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思考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1、 演唱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一直处于进步状态,但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且依然需要进一步改变的。相较于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还过于单一,因此,加强演唱方法的多元化依然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谋求多元化发展依然要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为基础。我们在吸收美声唱法的同时,更应当关注我国传统的演唱技法。我们可以综合研究五十六个民族的声乐演唱技巧,还可以学习戏曲演唱中的喉音、咬字喷口以及身段等表演技巧,并据此对民族声乐进行二度创作,使声乐演唱更富张力。此外,我国民族声乐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也势必发生相应改变,无论是作品编创,还是表演风格都将不断演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声乐演唱也必将接受更多外来唱法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我国民众的音乐审美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演唱必须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并结合受众需求,及时吸纳新鲜元素,不断充实和革新唱法。
2、 大众审美的多元化发展
早在改革开发初期,我国大众艺术审美就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内容逐渐进入人们生活。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日趋普及,音乐类型也逐渐增多,人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选择取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充裕,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也逐渐改变,单一的声乐艺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新的音乐艺术,因此,对民族声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我国民族声乐必须探寻多元化发展道路。
3、 民族声乐本身的多元化特点
早在宋元时期,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就多方并存,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相互辉映。之后昆曲也逐渐出现在我国的声乐舞台上。到了清朝初年,各地戏曲逐渐发展,皮黄腔在北京地区日渐流行。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它经历了一个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长期的历史积淀使我国民族声乐内涵丰富,且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此外,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在表演方式、风土人情、语言环境、审美要求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无疑也增添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戏剧、歌曲和舞蹈,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00多种曲艺形式和300多种戏曲。这就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