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

作者:宁夏师范学院-王维东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日期:2016-05-09人气:2191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姓李名耳,人称老聃。老子哲学主要体现在他的名著《老子》中。《老子》,又名《道德经》,分为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文约义丰,虽只有五千言,但却是多重话语交织的思想流变体,不仅在哲学层面是宇宙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多方面内容整合的复合系统,而且其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政治、军事、管理、养生等众多领域,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特点。《老子》文本采用了当时歌谣形式,是用韵文写出的哲理诗,它作为极其复杂的矛盾思想体,和《庄子》、《易经》并称“三玄”,为后人所推崇。老子也因《道德经》而成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哲学也被道家作为正统哲学。因此对于老子哲学和《道德经》的研究历来就十分丰富,学术界对这种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是纷繁复杂,而本文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研究背景下,力图用一种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去研究老子哲学,从中挖掘出“模糊思维”这个新的概念,并阐述之,说明之,以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阐释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求真的求善倾向。

一、从“道”开始的模糊思维

老子哲学体现在《道德经》中的“道”通为一的整体宇宙观,以“为道”为目的的认识论,以“反者道之动”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论和“自然无为”的道德修养论。而这其中模糊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一部《道德经》中,无不见模糊思维的影子所在,从而也无处不体现中国哲学的模糊性和深刻性特点,因模糊而深刻,因深刻而模糊,二者相得益彰。

《道德经》第一章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先便把一个模糊的概念“道”摆在了我们面前,以至于我们读完整部《道德经》都不知道“道”的确切涵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又是大“道”无形,这使得我们对“道”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可谓是仰之愈高,探之愈深,从而体现出了《道德经》的巨大魅力所在,也体现出其深邃性所在。因而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各种注本不断,至今仍有许多大师级人物“沉迷”其中。

这种模糊思维无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后人从中体会到一种思维之美,思考之美,从而丰富了民族文化,繁荣了文学哲学。老子使用了很多象“道”一样的含混性概念,对许多概念并不给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真正做到了“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正是这种不明确和不清晰的界定,使后人思维在阅读领悟中从有限上升到无限,拓展了思维空间,形成了一种关于境界的领悟学说,开创了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境界论,从而也在真正意义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境界奠定了理论根据和泉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和中国哲学传统的“穷天人之际,能古今之变”目的是暗然相合的,极其鲜明的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深刻性和模糊性。

因此,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从“道”开始,而又以“道”结束,“道”在恍惚间,“道”在刹那时,它犹如所谓人的第六感一般,实实在在的存在,却又是地地道道的摸不着、看不着,予人以不确定和不清晰的模糊感觉,并根据这种模糊去判断和分析世界,将之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在个体内心与外界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模糊思维之于人类思维

(一)模糊思维之于自由主义思维

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给后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产生一种不可琢磨的意境,开发了人类思维,同时也为人类在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了思维方案,让人类自己把自己解脱出来,达到《笑傲江湖》中的“无招胜有招”境地,从而让人性心性自由发展,基本开创了近代“自由主义”和“模糊数学”,成为其依据。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九章写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这些无疑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虚无”、“太虚”境界,让人从中领会到一种为理想和目标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模糊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让人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为一个模糊但又是确切的目标而奋斗,让人很从容而自由的去奋斗和努力。

近代自由主义发展,如哈耶克所提出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和经济学中所谓“看不见的手”,其本质而言,仍是一种如“道”般的模糊思维概念的体现。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无形而无状,却无时无刻不在对经济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道”亦是如此,无形无状,其功效亦是无时不有。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其原初的目标不在于求真,而在于求善,意在通过一种天然的态度和秩序求得善治所在。每个个体都在为自己个人模糊而又相对确定的目标而奋斗,而整体来说又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这是“道”的力量,这是模糊的力量,也是所谓自由主义的力量。

(二)模糊思维之于模糊数学

其实,在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本来就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或者说是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对于未来往往处于一个模糊的思维方式中,只知其有,未知有何。而老子哲学中的这种模糊思维,正是符合这种普通的心态和实际生活的现实的。

近代数学的发展,虽然是以确定性和清晰性为特征的,但是随着极限理论和立体空间的引入,数学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那就是越来越依赖于模糊的预测和对未来发展的一种不确定思想。尤其是极限理论就是力求在不确定的基础上求确定,在不清晰的基础上求清晰,将一个无限接近而又不能接近的数予以达到,从而解决了一个从模糊到确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建立在模糊的思维基础上的。

这正如“道”之于现实,从模糊走向现实,道法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统一和和谐,将内心之道外向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归究起来,西方哲学的求真传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模糊数学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就需要一个求善的结合,而由“道”而来的善治过程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因此,未来数学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方向,努力的在求真和求善上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模糊思维之美

(一)大美之模糊思维

真正的美,永恒的美产生于模糊,产生于善,确定的和清晰的只能做经济人,全知全智全能的计算着一切的利益得失,这虽然有一种确定的小美和短暂的清晰之美,但却不是传统中国世人的追求所在,也并非是大美之所在。美分大美小美,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确定的为小美,模糊的为大美,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是为大美,老子哲学是为大美。

我们的心态一直认为一种顿悟的,不能清晰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正是此理。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正是在道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本来无一物”的模糊境界,从而构筑了中国哲学中的一派之流和中华文学的“朦胧体文学”基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这种“希”就成为了世人追求的目标。

永恒的永远不是你能掌握的,正如你的影子,永久跟着你却模模糊糊不可及。烟漫迷雾的山水,让人顿觉一种飘渺的美感,千古骚人墨士无不沉醉其中,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就常常使用这种方式予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构建起一个整体的、有机的和连续的境界,这一点是西方哲学永远无法达到的。模糊思维,在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内心都潜藏着,但往往我们觉得理性为美,所以予以压制,然后把潜意识中那种朦胧的模糊状态始终作为我们的向往所在。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谁能知道谁能知呢?这是模糊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这些言语中,我们无不感到一种思维的厚度和深邃,让人难以超越,只能仰视,从而成为了一种经典。正如电视剧《上海滩》,剧情并无绝妙之处,但当听到“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时,人人为之动然。模糊经典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模糊心境下的学者之美

做学问其实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模糊陷阱,学术研究中有很多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真正入境的人纵横于其中,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约翰·密尔,从《理想国》到《正义论》,你能自由汲取。其中的甜美境界,犹如登华山之巅,纵论天下,真是不亦快哉之事,足以让人领略心境和精神的极度释放带来的模糊舒适。

但是这种美仑美奂的背后包含着一个极大的陷阱,目前我们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世态,纯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处于一种静态慢生在转换范畴,因而在资金物质方面会十分匮乏,你一旦进入这个美仑美奂之城等于进入一个相对贫乏的地方,这无疑是个陷阱,让献身学术的人不得不纵身跳进去。其中艰辛,唯深入者可知。

真的学者,抱着模糊之思维,以“道”之精神,去深入,去不顾一切的跳进去;真的学者,敢于把内心的模糊和朦胧境界发挥出来而不去顾及所谓确定的金钱或者清晰的利益;真的学者,是能把确定的外界物欲内化在内心的模糊心境之中的大智慧者!

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会随着《道德经》而一直流传,继续影响国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在新世纪它必将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人所共赏析,焕发出新的风彩,不断彰显着它的模糊性和深刻性,也不断警示着我们去求善求美,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注 释:

①.参见《老子》第一章,详见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3页;

②.参见《老子》第十六、二十五和三十九章,详见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6、8、11页;

③.参见《老子》第四十三章,详见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12页;

④.参见《老子》第五十六章,详见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简史》,梁春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版;

【2】【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3】梁小民《小民说经济》,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4】成世学《概率统计》(经济学基础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杨寿堪等编著《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6】.张震点校《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第2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