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黄娟来源:《视听》日期:2015-12-09人气:1958

壮族是一个“以歌为乐,唱歌为戏”能歌善唱的民族,嘹歌便是其中著名的长篇古歌,是“歌谣化”生活与“诗艺性”思维的完美结合,是壮族文学不可多得的瑰宝。并先后于2004年和2008年被列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名单和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壮族嘹歌作为壮族歌谣文化中的经典,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手机电视异军突起等现代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优势

壮族嘹歌是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平果、田东和红水河流域的一种壮族民歌。是一部由民间歌手创作完成后,四处传唱的民歌,被誉为壮族社会原生态的百科全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嘹歌的搜集和整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86年出版拼音壮文版的《三月歌》《日歌》《路歌》《建房歌》《唱离乱》共五集《嘹歌》;1993年出版了《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洋洋洒洒四千首歌,共一万六千行,同时运用三种文字:古壮字、拼音壮文及汉文,共计六万四千多行。嘹歌古籍版本的出版,对于嘹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参加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采录小组,于2003年1月对壮族嘹歌中的《贼歌》进行了完整的采录,并将《贼歌》的壮文、汉译两对照版本交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二)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危机

伴随着“西乐东进”,传统民歌在强势的“异文化”面前,显得十分羞涩。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处于危险境地。

1.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据有关调查,在平果约有75.55%的中老年人会唱嘹歌,97.78%的中老年人喜欢嘹歌,因为通过唱嘹歌可以追忆过去,但他们中有68.89%的人认为年轻人并不太喜欢嘹歌。长久以往,民间传承人的数量锐减,随着老歌手的相继去世,许多优美动听的嘹歌也随之而去。

2.歌圩影响力消减

嘹歌传承断层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壮族歌圩的迅速衰落。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门求学,外出打工,导致参加歌圩活动的年轻人日益减少。现在各个歌圩场、点的规模比过去大幅缩水,过去成千上万人规模的歌圩,现在仅剩几十人几百人。

3. 壮文推广遭遇阻力

当前壮语在壮族聚居区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的推广遭遇阻力。近年来,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拼音壮文推行在走下坡路。壮文是嘹歌文化的载体。而壮文推广受阻,嘹歌的信息渠道被切断,无疑使嘹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陷入危机中。

4. 新媒体的冲击

嘹歌传统的传播途径较单一,主要通过歌圩、公园及口耳传播接触嘹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少部分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接触嘹歌。无法参与现代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嘹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模式

(一)无文字传播

1.家庭传承  壮族历来便有父传子、母传女口耳相传的习俗,因此也造就了家族传承在嘹歌保护与传承中的巨大作用。

2.师徒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模式——师徒传承。由某些掌握特殊技艺的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将民间传统和特殊技艺传承下来。

3.歌圩传承  歌圩是指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聚集唱歌的传统活动形式。壮族嘹歌的传承和传播,也依赖于遍布各地的歌圩活动。歌圩每年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月三,平果县目前共有二十多个歌圩。

(二)文字传播

是指由掌握某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利用文字、图像等手段将传统知识、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通过书面语即文字抄本形式传承的一种方式。

至今在平果县,仍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嘹歌手抄唱本——歌书,人们正是通过这些世代相传的歌书来传唱。因此这些歌书是嘹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使嘹歌从口头传承的原始阶段上升到文字传承的高级阶段,增添了嘹歌的文化内涵,为嘹歌的艺术之美锦上添花,使之成为传统歌谣文化的经典。

(三)大众传媒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流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基于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大容量的数据存储、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需求。这种多样化的媒体表现形式,给壮族嘹歌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嘹歌的传承和传播既有保持传统的模式,如通过家庭传播、歌圩传播、歌书传播,同时还可以融入现代的传播模式,即通过电子传媒,如广播、电视、网络、CD光碟和VCD光碟等。

1.光盘传承

嘹歌光盘数字化传承模式是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数字化传媒的产物。

在传播效果上,嘹歌光盘和传统模式有一些不同之处:(1)传统的传唱方式中,参与的人数是固定的,并且以当地人为主;嘹歌光盘因其长久保存性,其欣赏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参与者较不易受地域限制。(2)传统的传承模式中,嘹歌的演唱是即兴的,人们带着欢快的心情去参与活动,获得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而光盘的欣赏,是细细的品味,产生共鸣,净化,使心境趋于平和。(3)传统的歌咏活动中,唱歌的地方,就是听众欣赏的地点,往往因为场地和时间等现实的原因,或者参与者精力的限制,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使得人们在观赏中难免会受到影响;而嘹歌光盘的欣赏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聆听光盘,不受现场环境的影响,在家中就可以慢慢欣赏。当然现场的体验和互动在口耳相传中更为明显。(4)传统的歌咏活动以听唱为主,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歌师、歌手的“歌”;而嘹歌光盘的制作,致力于彰显民族特色,突出场景的多样化,营造与歌唱内容相符的氛围。这些因素大大拓宽了观众的欣赏视野,增添了“有形”艺术因素,把视、听、唱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地展示了壮族嘹歌的精美文化。

嘹歌光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听的享受,还包含了画面、情景和可供人们阅读的汉字字幕。载体的变化与发展带来了形式的多样性,但是,嘹歌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壮族嘹歌愉悦身心、传承壮族文化的功能也没有改变。载体的变化和发展丰富了壮族嘹歌的传承途径,适应了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使壮族嘹歌在与现代传媒的碰撞中,没有逐步消亡,而是走向了新生。现代传媒与传统文化并不一定此消彼长,也存在着和谐共处的可能,传统文化借鉴现代传媒的力量,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

2.网络传承

在数字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多层次、多向度的媒介融合态势,为壮族嘹歌改变自我、寻求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第一推动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如何通过各媒介之间的融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多样化的版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是嘹歌未来的发展方向。

(1)微博传播  壮族嘹歌可以借助微博传播,表现形式可以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平台上发布一些文本简洁,针对性强,要点突出的信息,实现从文字到图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宣传,实现从传播平台到传播内容的全面融合,突破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上升到群体传播;同时密切注意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有效嵌入相关背景链接,进行深度解析,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微信传播  2010年6月 “武宣婆大战柳州老鬼”的视频被网民传上微信后,上千万的点击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转发。“武宣婆”郭秀莲一时间也成了身拥百万粉丝的网络红人,这不正是微信传播山歌的成功经验吗?大力推广微信嘹歌,作为一种最时兴的山歌交流模式。年轻人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完全可以利用微信进行嘹歌对唱,唱上一段嘹歌,微信一点,嘹歌就能即时地传递到对方的手机上,对方接听之后,马上回唱一段,指尖一点,嘹歌又能回传过来,即使相隔千里,也仿佛近在眼前对歌。

(3)网络歌圩  网络歌圩是指在网页上开辟相关的板块,通过电脑视频或智能手机,进行直接对唱,或通过专业山歌网站、微信平台等,以跟帖、发送视频等形式进行山歌对唱,网络歌圩是山歌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据网络歌圩研讨会2014年12月31日的调查,目前壮族网络歌圩网站和QQ群共计182个,网络歌圩参与者人数达到735721人。网络歌圩根植于广西本土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发展和繁荣网络歌圩文化,对于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壮族嘹歌传承一方面保持传统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大众传媒,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编辑话题参与线上讨论,制作嘹歌微电影,拍摄嘹歌小视频,使微博、微信、APP成为嘹歌传承人培养与推介的平台,用电视剧、歌舞剧、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承,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多媒体风情歌舞秀——《锦宴》大获成功为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借鉴途径。

三、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探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始制定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政府和社会团体将嘹歌作为官方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工具的同时,还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使嘹歌得到了官方的认同和主流的接纳,从而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插上了现代化的传播翅膀。

(一)正规的嘹歌教育

目前壮族嘹歌的大多传承人都已年近古稀,随时都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危机。壮族嘹歌保护与传承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嘹歌传承从娃娃抓起。2006年,平果县将嘹歌引入中小学的课堂,专门作为一门地方性民族音乐课程,使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嘹歌,对嘹歌充满感情。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平果二小的银朵雷尼童声合唱团。2009年,她们参加了 “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民歌展演”活动,嘹歌《清风伴我唱嘹歌》《迎客歌》一首接一首,纯真的笑脸伴着天籁般的歌声打动了全场的观众,评委专家更是称赞她们是“民族音乐的继承者!”

(二)重点培养嘹歌传承人

2005年,由莫掩策、赵羽担等人组成哈嘹乐队正式成立,他们曾先后6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3度唱响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还参加2007年悉尼歌剧院的“友谊的使者——中国民歌演唱会”的演出,将壮族嘹歌带入了世界音乐的殿堂。

作为年轻的嘹歌传承人——哈嘹乐队,正在引领着更多的年轻人来接触嘹歌,走近嘹歌。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更好地了解嘹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歌唱嘹歌为荣,主动成为嘹歌的传播使者,将嘹歌发扬光大。

(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推广

壮族嘹歌的传承模式在当代呈现多样化的发展,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歌圩传承等,在嘹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嘹歌取得一定成效的今天,在延续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大力推广现代的传媒手段,充分运用传统电视、IPTV、网站、手机电视和短信的方式,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全媒体传播,生动、形象、立体地再现嘹歌的各项文化活动,使人们对壮族嘹歌的文化神韵、文化面貌认识更加直观和全面。

结语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媒介融合使得信息呈现高速爆炸性的增长趋势,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更为广泛、更为多元化。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壮族嘹歌的传承中呈现的新特征、新跨越,也引发我们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诸多思考,因此,对壮族嘹歌的传承进行深入的梳理、阐述,有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壮族嘹歌的传承过程,更好地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推进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