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化内涵之中国美
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漫长的岁月现在无法一一还原,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人类对使用功利美的感受还是对道德上善的美的感受都和味道、声音、颜色等感官快适有密切关系。
1、味美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同时,许慎又对“甘”这样解释:“甘,美也。从口含一。”从许慎对“甘”和“美”的解读中,人们能感受到“味”对“美”的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为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味”正是中国人对“美”的最质朴最直观的表达:温暖香糯、肥润甘香、骨脆肉嫩、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这些是节目中的解说词,而且类似的解说词,观众在每一期节目中都可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这些给人最丰富想象的解说词,通过观众的听觉触动味蕾,激活了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处“味”的体验,是中国人对“美”最原始的表达。
2、力美
绥德老黄戴着皮手套在糜子中反复揉、搓、挤、压,糜子在力的作用下变得香甜可口(《舌尖上的中国I》“主食的故事”);安徽黄山歙县榨油工人用“重达一百公斤的撞锤,敲打木楔子,对榨膛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通过力的作用,油脂从坯饼中渗出。”(《舌尖上的中国II》“心传”)……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摄影师通过镜头对美食制作的细致刻画,将“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力之美跃然荧屏。力在“美食家”思想的支配下,有节律、有章法、有目的地运动,将简单的食材变成了艺术品。在美食制作的过程中,力可视、可听、可感,力使食材有了呼吸,有了生命。力道在美食制作过程中的“抑扬顿挫”使制作过程变成了“行云流水”的艺术呈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对“力”的刻画,是对“力”的“美化”。对食物制作过程中“力”的细致表现,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劳动的认知与歌颂。
3、色美
喜欢美好亮丽的色彩是人的天性。在生活中,人们追逐色彩、还原色彩、保存色彩。法国大画家莫奈曾说:“我想在最容易消逝的效果之前表达我的印象”,莫奈借助色彩表达了美的印象。美食亦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国》每一期呈现给观众最为直接的就是视觉冲击,对色彩的把握让人叹为观止:肌红、脂白、翠绿……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简单素雅的食材变得“万紫千红”“光彩夺目”:鲜翠欲滴的笋、如玉如雪的藕、银丝倾泻的面……鲜艳色彩背后体现出的正是中国人对美食的虔诚态度。
4、创造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食的标准。既然要做到“精”和“细”,就在味、力、色上下功夫:味道的调配、力道的掌握、颜色的组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事无巨细”地将藏于民间的美食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美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就是创造”。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美,而且是美中最高级的意识活动:北方人花样翻新的面点,南方人精巧绝美的点心,同一种食材不同家庭又不一样的做法,不同的味道。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隐藏在中国的美食中,《舌尖上的中国》挖掘出美食背后的创造美,而透过创造和想象,观众体会到的正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民族精神中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