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儒学情怀
在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电影中,往往诙谐幽默的喜剧故事背后却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度发掘。在其电影《甲方乙方》中,四个年轻人成立了一家帮人圆梦的小工作室,主要业务是满足顾客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从儒学的角度来分析,儒学的宗旨就是强调仁爱精神与社会伦理责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所以“仁”这种情感的实质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一种感情,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忠”和“恕”。南宋儒者朱熹将“忠”和“恕”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2]。也就是说,“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3]而《甲方乙方》中对于“忠”和“恕”都有很好的体现。影片中四人不求回报的帮助因失恋而消沉的年轻人重拾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的婚房帮助患有绝症的夫妻满足团圆梦,误以为有人要自杀去劝阻自杀者珍爱生命等等。这都是对“尽己之心以爱人,将心比心以爱人”的最好体现。而《甲方乙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奠定了整部电影的人文精神,使影片在喜剧的外表下,贯穿着一种良心善性的关照。
如果说《甲方乙方》是对人性中“爱人之心”的展现,是人对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一种人文主义情怀的迸发,那冯小刚导演的其他喜剧电影往往更集中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以电影《大腕》为例,片中的主角尤优是一名普通国企下岗职工,为了维持生计他接下了给著名导演泰勒拍纪录片的工作,这时的尤优为了生存受工具理性的驱动,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的。随着他与泰勒的工作接触,彼此更加了解,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泰勒重病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泰勒最终将自己的葬礼的举办交给了尤优负责。尤优为了筹集经费找来了他的朋友王小柱,王小柱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理性,受工具理性控制的人,王小柱为了通过泰勒葬礼牟利不择手段,将葬礼铺满广告,使一个葬礼完全商业化。但尤优与王小柱完全不同,他举办葬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更多的是出于对朋友嘱托的责任感,尤优坚决的将所有有损泰勒名声的广告全部推掉了。最终当泰勒病情好转,王小柱无法接受财富落空的事实,丧失了理智,成了精神病人。
儒学中讲求“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就是克制和超越自身的生理本能以及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就是按照社会伦理原则行事。而影片中的尤优正是如此,克制了对自己对于物质财富的渴望,放弃了巨额广告费,选择了责任与社会伦理原则,保全了泰勒的名声。虽然他放弃了物质上的财富,但最终他收获了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客观的说,物质资料的匮乏已经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但精神财富的匮乏,越发严重。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每个个体获取财富的热情,近两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为获取更多物质资料而努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效率更高的机械,不断地扩大生产,无尽地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总体上说人类有一种对于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的崇拜,正是这种对更高效率的生产资料的追求使得人类克服自然困难,在这个星球上创造了前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但是在当下,人类已经成为地球上毫无疑问的主宰,物质资料的匮乏已经不能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而人类目前面临着的危机反倒正是人类对于工具理性过度的推崇所导致的。就像电影《大腕》的结尾,王小柱丧失了理性,成了精神病人。这样的一个结尾不免让人深思,王小柱在走进精神病院之前一味追求工具理性的状态看似清醒,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疯狂”,正如人类当前的状态,每一个人似乎都是“王小柱”,都已经踏上了狂热追求工具理性的道路,道路的终点就是“精神病院”。就人类整体而言,人类的“精神病院”就是毁灭。
不可否认工具理性的力量使人类摆脱了物质资源匮乏,但人类对于工具理性过度的迷信,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危机,工具理性在带来物质繁荣,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极大的膨胀了人类的野心与欲望,人类开始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认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人类无视自然,甚至妄图掌控自然界,主宰一切,正是这种对工具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了人类的狂妄与扭曲,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人类就只有发动战争进行掠夺,而人类的工具理性在战争机器的疯狂推动下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使人类不断制造出更高效,更冷酷的杀人机器,以至于当前人类制造出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数人失去生命,无数家庭失去亲人,妻离子散。对于战争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饱尝了人类过于崇拜工具理性的恶果,都是失败者。可悲的是,人类本是技术的拥有者与掌控者,却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在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迷信中迷失了自我,产生了异化,反而被知识与技术所控制。知识与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就像是《大腕》中王小柱追求财富的映射,虽然名义上他是财富的拥有者,但实际上他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早就迷失了自我,已然被财富所控制,最终王小柱毁灭于不顾一切的追求物质利益,而历史证明,如果人类一味按照工具理性的驱使,毫无限制的追求科学技术,迎接人类的必然也是灭亡。
或受物质利益驱使,或是习惯使然,当代人类还是没有放弃对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依然为了物质利益盲目开采资源,破坏环境。从工业企业污染大气制造雾霾,污染水源破坏饮用水,到地下资源开发造成地陷、天坑,再到乱砍滥伐造成的森林资源消亡,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这一切已经严重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从整体人类范围来讲,每个人都了解并深深体会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可怕影响,但是,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谁也不愿意为了保护环境放弃自身物质利益。可见人类盲目崇拜工具理性带来的恶果是多么可怕,明知如果人类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必将灭于人类自身,但为了眼前的物质利益仍不愿意收敛自身的贪婪,仍在疯狂的奔向灭亡的道路上。
可见盲目崇拜工具理性带来的恶果已经给全世界人类带来了巨大伤害,造成了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成为潜在的灭亡人类的因素。人类不顾一切追求生产资料的丰富,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人本性中的贪婪与欲望不断扩大,总也得不到满足,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这样的发展趋势没有未来,只能给人类带来毁灭,而不是幸福。或许儒学中倡导的价值理性,能够调和人类对工具理性崇拜所带来的恶果,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给这样的困境指一条出路。
从儒学的角度来分析,儒学的宗旨就是强调仁爱精神与社会伦理责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所以“仁”这种情感的实质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一种感情,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忠”和“恕”。南宋儒者朱熹将“忠”和“恕”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2]。也就是说,“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3]儒家哲学讲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将心比心以爱人”,正是这样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宗旨培养了历史上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理解、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以一种以对方为重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在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缺少的正是这种人文主义关怀。儒学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也劝勉人类不仅要爱人爱己,更要把这种爱扩大化,把这种情感普及到自然万物,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责任感。北宋哲学家张载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这是一种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同胞的胸怀。有这种胸怀与境界的人,必然能实现珍惜生命,热爱和谐,珍惜自然,与自然万物归一而忘我的大和谐境界。而张载的横渠语录中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5]这正是对儒家文化倡导的价值理性的精准描述。这样的价值理性包含着人对于自然万物,生民百姓的仁爱,对于社会历史以及开拓未来的责任感。这样的价值理性正可以解决人们当下对工具理性过于崇拜带来的问题,是人类精神世界沙漠中的绿洲。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