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舆论机制的形成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异军突起,web2.0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连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的流通速度与信息反馈也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同时手机媒体的应用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在“碎片化”的新闻信息接收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1]。以当前最火热的传播媒介为例,微信使用人数2015年已达到5亿,微博用户截止到2014年底使用人数为2.49亿。
新媒体用户的数量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及的,传播的模式也大不相同。首先是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往往是线性传播、两级传播等传统的传播模式,而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则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微信与微博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技术平台使得用户及时收集与反馈信息,微博通过裂变式的方式使得信息得以快速传播,而微信则通过“强关系”网络传递信息,因而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代表新型媒体在推动突发事件发展、设置公共议题和生成舆论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的信息源头很多,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新媒体缺乏“把关人”更加严格的“把关”从而使得信息无法确认其真实性,也使得网络媒体成为谣言和不理智言论的重灾区,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2、新媒体的舆论形成机制以及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挑战
新媒体互动性强,人人都可以参与,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表意见,新媒体是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陈力丹教授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长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新媒体在形成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裂变型快速传播、“意见领袖”的参与、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更新使得新媒体可以很快形成公众话题引起舆论反响。
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渠道是多样化的,极强的互动性与网民广泛地参使得网络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网民参与公共议题的积极性也表现得非常高涨。在我国传统媒体“把关”较为严格,一些声音往往被忽略,但是在新媒体这个平台则可以更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之视频、图片等可以更快的发布信息,讨论社会热点事务、对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因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容易推动突发事件的发展、设置公共议题。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用户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信息,使用新媒体也呈现“碎片化”的特征。新媒体使用门槛较低而网民文化程度与自身道德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当前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呈现出盲目性、情绪化的特点,网络谣言与信息泛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