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的钢琴美学表现及价值
1、钢琴旋律增添了电影的民族风情
电影插曲《雪绒花》以简洁凝练的钢琴音乐形式增添了电影的审美价值,这首插曲首次出现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抱着吉他弹唱,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钢琴乐曲,各种旋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美妙的音乐意境。《雪绒花》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包含深情,动人的曲调不仅刻画出男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上校勇敢善良的形象,而且也衬托出祥和宁静的家庭氛围。但当奥地利被占领后,电影的剧情也进入高潮,男主人公带领全家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并再次唱起了这首颇具民族风格的《雪绒花》,深刻揭示了上校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留恋,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动人的画面和意境,与影片中呈现的纳粹暴行形成鲜明对比,当他们全家齐声高唱这首奥地利风格的《雪绒花》时,观众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影片人物的反战心理,以及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当这首《雪绒花》演唱至高潮阶段时,影片中围观的民众再也不管周围的纳粹党徒,一起高声唱和起来。可见,钢琴伴奏的这首《雪绒花》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这部影片逐步突破了家庭界限,转而呈现出一种更加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
2、钢琴音乐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作曲,伊凡·柯斯堤尔作词。影片中的钢琴音乐曲调简洁流畅,情感真挚动人,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朗朗上口,呈现出浓浓的奥地利风情。许多观众误认为这些钢琴插曲是奥地利民歌,但其实这些钢琴音乐绝大部分都是根据电影内容创作的。就音乐审美价值而言,《音乐之声》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能够有效提高电影的艺术品位,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他又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其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特性,便于观众记忆和传唱。这是这种艺术性和通俗性互相融合,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增添了电影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女主人公玛利亚在接近和教育孩子们时,也是运用钢琴音乐有计划的感化孩子。例如,起初她引导孩子们学习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钢琴音乐《哆来咪》,这首歌曲由最简单的音阶组成,中间穿插各种音节的颠倒和重复,简单易懂。这首略带俏皮意味的《哆来咪》具有鲜明地节奏感,让许多电影观众都很快记住了曲调,并且不自觉地跟着哼唱。同时,电影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与动人的钢琴音乐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和谐、幸福、美好的氛围,让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充分感受电影带来的审美韵味。
3、钢琴音乐赋予剧情诗性意象
女主人公玛利亚细心、耐心的指导孩子们相互合作,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快乐的表演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这场提线木偶戏,并非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歌词单调、曲调简单,而是电影剧情与音乐的诗性结合,配乐虽然简单,但是却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使电影呈现出一种唯美的诗意。不仅彰显了女主人公玛利亚在上校家庭中的纽带作用,而且表现了这个家庭的温馨和谐。在情节结构上,又为上校与玛利亚的相爱、结合提供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之声》巧妙地运用钢琴音乐,不仅将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还通过钢琴音乐特有的艺术品质,为影片营造了浪漫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在表达影片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电影中的钢琴插曲还以其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心灵共鸣,显示出一种质朴、纯真、自然地情感,让观众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享受音乐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感受电影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