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中体验文化教学法的应用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体验文化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进程中,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发展,相关部门,设立了鲜明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发展的了解程度、培养善于文化交际的技术性和发展性人才。这也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领悟到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上述论述上可以看出,文化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十分深远,这也要求广大教育工作和要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体系,提高汉语于其他外来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和融合。
二、文化教学法的发展特性
2012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说明,“对外汉语”这一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名称的更改更加贴合中华文化在国际教育中的推广和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中体验文化教学也呈现出独特性和必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1)文化教学法的民族性
寻根溯源,从语言的发展源头上看,它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要工具,是人类千百年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每一种语言都经历着很长的时间演变。汉语言文化是我国时代传承发展的文化,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受到这些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言存在着独特的地域性,继而演变成了充分的民族性。
(2)文化教学法的内涵性
语言文化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语言信息的独特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中的信息包含在字音、字词、字形等不同的内容中。这也充分说明,在汉语言的文化教学法上,要想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字面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了解语言中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不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避免在语言交流中闹出笑话。
三、如何强化体验文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应用
(1)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
在实际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尊重文化教学法的适度性。我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适当的讲解文化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很多教师经常走入讲解误区中,过分重视文化宣传,忽略了学生的吸收能力,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
因此,教师要针对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分阶段的设立课程推进模式,例如,初级阶段中,基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荣融入本土化思维模式。在很多文化的专有名词上,让初级阶段的学生领悟到贴合他理解能力的文化知识。例如,在清明节“扫墓”这一名词教学汇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所包含的的文化和意蕴,教师也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特点,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解释方式,增加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注重实践,增进学生文化教学实践的活动
为了增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感同身受,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强化交教育条件等活动,增进学生文化教学实践的机会。
(3)变革方式,实现文化导入中的活学活用
在汉语言教学内容的渗透中,教师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结合我国特色的历史特点,对汉字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详尽的讲解。对于长期接触字母的异国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汉语很容易脱离汉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讲解汉语的意向、字形等语言特性时,要将汉字的文化内涵渗透进来。最终达到教育方法的活学活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体验文化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汉语言文字,强化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广大教育者要本着准确、生动、活络的教育原则,深刻挖掘其中存在的中华文化现象,从而积累正确的价值文明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汉语言文化,灵活使用汉语,最终达到中外文化的完美交流和融合。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