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与电影视觉审美的关系
随着电影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这直接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大众化。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大众化娱乐方式。可以说,当下社会电影是普通大众了解社会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大众迫切需要一个有效地途径来释放紧张而敏感的神经,而电影恰恰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它能给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发挥着情绪疏导和宣泄的作用。从第一部电影上映至今,电影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奠定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电影是如何俘获观众的“芳心”呢?显而易见,是影片中塑造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深深的打动了观众。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的一门艺术,声音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后期制作合成的,承担电影画面功能的是电影的美术设计。电影美术设计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主要负责影片的艺术造型和场景造型。影片之所以能够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归根结底是电影美术设计的“功劳”。本文将从视觉美、造型美、意境美三个方面来具体剖析电影美术设计与电影视觉审美之间的关系。
一、视觉美
电影中的叙事部分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性,除叙事之外,电影还综合了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审美艺术形态。影片中除了故事情节能够震撼观众的心灵之外,视觉画面也能够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使观众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首先,视觉美来自于电影色彩斑斓的画面。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应。但当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一瞬间,就已经进入了导演和演员共同塑造的电影世界中,不知不觉走入了影片中“虚拟”的现实世界,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影荧幕上。在电影强烈的视听刺激下,完全“委身”于电影世界,被影片中美轮美奂的视觉画面所吸引。那么,这些画面是通过何种手段呈现给观众呢?事实上,视觉是人类能够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而人类视觉神经对色彩和光线最为敏感。也就是说,电影中的色彩和光线是最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美术元素。色彩是电影画面造型主要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每一部影片都会有一个与电影题材、主题相适应的色彩基调,承担着影片主要的视觉造型功能。色彩和光线相协调的电影不一定是优秀影片,但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的色彩和光线一定是相互协调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品,影片的视觉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以红色为主色调,彰显出一种原始的生命活力。红高粱、红头巾、大红袄、红裤、红酒等,红色在荧幕上闪耀、翻滚和涌动着。色彩斑斓的视觉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刚柔、强弱相济的光线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美。光线与色彩是美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独立于画面而存在的。光与色的运用都需要配合画面和人物形象,从艺术功能上看,光线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它同样可以用来渲染气氛、创造情调以及表达主体的感情,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特征。《霸王别姬》通过两个京剧演员的人生遭遇来看世事的变幻和人生的无常。影片中融入了很多京剧的元素,整部影片采用的都是戏剧光效,极其富有情绪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程蝶衣因为给日本人唱戏被国民党抓起来,菊仙来到监狱探望他,两个人在昏暗的房间内的场景就是利用光线的对比,十分巧妙的突出两个人之间身份、地位以及心理的差别。两束灯光从高墙上的小窗口打到二人身上,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二人身上,菊仙站立着,曼妙的身材在昏暗的光束下一览无遗。加之影片中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京剧扮相造型,呈现出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事实上,如果光线运用的恰到好处能够使人物的造型更加深入人心,形象也更加立体和饱满。
二、造型美
电影美轮美奂的视觉画面能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实际上,电影的画面造型和人物造型也是一种美,尤其是人物造型的美是一部影片的主要看点。人物造型包括服饰、头饰等很多方面,能够给观众带来多种多样的美感。
首先,一部影片中人物的造型是美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造型设计要标新立异,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在创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影片的题材、主题和时代特征等因素,造型设计应与影片时代背景和具体情节相统一,符合整部影片审美表达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视觉艺术就是造型艺术,造型是将导演的构思、意图视觉化和形象化的过程。不同题材的电影具有不同的造型艺术风格,比如纪录片的造型应以写实为主,动漫动画的造型大多是以写意为主,不同的造型风格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比如,以动漫电影为例。即使是抽象的动漫形象也有现实世界的影子,是在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经过艺术化和夸张化的变形处理,由此带给观众思想上和视觉上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其次,不同时代的造型也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衣着、妆容、配饰等获取与影片时代背景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对影片含义的进一步理解,而且可以领略到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美。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影片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诉了主人公富贵一生凄惨的遭遇,涵盖着一个渺小的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弱小。影片横跨三个历史时期,解放前、大跃进运动以及文革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变幻的三个历史时期,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展示出个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既经历过荣华富贵,又在社会底层生存了大半辈子,饱尝人间冷暖。这一系列的变化从富贵的造型中就可以看出来。青年时期的富贵家境殷实,是一个地主阶级的阔少爷,嗜赌成性,晚上经常在赌场里度过,赌场上的富贵精神焕发,神态悠闲,穿着白绸缎的褂子,干瘦的身材与宽松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当家里的宅子和田地被输光之后,富贵变得一无所有,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了。他不再穿绸缎的衣服,这与他的身份不符合,他和普通的下层百姓一样,穿起十分粗糙的麻布衣服,衣袖和裤腿也高高挽起,与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者的装扮无异。不同的历史时期富贵戴的帽子也是不同的,这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帽子的变化是其身份变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标注,通过帽子的变化对富贵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意境美
人们的审美情趣是不断提高的,这对电影的画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电影的剧情,更对影片的画面有了更高的审美期待。3D电影技术的出现使电影画面从平面转为立体,改变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享受方式,从而进一步拉近了电影本身与观众的距离,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画面的理解。
首先,观众进入影院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一种“非生活”的状态,他们希望获得一种异于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在几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影所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中,感受电影世界中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那么,观众是通过哪种途径来获得这样一种感受呢?画面,画面是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电影导演将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对画面的欣赏来理解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递的思想与内容。所以,画面美以及电影所能够带给观众的其它审美体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透过这些表层的美才能够清楚的理解导演的意图,这是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其次,3D技术的应用:随着电影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电影之中,进而彻底的颠覆了电影的画面,并且重新定义了电影的视觉含义。电影《阿凡达》作为3D 电影的先驱,其似梦似幻的画面美正是在3D技术的支持下展示出来的,如果没有3D技术,观众就不可能真实地看到青天中飞翔着的翼龙,亦不能看到流着乳白色液体的瀑布,也不能看到点缀粉红色的圣诞树,这些画面在3D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美轮美奂,同时也让观众体验到了视觉的真实体验。目前许多的动画电影也纷纷加入到3D技术的浪潮中,如《冰雪奇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今年影坛的一匹黑马,它的成功与它的画面效果密不可分的,从整体上说,这部电影的以写实为画风,但是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却是梦幻玄妙的,进而画面美感十足,在加上3D技术的使用,使得影片中的每个打斗场面都真是可感。
综上,电影的美术设计对提高影片审美效果和电影的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视觉感受,营造出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虚拟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审美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