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猫》中译本看爱伦•坡的创作观
爱伦·坡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学大师,其短篇小说赋予恐怖小说新的高度,致力于雕琢病态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心的那种恐惧与压抑通过一定的心理独白和意识流等方法呈现给读者。爱伦·坡同时又是一位独具匠心的理论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小说创作理论“效果论”。他的恐怖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自身的理论建树密不可分。文章从“效果论”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对哥特式小说元素的继承出发,探讨爱伦·坡的创作观。
爱伦·坡的名字在当今的文坛非常响亮,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文学大师。然而,时光回溯到他所生存的那个年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爱伦·坡的作品却不能被同时代的美国人接受,相反在俄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获得了较高的评价。19世纪的风靡文坛的浪漫主义潮流还没有完全退却,现实主义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当一大批作家还沉浸在对社会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大肆鞭挞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之时,爱伦·坡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现代主义的种种特征与整个文坛发展的大方向就显得格格不入。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时光流转到下个世纪,爱伦坡的价值才被文坛挖掘出来,被掩盖的光辉依旧光芒四射,他被奉为现代主义的文学先驱而备受推崇。他的作品波德莱尔、马拉美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师大量翻译,在文坛上掀起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大潮。回顾爱伦·坡的文学生涯,他的创作以诗歌和短篇小说为主,短篇小说多描写死亡、犯罪和恐怖,情节怪诞,阴森恐怖,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衣钵。爱伦·坡的一生穷困潦倒,极度苦闷,常常借酒消愁,酗酒成瘾难以自拔。他的小说是他那颗破碎的、扭曲的心灵的自白与宣告。《黑猫》创作于1843年,是一个极其荒唐的故事,能够充分体现作家的创作特色,同时又与作家的创作观念十分吻合。本文将以中译本的《黑猫》为例,进行文本细读,以期能够解读爱伦·坡的具体创作观念。
一、效果论的提出与实践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赋予恐怖小说新的高度,他致力于雕琢病态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内心的那种恐惧与压抑通过一定的心理独白和意识流等方法呈现给读者,显示出一定的心理深度。事实上,爱伦·坡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位独具匠心的理论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小说创作理论“效果论”。他的恐怖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自身的理论建树密不可分。
首先,“效果论”是爱伦·坡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所谓的效果论,是指在创作之前就确立自己的作品中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然后再以这种效果为参考,思考其创作的内容。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苦心经营的结果。作家如此重视小说文本的效果,事实上是对文本表达效果的重视。他十分注重作品留给读者的直观印象,这种印象即作者极力推崇的“效果”。为了能够加深这种效果,爱伦·坡认为:为了达到印象的直接效果,就有必要有印象的统一。他认为,小说的创作应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甚至不惜以牺牲情节为代价。所以,读者在阅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者能够被情节所深深地感染。这种效果正是吸引读者的地方。坡认为恐怖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恐怖与压抑的病态之美,他的恐怖小说的创作正是围绕这一效果而展开的。
其次,《黑猫》是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名作之一,在他所有的短篇小说中无疑是最能表现他的创作观念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诉的方式展开,一个自幼善良温顺,特别喜爱动物的人,由于嗜酒成瘾,最后变得喜怒无常,暴虐残忍,无端折磨以至于杀死自己心爱的黑猫,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自己也因犯罪得到了惩罚。他在酒后残忍的用刀剜掉小猫的眼镜,后又将其吊死在树上。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心理,他又收养了一只与那只死去的猫极为相像的黑猫。他对这只黑猫有一种莫名的厌恶感,在将斧头挥向黑猫的过程中误将妻子杀死。然后将妻子的尸体砌进墙里。当警察前来搜查之时,已经失踪的黑猫从墙里发出可怕的叫声吸引了警察的注意力,“他”因而获得惩罚。这看似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并不期望以小说的情节吸引观众。“恐怖”与“病态”是作者预先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虐杀和禁锢的情节,将小说主人公疯狂、变态、畸形的内心状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为数不多的文字中都是为了营造这种效果而服务的。
二、对哥特式小说元素的继承之一
孤独是爱伦·坡作品中永恒的情感基调,死亡是爱伦·坡笔下常见的主题,对于死亡、暴力和犯罪的描写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他的以《黑猫》为代表的作品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重要传统,对其继承和发展,使他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首先,《黑猫》中对哥特式小说元素的借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黑猫》中坡塑造了两个重要的形象,一个是焦虑、烦躁而又多疑的“我”的形象;一个是充满神秘色彩的黑猫。“我”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句转而与各种动物变得亲密起来,与家里的黑猫相处的十分愉快。但当“我”酗酒以后,性情大变,甚至丧失理智。残忍而粗暴的对待黑猫,剜掉它的眼睛。而“我”企图把自己的变态行为归结为酒精的作用,是在酒精的麻痹下我才丧失了理智,做出这样的行为。所以,第二天醒来,“我”的内心开始忏悔。但是却丝毫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又将黑猫吊死在树上。如果可以说第一次的行为是无意的,那么,接下来的行为就是“我”的有意为之。在这个情节略显简单的故事中包含了作者许多对人性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是源于一种本能,内心的邪念是一股冲动,是由本来的性格决定的。类似于“我”这样的病态人物是对哥特式小说元素的借鉴。
其次,“黑猫”的形象又为小说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气氛。这部小说这所以被视为一部成功的恐怖小说与黑猫奇特的复仇方式有很大关系。黑猫在被“我”残忍的虐杀之后,采取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复仇方式。黑猫死后的第二天,“我”家突然失火,所有的东西都在火灾中化为灰烬,只剩下一面带有浮雕的墙,上面赫然印着黑猫的形态。几天后,我在酒馆里遇见一只与之前的黑猫长相极为相似的猫,只是脖子上多了一点白色的毛,位置与死去的黑猫脖子上的痕迹相似。在“我”将黑猫带回家之后经常能使我想起自己之前的行为而及其愧疚,久而久之对黑猫的厌恶之情与日俱增。最后下定决心将其坎杀。而“我”终究没能够第二次将它杀死,反而因为它把自己送到刽子手的手里。“我”受到了惩罚,黑猫完成了它的复仇。复仇、虐杀都是爱伦·坡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情节,将人性的丑陋与灰暗彰显无遗。
三、对哥特式小说元素的继承之二
爱伦·坡的小说以悬疑、推理和惊恐著称,他的小说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艺术特征是深受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影响的。他的小说不仅情节上以虐杀和复仇为主,在场景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上均表现出鲜明的哥特风格。
首先,对死亡主题的继承。爱伦·坡的小说中一以贯之的是死亡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有各种各样死的方法,自杀、谋杀、虐杀、生病死亡等等。仅《黑猫》一部小说就涉及到虐杀和谋杀两种方法。小说中的“我”虽然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事实上,“我”的人格是有缺失的,较正常人更为敏感和多疑,始终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妻子、黑猫以及“我”自己的死亡。作者似乎尤其喜欢在死亡的环境中来思考有关人性善恶和道德的问题。《黑猫》中出现的几个形象最终都以死亡为最终结局,在他自己笔下的人物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爱伦·坡来完成对对人性的思考。他以一种近乎病态的兴趣来描写有关死亡的各种形态和面孔,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竭力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出怪诞、恐怖的美。综上,坡对死亡的描写不仅在渲染一种恐怖的气氛,而是在其中融入了很多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在对死亡题材的描绘中包含的是他对人的内心世界最深处情感的探索。
其次,对哥特式小说场景的借鉴。哥特式小说往往以阴森、荒凉的中世纪古堡为背景,描写恐怖、暴力、神怪,充满神秘气氛,是犯罪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源头。爱伦·坡被称为恐怖小说的鼻祖和大师,充分借鉴了哥特式小说的一切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在中《黑猫》作者极其注重细节的描写,在有限的篇幅内详细的描述了“我”虐杀黑猫的全过程,“我”用刀挖去猫的眼睛,又使用绳子将猫勒死,作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场面十分残忍和血腥。不仅如此,对隐藏妻子尸体的阴暗潮湿的地窖也进行了的描绘。“我”就是在这样阴森、潮湿的地窖中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又是在这里被警察发现,受到惩罚。作者醉心于哥特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感。爱伦坡还将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小说技巧应用到创作中去,丰富了哥特式小说的表现方法。
爱伦·坡与霍桑和麦尔维尔处于同一时代,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学史。他的小说与批评论著在璀璨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