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被遮蔽的认知——论当下电视节目的意识形态隐形表达

作者:周梦影来源:《视听》日期:2016-03-30人气:2554

    作为21世纪最为普及的传播媒介的电视,被阿尔都赛定义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个体的体制化规范与合法化的再造,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归属。电视节目作为电视文化的细小单位,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生产,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载体。

1.意识形态的“询唤”即“镜像”化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期望,每个个体的终生都笼罩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只有通过对个体的“询唤”,才能实现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但是不能把这种“询唤”的过程简单地看成是刺激和接受的过程,而应当是一种“教化”和“暗示”的过程。“询唤”必须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认同”,感受到自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价值和位置,产生自我身份与形象的确认,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意识形态的“询唤”场域之中,它不可能直接造就“主体”。这个“询唤”的过程是通过拉康意义上的“误识”来实现的,是一个“镜像”化过程,并要保证“误识”不能被识破。

    如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主要媒体共同推出的系列人物专栏节目《身边的感动》,以平实朴素的视角,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体现出当今社会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追求与崇尚。这其实就是将真实的社会生活“镜像”化即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通过塑造真实可感的形象化场景,给予现实生活各种合理的解释和意义,从而缓解普通百姓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疑虑。其所体现的“镜像”的作用,无论是在电视的功能上,还是拉康的意义上,都不单纯地只是讲述或表现。该节目提供了一个普通人看普通人自己故事的空间,在观看下“镜像”经由“观看者”的自觉认同,极有可能赋予现实生活新的意义。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平与不解,在这些镜像反射中被赋予了一个有意义、可理解、积极向上的形式,这将置换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进而让人们自觉地以此种积极的形式来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形下,生动形象的“镜像”散发的强大魅力足以造成个体自我认识与自我认同的暂时丧失,遮掩住真正的主体,此时作为镜像的“他者”就成为了“大写的主体”。在这种反射之下,个体们则能更深地嵌入到意识形态所布下的大网之中。

    电视节目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试使其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这些普通百姓视角的节目形态既突破了高高在上的政治中心话语框架,将抽象的“人民”还原为有具体可感的、有血有肉的、不尽相同的个体,又巧妙地与作为流行文化标志的“大众”划开了界限,其内涵具有传统主流文化价值的丰富底蕴,而外延则具有覆盖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广度和深度。

2.意识形态下建构“真实”的假象

    意识形态时常发挥出它的权威效力,以最有力、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传达给受众,所以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宰制性意识形态,它暗藏潜伏的“认知暴力”经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加以制作运转,以一种温和却暴力弥漫的方式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点滴,时时刻刻发挥着它的效力。

    当下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用“纪实”的手法和风格让摄像机作为隐匿的第三者存在,努力打造一个真实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种“现场感”——人物活动于真实环境中,试图用生活自身的逻辑来架构节目的进程,这无疑是一个电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联合制造出的“超级真实”的过程。阿尔都塞说:“这是表征个体与其真实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等都是在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它们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近距离拍摄,加上以人物为核心的冲突化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做成的节目。这些节目都达到了它所期望的效果,就是使观众加强了电视体验的真实感,创造的假象被他们当作真实的环境而体验着,享受着。与此同时,观众便产生了“他者”的视角,而节目也并非仅仅在讲述或者表演,而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号召每一个观众都参与进来。这打破了电视内外的界限,观众都在节目意识形态建构的“真实”的假象中迷失。电视的竞争为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个构架的同时,又担当了各种想要传达的意识形态范畴的载体。

    这种电视节目的意识形态策略,就是将意识形态自然地消融在节目的形式中,既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意识形态的特征也随之淡化,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它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吸引了受众,从而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3.隐形下被遮蔽的认知

    电视节目意识形态在它“镜像”化和建构“真实”的假象发挥效力时,在“真实”的背后,还有一套编导机制在运转,它随时准备缝合修补,改写和注释溢出轨道之外的“真实”。而真实世界却被这个隐而未彰的机制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图景,文本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被想象性地取消,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得如此地相似逼真。而作为“他者”的观众“缺席”地参与到这个被支配的过程中,在乐在其中的同时,却无法与之进行正常的对话,只能被动地接受。

    现如今电视媒体有放任大众需求之势,那么很快在电视媒介上随之出现的便会是充满欲望、无规则游戏、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而电视之所以成为电视,就是电视视听所带来的全息盛宴,这是电视的特性。而一味地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就必须要舍弃对思想对内涵的追求。当下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在电视这一平台上,正一步步蚕食着主导文化的教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电视节目表现出来的全息化身临其境之感并非完全等同于身在其境,也就是说,视觉符号的全息性也完全可能只是个全息幻觉,不能把大众传播的纪实性简单地等同于真实性。因为意识形态下的“镜像”化和建构“真实”的假象都是由编导意图决定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完全不真实。电视提供的真实感来自对于多种信息的选择和整合,虽不同于传统的单一信息的认知方式,但是全息化的视觉符号却直接剥夺了接受者的选择权,而意识形态的传播也是经过了选择和整合,这样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它所要传达的内容与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意识形态的隐形表达意味着对认知能力的剥夺。

    如今电视节目的内容和栏目的设置互相模仿,“撞脸”层出不穷,强调领先则形成了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意识形态内涵日益淡化,边缘化,当下满屏的真人秀节目是最为明显的表现。这些节目有的含有浓重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色彩,但是大众对于电视节目文本内在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隐喻的侵蚀却仍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实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在提供信息和娱乐的表征下,还有着一整套完整的被权力机构所操纵的从其商业利润或自身利益出发的观念体系在发挥作用,不仅抛弃背离了追求审美的传统功能,在品位与价值等观念意识层面的内涵也有大大打折扣之趋势。这种完全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电视节目将直接导致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的弱化。这些电视节目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消融在广大受众的日常中,人们往往对其背后的种种真实意图习焉不察。因为电视节目外部被收视率牵制,内部有一系列的程序和控制手段,例如节目播出内容的限制,演播程序的限制等等,这无疑都在影响真实思想的表达。电视节目必须在已约定好的意识形态轨道上运作,观众在无所察觉的支配情境中观看着体验着,这是模糊化且多义的,而且是片段化的,这使电视节目的接受变成了“冷化”的日常经验,受众的认知是被遮蔽的。

4.结语

    当下电视节目都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场域中,电视节目为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安乐窝,意识形态则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节目中。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节目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传播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它们在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上的作用,还要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建设并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电视节目意识形态的隐形表达把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主流意识节目送到千家万户,让受众享受娱乐的同时,获得不再遮蔽的认知,这是才是节目价值的真正所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