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境下医疗纠纷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以“湖南产妇死亡事件”为例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加快了信息传播,使得医疗纠纷的社会争论一触即发。2014年8月“湖南产妇死亡事件”中,网友“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始发报料,随后华声在线、官方媒体“新京报”以“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发布微博,该微博经环球时报、21世纪网、财经网、新快报等多家媒体微博的转发,推动事件在微博平台上持续升温,引发社会公众对当今医疗纠纷以及医患关系的热议。
社交媒体的代表之一微博,为医生和患者的互动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平台。研究微博语境下医疗纠纷事件的信息传播,对改变媒体和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刻板偏见,以及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以“湖南产妇死亡事件”为案例,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两个子问题。
第一,微博在此次事件中对医疗纠纷以及相关信息是如何传播的?包括信息的出处、转发、文章的标题、措辞、评论、传播模式等。
第二,社交媒体对医患纠纷报道存在哪些问题?在医患关系构建中怎样利用微博发挥积极作用?
一、微博为医患双方提供多元表达平台
在微博环境中,受众已不再是传统媒介环境下单向的信息接收者,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变成了一个全民记者的环境。①同时,微博的开放性与高度互动性使大众获得了普遍的媒介接近与使用权利。新京报官方微博对产妇死亡的报道将事件推向高潮引发广泛关注,网友通过微博“关注”与“评论”的功能,积极地参与到事件的讨论当中,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发出公民自己的声音。
在此事件的整个进程中,不同知识背景与立场的人都可以利用微博对事件进行讨论,使得每一种声音都能在微博中发出并传播。在网友参与讨论中,除了对医方和当事人行为提出批评,同时,拥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对媒体行为进行质疑与反思,倡导人们理性看待事件。
二、微博对信息生产的影响
在微博环境中,媒体记者和公民记者都可以对新闻线索进行主动的跟踪和定制,“热门话题”功能可以清晰地呈现新闻线索,供人们梳理思考,并进行跟踪式的关注,为人们积极参与相关事件讨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一)暗藏“危机”的信息源
人们通过微博获取的信息,一方面来自网友提供线索报料,另一方面是事件当事人所发布的微博,这些信源的信息数量大、题材重复,并且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可能会存在虚假信息,外界和记者需要进一步甄别和证实。在本次研究的事件中,微博始发者“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的报料用词“惨无人道”“活生生弄死”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华声在线和新京报官方微博的转发缺少对报料信息的核实,在信息源这一把关中未发挥积极作用。
(二)全民参与的报道机制
在微博语境下,信息的报道机制先以微博快速滚动的信息及被切割的调查报道,满足公众对“快”的需求,再以传统媒体刊发的长篇调查性报道满足公众对“深”的需求。微博让公众参与到报道中来,以公民新闻、跟帖讨论、关注等方式收集和传播信息,满足微博用户定制和跟踪信息的需求。②微博报道强化了社会动员,让普通民众接近新闻生产,参与新闻生产,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
“产妇死亡事件”中,新京报官方媒体记者作为信息接收者从网友提供的新闻线索中展开报道,其他媒体机构紧接着在微博中对此事件进行整合和转发,网友、医院、医生以及当事人对媒体所转发的微博进行评论,以转发“@”他人或者其他媒体机构的形式,使信息再次得到传播。
三、微博语境下信息传播模式
根据此次医患纠纷事件的传播特征与事态的发展过程,笔者绘制了传播模式图,见图1。
如图1所示,方块表示不同的传播角色,双向箭头表示角色间的双向互动。在“产妇死亡”事件中,最早的信息由网友“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报料而出,起初只是被转发了十余次,并未引发大范围的网友关注。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是新京报官方微博8月12日对华声在线新闻报道的转发与评论,迅速引起环球时报、21世纪网、财经网、新快报等媒体微博的关注和网友热议;8月13日随着《环球时报》《法制日报》《南方日报》等传统媒体的介入,该新闻得以进行全面调查,新闻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使社会对此事件的看法趋于理性,事态发展趋于缓和。
四、媒体官方微博内容分析
当下医患关系已十分紧张,媒体应当帮助医患双方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尽可能公正地对待双方,而不是基于一方的立场批判对方。在“产妇死亡事件”的微博讨论中,媒体的表现一方面为有失公正地盲目转发;另一方面则是理性地引导大众,并占据了此次讨论的主流。
(一)失实报道
华声在线以“产妇惨死手术台 医生护士跑路 医院称已尽全力”为题刊发报道,使用了“满口鲜血”“眼含泪水”“赤身裸体”等刺激感官的手法来“还原”手术现场,随后新京报官方微博等媒体微博也继续使用这样的语言吸引大众的眼球。其中,部分媒体报道在未查明真实原因的情况下以“全体失踪”为标题,带有倾向性地指责医院。微博上快速滚动的消息以及被切割的调查报道使事件失去了真实性,留下的是公众对医患纠纷充满血腥的认知印象。媒体的刻板成见被带入到公众的认知领域,导致公众对医生、医院产生偏见,影响医患关系。
(二)理性发声
新京报官方微博引发了社会对此事件的讨论,很多媒体微博也参与其中,大多表现为理性地探寻事件真相,回顾梳理死亡事件的线索,将大众舆论引向理性,对医患矛盾的缓和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官方微博发表《孕妇家属冲进手术室的隐喻》一文,整合了事件中各个舆论场的情况,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话题中的争论。优酷热榜微博发表文章《医院否认产妇死亡后医护失踪》并配以视频链接,梳理此次事件中的争议点。呼市在线官方微博发表《湖南湘潭产妇死亡真相探讨》,提出死亡事件中的疑点,为大众解读事件真相。这些媒体都及时发挥了传递真实信息的社会功能。
五、网友评论内容分析
在此事件的整个进程中,有网友对媒体报道专业性产生质疑,网友“丁阳”表示,“医疗纠纷是相当专业的话题,报道者不仅要具备一定医学方面的素养,也需要报道经验的积累,媒体作为事件的第一落点,应对报道的可靠性负责。”也有网友表示需要理性地看待此事,查清事实真相并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网友“王军荣”称,“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公众需要的是真相,需要的是依法依规做出的公正透明的调查,唯有在真相大白之后做出的判断才有价值。”
微博为每一个普通大众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使得大众可以利用自媒体积极参与事件讨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从事医务工作的网友讨论是促进医患双方沟通的重要渠道。他们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以专业知识背景对事件进行梳理,探讨事实真相,与网友形成积极的互动与沟通,对医患关系的构建有着积极作用。
结论
微博为医患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大众在此平台上可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他人进行讨论,从而形成医患之间的互动。医务人员通过微博自媒体,积极地参与事件讨论,避免了医患双方信息失衡,对医患关系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医务工作者利用自媒体对媒体报道的事件进行质疑与回应,化解因媒体失实报道而引发的误会与矛盾。医院以及医务工作人员应当借鉴这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实现医患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