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美学视阈下《奇葩说》的网络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实质上是一场抛弃现代主义的文化运动,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以宽容、多元、不确定性为标志。精英文化逐步让位于大众文化,严肃的思考让位于轻松的追求,导致游戏化态度的流行。互联网正是后现代孕育和盛行的平台。《奇葩说》的受众定位为80、90后的青年人群,节目通过娱乐这种形式来传递价值,沉淀文化。传达的价值主张都是在探索这一代年轻人内心世界和人生观的基础上,让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精准的见解和把握,在别人的辩论中找到自己的维度,也学会更加包容地去看问题。①
一、去中心化、反传统特质
对比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所表现出的反传统特质非常明显。传统媒体的“气质”是严肃的、正面的、宏大的,互联网的“气质”是草根的、戏谑的、多元的。传统媒体相对保守,而网络媒体则以开放性、包容性冲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了传统观念。
(一)话题的生活化
严肃正式的辩论比赛的话题通常是“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多聚焦于哲学、社会发展等方面,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远。并且通常是身着黑色西服,话语体系一板一眼,有固定的发言和语气模式。
互联网作为后现代传播最广泛的平台,《奇葩说》能够集中知乎、微博上热烈讨论的话题、搜索引擎排行榜靠前的话题,经过层层筛选后确定最终的话题,具有鲜明的“反传统”性和争议性。大部分辩题和当今社会密切联系,话题的韧度较大,例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不能接受哪个”“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单身是贵族还是狗”等话题。话题和当下社会现象息息相关,人们的话语的中心偏向于现实社会和主观世界里大部分人都会经历并有感触的话题,所以更能够引起共鸣。
(二)主持结构的弱化
传统的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整个节目和电视荧屏的核心,在节目录制中扮演着聆听者、谈话者和调动者三个角色。主持人以自身为一个中心点,串联着嘉宾、观众和制作组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主持人的好坏,关系到一档节目录制的成功与否。
在《奇葩说》节目中,主持人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弱化,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奇葩的自身特色和观点。蔡康永和高晓松分别是两个队伍的队长。蔡康永和徐熙娣搭档主持《康熙来了》综艺节目,在大陆地区很受欢迎。高晓松是著名的音乐人、制作人,是一个集个性和思想于一体的文化名人。马东曾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现为《奇葩说》的制作方。这样的节目主持结构不同于传统节目,马东从不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蔡康永和高晓松作为两队队长,有更加激烈的言语、思想碰撞,充分展现两队队员的个性色彩。这三人的配合,一个逗、一个精、一个柔,达到了很好的配合,轻松化解和调节了选手之间的紧张气氛,同时又使节目保持一定的高度。②
二、解构传统文化,重构网络文化
娱乐类的新媒体视频都受到“后现代”的渗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逐步解构,同时又重构新的文化理念。
(一)性别形象的重新建构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性和女性是相对立的,男性是坚韧、有力、坚强的形象;女性是柔弱、甜美、乖巧的形象。女性往往都是以一种从属的姿态受男权社会所支配。在中国大陆,认为同性恋是不道德或不合乎常理的社会舆论仍占主导地位,但人们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同性恋的问题。③同性恋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避讳的话题,我们能更多地听见这个团体发出来的声音。随着社会地位的逐渐平等,女性在社会经济基础层面占据重要位置,也有很多人呈现出中性的形象特质。
蔡康永早在多年前就已“出柜”,大方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而肖骁、姜思达也都为同性取向。节目组考虑到同性恋群体的节目需求,也在人员构成上给予一定的分配。肖骁具有“极品妖王”的称号,同为同性恋的姜思达是他的对立阵营,在节目的话题辩论中更容易产生碰撞,会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视觉感受,观众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思想和样子。
在“金句女王”马薇薇身上看不见一丝的柔弱、娇滴滴的气息,反倒是果敢、批判性的辩论风格和敏捷的思维,观点尖锐。而她的一段个人名言曾掀起不小的风波:“要独立,要自强,同时还要做好妻子好妈妈,我怎么那么闲啊我!男人,尤其资深男人的一个险恶心理,就是既希望你赚钱养家,还要你美貌如花。”这段话既表明了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在女性逐步中性化的特征。
选手的风格多元化,同性恋和中性形象作为一种刚被解禁不久的现象被人们围观、讨论、消费。这种双向自愿且互惠的模式,也使得制作、宣传、播出的条件变得复杂化,将自己和商业相结合被大众消费,以获得高额的利益。
(二)“脏话”的盛行
脏话来源于生活,助于口语流传,受不同的民俗影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用来强调信息,宣泄情绪。脏话处于正规语言的边缘地带,它违反常规、挑战禁忌,明显带有辱骂、侮辱、打击他人的意味,是为正规语言所不容的。④在传统的广电节目中,带有脏话的字眼都不允许出现。
《奇葩说》节目中会出现“我呸”“傻X”“什么鸡X玩意”“我X你大爷”等词语,这都是在情绪宣泄上、攻击上的脏话,不足为奇,更多的也是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游戏的方式。节目中对于一些关于生殖器的内容会进行消音处理,消除的字音在字母中表现为“_”,根据说话语境,观众还是能够了解其表达的意思。这在传统节目中必须要掐头去尾的剪辑,而在网络自制节目中采取此种过滤方式是一种独到之处。
脏话有时候是对权威语态、主流语态的一种解构,从而在网络的平台上孕育出新的网络用语。对于80、90后的“网生代”来说,他们的语言环境不是高高在上、严肃的、权威的,他们对于脏话的包容度高,也更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幼稚化更易引起“全民狂欢”
“狂欢化”理论是由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诙谐是狂欢节的本性,这诙谐的本性是复杂的。“狂欢节诙谐第一是全民的,大家都笑,‘普天同庆’;第二,它是包罗万象的,他以万事万物取笑(包括参加狂欢节的人们自己笑)。整个世界都以可笑的姿态出现,都被从他的诙谐方面,从它可笑的相对性方面来看待和接受;最后,这种诙谐是正反同体的:它是欢快狂喜的,同时也是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这就是狂欢节的诙谐。”⑤
节目现场有三只吐着舌头的嘴,并且头上有黄色的犄角,露出锋利的牙齿,迎合了节目宣传语:“思想就是武器,能说就是火力,you can you bi bi,脱下虚伪的假面好好说话”。这样的具有视觉冲击的logo在节目现场,是鼓励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也是利用“奇葩”的卡通形象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同时,又以幼儿园教室的风格来打造现场环境,有明亮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沉稳的紫色、跳跃的橙色,不同的色块充斥在荧幕前,有一种回到幼儿园教室的感觉。颜色不会让人烦躁,也不会让人拘谨,人会感觉到自然亲切,不自觉地回到了幼儿般“童言无忌”的说话、行为、交流的状态。幼稚化的风格让人毫无顾忌地说话,忽略自己的行为举止,也更容易达到狂欢的境界。
成人的情绪是比较稳定的、有拘束的,而幼儿的情绪是起伏不定的、随意的。所以,大众狂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全民的幼稚化的表现,孩子能够更容易达到兴奋的状态。这是人们对于高雅的、权威的、中心的解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消解。
四、结语
《奇葩说》去中心化和反传统的特质、对网络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呈现出的全民狂欢化特征,都离不开后现代环境下的网络文化特征的顺应和结合。节目制作精巧,为同类自制节目提供了研究范本,为网络自制节目开创了另一种可能性。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