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效应
1.冲击规范,造成沟通障碍
网络流行语自产生以来一直被传统的现代语言学家所垢病,原因在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应用越来越严重地冲击到传统的汉语教学。部分网络流行语不顾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生造词语,将“怎么了”说成“肿了么”,将“东西”说成“东东”等;谐音曲解,如用“杯具、餐具”替代“悲剧、惨剧”;另赋新义,说某人“可爱”,实暗指某人“可怜得没人爱”;喊人“神童”,不是表扬而是贬斥为“神经病儿童”等;多词浓缩,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人艰不拆”表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以上构词形式,严重违反了现代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 不仅不利于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给阅读者造成理解、运用上的困难,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效果。[4]
“今天9岁的表弟居然跟我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好囧啊!看来我已经成了奥特曼(out man)了。”这是某校老师在学生周记里看到的一句话,老师表示现在不少学生喜欢在作文中使用“悲催”、“囧”、“伤不起”等流行语,造成阅读批改上的障碍。[5]长此下去,青少年若再不注意到交流语境,甚至在与长辈交谈时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就会造成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不仅不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文化断层。
2.缺乏明辨,易引发网络暴力
网络流行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成为一种观点立场及批评的力量,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甚至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出现。所谓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的延伸,以网络为载体,使用谩骂、低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对他人的精神和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伤害的行为,属精神伤害的范畴。[6]如2008年一位小姑娘接受央视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采访时提到查资料遇到网页“很黄很暴力”。此后小姑娘遭到网友“人肉引擎”,个人隐私被公布于众,侮辱性、攻击性、恶搞性语言、漫画铺天盖地。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小姑娘的名誉权、隐私权,更伤害了她的人格尊严与幼小心灵。
网络信息庞杂,受众对于一种观点或传言很少去加以考证,明辨信息能力缺乏,不负责任地随意转发,致使事态发酵有时会成为惑众谣言,轻则增加自身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反感,重则有可能出现政治暴动,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3.滥用误用,消解传媒权威性
我们在看到网络流行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鲜活力以及拓展了媒体语言的自由度[7]的同时,又注意到传统媒体一旦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收视率等指标的诱惑, 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将会消解自身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顾事实真相与报道需要而滥用、误用网络流行语,令人产生歧义;二是不顾流行语的更新速度快、流行周期短的特点,不依不饶反复使用就会变得俗套;三是不顾部分网络流行语本身所带有恶搞低俗的成分,如“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有钱人终成眷属”等,肆意引用和传播这些名不副实的网络流行语,就会导致自身品牌的低俗化,从而失去受众对传统媒体那份权威的尊重。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与传播网络流行语,既不能看到其正能量就一味赞美,也不能看到其存在消极影响就一棒子打死,而应在态度上要加强重视,行为上要加以研究,积极探索网络流行语发展的规律,结合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规范有序地引导机制,使其扬长避短、健康合理的发挥其效应。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