈队形多为竖排、横排或圆圈,舞者成对并排或相对而舞,舞蹈以灵活的小腿动作为主。舞时,手上动作很少,多以脚上动作为主,多方位多角度的互相对脚,身体随之变换,前倾、后仰、横拧,形成了达踢的动律特色和欢快跳跃的风格。其主要动作有:前横对脚、后横对脚、左前对脚、右后对脚、旁对脚、踢勾脚、拐腿、对膝、右甩脚、右拖脚步,转身对脚、拍手对脚等。
“谷追”汉语称为 “跳蹀脚”或“蹢脚舞”,在凉山边缘地区也有称“打跳”。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听见笛子响,脚板就发痒”,“不消用嘴说,走拢就蹢脚”。这是一种集体群舞,舞者人数不限,多为男女相间围成大圆圈,面向圆心,牵手、挽臂,首位之间不拉手,首尾者各持一条毛巾,延逆时针方向边跳边行进,伴奏的乐器为竹笛或者葫芦笙,由一位吹奏者在圆圈中间吹奏,众人在周围和着节拍踏地而舞,后来的欲舞者可以随时加入。由于伴奏乐器的音色高亢明亮、情绪热烈,舞曲也是节奏鲜明、动感强烈,所以这类舞蹈粗犷有力、欢乐明快、轻松活泼。舞蹈动作也比较多,主要有:右蹀脚、左双蹀脚、前后合脚、左后勾脚、前甩臂、后甩臂、左交替甩臂、左下甩臂、左绕臂、划臂、横三步、靠背蹀脚、一步一蹀、蹀对脚、蹀合脚等。
5.劳动舞
劳动舞主要是模拟劳动,生产再现。在凉山,模拟劳动的代表性舞蹈有 “荞子舞”和“插秧舞”,“荞子舞”从挖地、背肥、撒肥、撒荞子、除草、割草、打荞、背荞、筛荞、装荞等全过程按整个劳动过程逐个跳。舞蹈无道具、无伴奏,自唱自跳的形式,群舞有队形变化,如打荞时为二竖排相对而立,而背荞时又变换队形。在凉山大多数彝族都在山上种植荞子,而很少种植水稻,所以“荞子舞”分布比较广泛,也比较盛行。“插秧舞”也是从甩秧、插秧、割稻、背稻的劳动过程逐个跳,如实的呈现劳动过程,表现劳动场景。此外,模拟生产劳动的舞蹈还有《包谷舞》、《织毡舞》、《洗麻舞》、《取蜜舞》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