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文学看古代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以红楼梦为例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古国之一,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史上,我国先民不仅创建了诸多反映中国人民智慧、极富中国特色的园林,也创造出了为数不少的建立在人们心田上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文学园林。它们与现实中的园林不同,不是建筑在实体地面上,但是却将真实园林的建筑经验融入其中,并加入了作者的审美思想,依旧属于艺术园林的范畴。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地位。其中创造的古典园林是作家曹雪芹的非凡创造,“太虚幻境”、“大观园”,这些古代园林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曹雪芹集文学家、小说家、画家、园林设计者等身份于一体,为我们创造的纸上古典园林,真实再现了一个清朝初年中国园林设计艺术鼎盛时期的贵族园林全貌。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如此多方位地描写中国古代园林,曹雪芹是第一人,甚至可以让现代人按此设计真正创建出一座现实园林。可见《红楼梦》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不容忽视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作用。本文先分析《红楼梦》中古代园林设计的特色,接着研究《红楼梦》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红楼梦》中园林设计的特色
1.园林布局灵活自由,意境深远
我国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曾在《园治》一书中提出“因地制宜、构园得体”的思想,可见因地制宜地构建园林布局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要想造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址,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将自然景物引入园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例,其建立在荣国府与宁国府中间的一片空地上,这样的选址不仅能减少贾母等女眷外出的次数,也能利用此处原有的宅院资源和自然山水优势等。可以说,大观园的选址真正践行了“因地制宜”的造林原则。
另外,我国古代园林十分讲究灵活自由,整体布局强调自然式,而亭台楼阁等细节则偏重规则式,形成自然与规则相互协调的感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根据功能需求不同,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比如为了彰显皇家贵族的权威,大观园从入口大门到正殿一段的建筑布局使用规则式,而其他院落为了满足休憩娱乐的需求,采用自然式布局,还借助借景、障景等设计手法,创设水体、山石、建筑物虚实融合的感觉,给人们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2.设山用水技法娴熟、井井有条
一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座高大的假山,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气势。在这里,曹雪芹利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障景”手法,避免让人们一入园,就对园中的景色尽收眼底,旨在给人们创设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深远意境。绕过假山再往里走,就是“罗岗石洞”,上面是造型另类的假山,山上爬满了藤系植物,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视觉感受。“罗岗石洞”的地面是一座大土山,两者一起构成大观园内气势恢宏的假山群落,人们可以自由穿梭在山体中,也可以在山脚下小憩片刻,这样的园林令人流连忘返,喜爱不已。
另外,大观园中的用水手法也独树一帜,清澈的溪流将园中被山峰隔绝的若干个景点串联在一起,从而创设出一种割而不断的延绵感。总之,在空间布局方面,大观园内的亭台楼阁、山石水榭,无一不引人入胜,共同构建起了一个井井有条、层次分明的园林场景。
3.植物配置丰富多彩、变幻万千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绘了诸多植物种类,并将其引入园林中,以此借助不同植物所具备的品格与特色来彰显不同园林的风格,也通过不同院落中种植的不同植物来体现其主人的情感与性格差异。比如曹雪芹对怡红院中的植物描绘是“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门,看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这样的植物色调丰富多彩,红花绿柳,无一不鲜艳夺目,正好符合贾宝玉的性格特征;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内有着“许多异草:或牵藤、或引蔓、或穿石、或绕柱,如翠带飘飘、如若丹砂,非香花之可比”,这些植物具有朴素大方的特点,与薛宝钗的性格甚是吻合,但也折射出薛宝钗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正如这些异草非香花所能比;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内是“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竹子作为植物“四君子”之一,具有高洁古雅的性情,这与林黛玉的性格相得益彰;妙玉居住的栊翠庵中种植着数株红梅,与纯洁的雪色共同构成艳丽美观,与妙玉的高洁性格十分相称。不难发现,《红楼梦》中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以物衬情的造园手法,也是我国古代园林常用的技法之一。
三、《红楼梦》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
园林布局灵活自由,意境深远;设山用水技法娴熟、井井有条;植物配置丰富多彩、变幻万千。这些都是《红楼梦》园林设计的重要特色。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设计手法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闪烁着璀璨的智慧之光。
1.流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设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时提出了“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遵循“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在内部空间使用合理的隔断与隔墙,使得整个德国馆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似隔非隔的效果,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流通之感。
细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怡红院设计,其实使用了“流动空间”的设计手法。怡红院正房的室内使用的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上房的布局模式。正房一共有五间,正中间的是明间,左边的是次间,右边的是稍间。明间通常作为客厅之用,招待客人,次间和稍间则作为休息与读书的地方。正房前又另外增加了三个房间,统称为“抱厦”,每个“抱厦”又根据房间格局设置了床榻,可坐可卧,可以给夜间值班的嬷嬷提供休息的地方。由于“抱厦”的设置,怡红院的整个空间被扩大,而各个房间之间的分隔,并不需要用墙来封死,而是利用经过修饰雕刻的木板来做成各种隔扇和花罩来进行分隔,以此促进各个空间的流通与贯穿。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怡红院的豪华场景做了详细描述。左边立着的大穿衣镜起着活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效果,还可以利用镜子的光反射作用给人带来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从而营造出一个绚丽迷幻的生活空间。难怪贾政等人一来到怡红院,“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可见怡红院的设计手法堪称一绝。而这种设计手法与现代“流行空间”的设计如出一辙。
2.一体化空间的设计手法
一体化空间的设计手法体现在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中。通过《红楼梦》的描述可以知道,潇湘馆的规模比怡红院小得多,设施也比怡红院简单,只有三间房屋,两暗一明。潇湘馆的正中间有一个小堂,做“明间”之用,明间的左边是书房,右侧是卧室,分工明确。整个潇湘馆都呈现出一种雅致小巧的感觉,与林黛玉的孤僻性格十分吻合。
“狭窄”可以说是潇湘馆的最大特点,这种建筑环境也从侧面反映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压抑之感。室内空间的狭小导致室内陈设与家具摆放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成了潇湘馆的设计方案,这样的设计使得室内空间呈现出一种组合感和整体感,是解决室内空间狭小的最佳途径。这种设计法为现代社会组合式家具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而这种一体化空间的设计手法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小户型的空间设计,结合空间的大小与布局设计组合摆放的家具,可以使室内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维持空间的整体感,给人一种室内空间变大的视觉效果。
3.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
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体现在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中。《红楼梦》对蘅芜苑的描述不是特别多,但却令人印象深刻。曹雪芹这样写道:“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寥寥几笔,就使得读者仿佛真的看到了蘅芜苑的设置摆设,风格独特,简单大方。而这种摆设也十分吻合人们对薛宝钗的印象。可以说,蘅芜苑的空间陈设十分精简,以大片白墙为背景,只有一床、一案摆置其中。这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极简主义设计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被称之为最低限度艺术,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艺术门类。这种艺术追求极致的简单,力求给人带来简约整洁的感官效果,品格上却更加优雅。随着现代生活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极简主义设计思想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广泛的重视。而早在清朝时期,这种思想就在《红楼梦》中有所体现,不得不令人佩服曹雪芹的智慧。在现代设计中,不管是哪方面设计,都可以借鉴极简主义设计思想,力求节约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四、结束语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否定,其中的造园思想也值得现代人积极借鉴。虽然《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是一片纸上园林,但其代表了中国园林的最高成就,描绘出了一幅幅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丽图画。现代设计师可以从《红楼梦》的园林设计中汲取营养,并付诸实践,使我国的现代园林设计迈向新的台阶,创造更加璀璨的辉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