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中的舞蹈审美价值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通过由身体部位而完成的各种或优雅,或委婉的千百姿态成为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提到印度电影,很多人的脑中都会呈现出载歌载舞的经典“印度式”的舞蹈场景。实际上正是由于电影中穿插的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使印度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印度电影中的舞蹈具有怎样的审美价值就成了我们首要探讨问题的所在,因此本文通过对印度电影中舞蹈内涵的分析,同时结合大量电影实例对此问题予以讨论分析。
一、印度电影中舞蹈的产生背景
印度电影舞蹈的产生首先源于印度的民族特性。印度各教的教义均倾向于“克己”,即倡导自己对个人的物质欲望进行克制,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从而导致印度民族普遍具有乐于幻想与做梦的特点。与此同时,印度也是除中国外的人口大国,众多国民均处于贫瘠状况下,贫民窟比比皆是,因此印度人民更乐于苦中作乐,更愿意在音乐的律动中得到快乐,从而形成了对舞蹈的偏爱。如,作为讲述印度真实历史人物的电影,《阿育王》中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子打造成英勇无敌、铁血柔情的英雄人物,最终铸就了一段王者传奇。导演桑托什·斯万在电影中独具匠心的运用了大量的舞蹈形式,不仅给予观众非凡的视觉体验与心灵震撼,更丰富了电影的核心内涵。电影中第一次舞蹈场面出现于公主卡瓦与阿育王相遇之时。卡瓦公主本在瀑布边安然沐浴,阿育王路过撞见此情此景心中泛起涟漪,被卡瓦的美貌深深地吸引,此时的公主的舞蹈突出了她身姿的妙曼,在手、腰的配合下,眼神、表情的的结合中,体现出了少女对爱情的热烈向往,烘托出了王子与公主初遇时的暧昧的氛围。对此相对的是,在阿育王失去卡瓦公主时,哀伤忧婉的音乐响起,舞蹈的速率大大降低,之前欢快的气氛也由伤感取而代之,阿育王的痛苦与心酸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其次,历史原因也催生了印度电影独特的舞蹈情节。硬印度虽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直到十九世纪英国殖民后印度才真正实现统一。英国不仅在国土层面对印度予以占领,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印度进行渗透,正是在这种异族统治、文化冲突的跌宕中印度电影进行了曲折颠簸发展。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电影产业处于萌芽状态,而随后的几十年印度的电影人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始广泛的对欧美地区国家尤其是英美电影产业不断借鉴。这些电影人尤其对英美的歌舞产生浓厚兴趣,并对此进行大量吸收并溶于电影之中,成为具有印度特色的电影舞蹈。印度电影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产量惊人,现已成为电影产业的世界之冠。其电影多有华丽的气氛,庆典式的场景和大量的舞蹈桥段夹杂其中,其舞蹈方面的代表作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德芙达斯》、《爱人》、《天生一对》等。
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由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发罕、兰彻和拉加三围主人公都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并同居一室。在校园生活中,三人逐渐开始质疑学院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法,于是三人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的故事。在以往的印度影片中,歌舞常常游离于剧情之外,并总是以传统歌舞为主流;而在此部影片中,导演对此予以大胆的突破,“接地气”地运用了现代流行音乐与歌舞的结合,使这部影片的舞蹈成为印度歌舞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兰彻与皮娜互有好感后,皮娜翻开相册响起兰彻时两个展开的歌舞。“微风低语,轻送旋律;天空也跟着哼唱,时间唱歌。”在此歌声下皮娜展开了对兰彻的思念,随后曲风大转,有低柔变成欢快,“我愚笨的心儿,七上八下啊。”两个开始了欢乐的热舞。这里的舞蹈充分表达了皮娜对兰彻的思念之情,也为电影增加了年轻与活力,迎合了青年观众的观影口味,使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印度电影中舞蹈的审美价值
审美是从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效果。所谓审美价值,即指审美客体的属性对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方面和结果,是对象特定的属性与主体需要发生作用时显示出来的令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一种价值,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广义的美。与其他价值形态相比,它具有超功利的精神性、强烈的情感性等特征。在印度电影中,舞蹈正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活动
荧幕中最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是电影画面,而若要对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变换、延伸和放大时,舞蹈常常就成了被借助的工具。在人物内心情感变幻时,舞蹈可以通过手足姿势的改变来得以呈现;当需要延伸人物的内心情感时,载歌载舞可以更为明显的将其体现;当需要将人物情感放大时,舞蹈的出现可以以其时空效应使感情更加浓墨重彩,著名电影《德芙达斯》就是舞蹈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代表作。这部讲述富家弟子与贫苦少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中,通过对影月、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非凡的视听盛宴。影片中擅长以歌舞的形式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帕罗准备将从奶奶那里继承的金手镯送予德芙达斯作为定情信物之时,两个打情骂俏般的跳起了双人舞。帕罗此时是既兴奋又略有小俏皮的心理,因而舞蹈中时而将手镯送给德芙达斯,时而又让德芙达斯难以摘到。而德芙达斯也通过舞蹈中的表情体现了她又开心又对帕罗的小恶作剧假意生气,由此将两人定情时刻的温馨甜蜜与初尝恋情的打情骂俏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
2.渲染电影情节气氛
除了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渲染电影情节的气氛也是舞蹈的重要审美价值之一。印度电影的情节常常有着平铺直叙的缺点,电影人对渲染气氛的方式运用不足是这一短板造成的重要原因。而舞蹈正可以既自然又受观众欢迎的方式地将原本一目了然的故事情节进行起到调解气氛的作用。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当发罕、兰彻和拉加对学员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寝室居住环境不适应时,本应以三人对学员失望而出走的情节进行承接,但这样就可能会使电影落入变得索然无味和千篇一律的俗套,因此导演匠心独运地在此处设计了一段集体歌舞情节,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院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后文三人出走舒缓了氛围,同时在舞蹈最后也为之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通过舞蹈的形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增强艺术感染力
宝莱坞之所以大量地将舞蹈溶于电影中,首要是考虑到了舞蹈是可以迅速抓住观影者眼球的艺术形式,舞蹈中的形体美、动作美与音乐美可以放大电影蒙太奇效果。尤其是印度舞蹈所特有的华丽的服饰、夸张的肢体动作,这更是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阿育王》中在阿育王与卡瓦公主相识之后,观众们心中公主和王子在一起的心情愈渐强烈,就在此种情感逐渐升温之时导演安排了电影中的第二场舞蹈。这场舞蹈是群众群舞,展现了人们对他们两个能够在一起的殷切期望,舞蹈中的爱情之箭等暗示将此时人们的心情发挥的淋漓尽致,在顺应情节中增加了感染了观众。除此之外,此时的舞蹈也体现了阿育王与卡瓦公主之间爱情的天作之合。通过人们热烈的舞蹈使观众从侧面对两个的感情更加肯定,体现了两人爱情之火的延伸效应。正是从这种一正一侧、一明一暗的方式导演悄无声息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4.拓展深化电影主题
归根结蒂,每部电影都有它所要预想表达的电影主题,这种表达可能是透过画面,可能是透过音乐,而印度电影更乐于借助舞蹈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舞蹈是一种更加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也是观众更加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主题实际上通过电影中校长的讲话已经传递给了观众“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 ——要么竞争,要么死……”而这种对印度传统教育与竞争意识问题的探讨是通过不同的叙事艺术表达出来。电影中的“一切顺利”舞蹈中,通过时而三个跳舞,时而群舞的方式,将学校生活中的百无聊赖以苦中作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学院中的种种痛苦非但没有使发罕、兰彻和拉加对生活彻底失望,反而是在一次次的无奈中以欢乐的舞蹈来回应,这实际上体现了印度民族中知足常乐的民族特性,在严肃地对印度教育的批判中丰富了电影的主题内涵。
综上,印度是一个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的文明古国,印度的舞蹈正是发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在伊斯兰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与佛教长期并存的情况下,舞蹈的形式与内容也变得更加的丰富与多样。舞蹈作为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和电影主题具有强烈的内在联系,同时又对电影情节的发展相辅相成。舞蹈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印度电影的艺术魅力。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