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开门运动”看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法国总统奥朗德随后发布声明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法国警方也发布消息请市民务必待在室内。这令巴黎街头一片混乱恐慌。危急时刻,巴黎市民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发起一场“开门运动”。不少巴黎市民通过网络报出自己家的坐标,欢迎无处可避的陌生人来自己家“躲一躲”。美国Buzzfeed网站统计,恐怖袭击发生两三个小时后,“开门”这一热搜词在“推特”和“脸书”上被转发了至少数万次。①同时,需要帮助的人也在“推特”和“脸书”上依靠“开门”这一关键词找到了“临时庇护所”。 此外,Facebook适时激活了“报平安”(Safety Check)的功能,以帮助在袭击现场附近的网友在确认自己安全后在页面上汇报自己的情况。
“开门运动”在爆裂式的恐怖事件中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门运动”的积极影响
(一)传播效果:社交媒体提供良好行为范式,引发受众行动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受众都默认其有一种“社会示范”作用。媒体通过向社会提供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者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在社交媒体中,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了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也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
根据Twitter的官方数据统计,巴黎32岁的媒体人Sylvain Lapoix 于13日晚11:30在Twitter上发起“开门运动”后,短短两小时内带有#porteouverte(开门)标签的推文超过了80万。截至14日早间1:30,“开门运动”在Twitter话题排行榜中已跃居第六位,成为了热门话题。
一名昵称为Thomas Nigro的热情市民在早间6:14分写道:“在巴黎的游客们,如果你们在Jussieu 5th arroundissement 附近需要帮忙或者需要过夜,我家大门是开着的。”这条动态在13分钟内得到了1560条转发量。美国Mashable网站作为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博客,在各大社交网络上粉丝数超过1300万。它登载了关于法国“开门运动”的报道后,短短3小时内便收获了17747条转载量。
运动发起人在接受《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开始只是因为看到很多人转一些呼吁人们报出家庭坐标的推文,但可惜的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因为缺少关键词,人们很难搜索到它。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深知媒介示范作用的重要性,所以自己率先发布推文,呼吁大家加#porteouverte创造热门话题。”②后来一小时之内,它果然成为了法语的热门话题。
“开门运动”最直观的效果便是它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了社会大众最根本的需要。社交媒体这种“自我宣扬、自我组织和自我网络化构成的散播于因特网上而后又传播到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 ③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
(二)社会效果:营造压力宣泄的出口,维护社会稳定
社交媒体上发起的“开门运动”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构建公共舆论、推动社会公共事务发展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当国家机器还没有注意到需要从意识形态上引导和安抚慌乱的人们时,人们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温暖与关怀。所以在此刻,社交媒体成为人们重要信息源的同时,也肩负着推动社会公共事务发展的责任。这次运动显示出一直被赋予“强大力量”的社交媒体终于“发威”,从单纯的“声音”载体转而投身于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行动中。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上,国家对于大众意识形态的把控并没有传统媒体那么严格,所以互联网也成为了社会压力的宣泄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交媒体里人们的积极互动形成一个个关系网,网络编织重组就变成了一个小型而又复杂的立体社会。这种社会构建出的颇具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所以人们在社交媒体里寻求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宣泄掉一部分现实压力。
二、“开门运动”成功的原因
(一)传者: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方式的优势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迅速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信息的传递以快与丰富性著称。当巴黎发生恐怖事件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客观事实。社交媒体的“素人”时代,信息传播的路径大致分为接收路径与转发路径两种。在特定的环境中,受众为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地在网络上开始搜集同本次恐怖事件相关的信息。他们在看到此类话题时瞬间引起心理上的共鸣,自然而然加入到“裂变传播”的过程中来。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国家政府“焦头烂额”地思考着如何解决自身最关键问题而忽视了对普通人民的人文关怀时,网友自发在网络上造势,形成了公共议题以互相安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还处于恐慌的社会环境中的普通人一剂“强心剂”。
(二)受者:受众心理同质化的转变
一般而言,随机聚集起来的人群因为拥有自身的自觉性所以并不能被称作群体。而“在某种狂暴的感情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譬如因为国家大事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④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性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会转到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个集体心理。
一方面,巴黎恐怖事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财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国家整体环境更是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受众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出现了心理同质化的现象,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整体,这种群体特性让国家成员在一定时间内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团结性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某种能动性,所以大众传媒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此次事件中,除了少数狂热宗教极端分子以外,大多数人都站在积极维护国家安全的一方。恐怖事件发生时,市民们不畏暴恐自动发起“开门运动”,不单欢迎自己国家的人,更欢迎游荡在街上无家可归的陌生人。这里国家、民族、人种、性别的差异通通消失,有的只是反对恐怖分子阵营的一体化。
三、“开门运动”引发的对社交媒体的思考
(一)“狂欢”背后的隐患
据eMarketer的最新报告,2015年中国用户所有媒体每天总用时为6小时08分。其中,数字媒体每天花费时间已达3小时05分。中国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已达3亿,Facebook用户数量突破10亿。⑤由数据不难看出社交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在这种大背景下,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解构价值观、改变社会现实生活的“狂欢文化”悄然出现。
“狂欢理论”最早是由俄罗斯学者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社交媒体是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整体,人们生活在这种“颠倒的世界”中会逐渐模糊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社交媒体上处处充斥着颠覆性与宣泄性的信息,这种强烈的反对规则、反对体制、崇尚自由的行为与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想象的乌托邦不谋而合。狂欢带来的问题是群体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无原因的亢奋状态之中,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很容易动摇,进而造成行为的失范。
(二)网络舆论易被操控
社交媒体是社会最真实意图的体现,那么如何保证社交媒体中的重要议题都具有社会合理性?在“开门运动”中,虽然大多数公众对于这一运动的态度都是赞赏的,甚至有网友把此次运动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认为这是“最带有温度”的救赎。但是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种热情也带有一定的隐患。对陌生人敞开家门是出于对他人的信任,是发自肺腑最善意的接纳。但是这种心理也有可能会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这将给恐怖分子提供另一个机会。他们如果伪装成平民并藏匿于市民家中,这将给政府国家机器下一步的搜捕行动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市民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威胁。一些在网络上酝酿出来的公共议题只是一个雏形,但是这种不成熟的想法会伴随着网友的不自觉热情被放大无数倍。
社交媒体作为社群的组合,个人对于这种“颠倒的世界”忠实度远高于自己的国家,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对于现实社会而言是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交媒体里的意见领袖,因为个体价值观、知识成分、社会背景的差异,对于自身言论的合理性是无法进行客观掌控的。然而他们的价值观会慢慢地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社会事物的判断。“令人担忧的是,具有亲和力的内容的作者,其情感和个性越极端,在社交媒体上越受欢迎。”⑥友谊、宗教、政治信念和地缘等形成的亲和力,会形成越来越狭隘的社群。比如造成此次巴黎恐怖事件的ISIS极端宗教组织在Facebook上就拥有自己的社群,并且发布暴行视频用以招募“志同道合”的狂热分子。所以,如何利用、管理好社交媒体这一力量仍是学界和业界的焦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都低估了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必然性。
四、结语
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在深层思考方面带来困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利用好社交媒体的力量,向积极的方面引导,为社会生活带来有益的效果是媒体与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实现群体同质化的转变,那么别有用心的人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展宗教极端分子以制造出更多的事件。互联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每一个人,但与此同时,网络被利用来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也是轻而易举的。如何找到更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