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走进语文课堂的模式探究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都用吟诵的方法读书、学习,吟诵处于读和唱之间,它赋予古代文学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百年前,随着私塾退出历史舞台,吟诵也几近销声匿迹,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努力之下,不少的国人重新认识了吟诵。在部分学校,吟诵作为一种文言读书的方法也走进了语文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开展了吟诵走进语文课堂的课题研究。
吟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的翻版复制,也不应是对已有语文教学模式的全面颠覆。吟诵作为现代语文课堂的一个元素,应该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自如运用。吟诵走进语文课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做了几种模式的探讨:
一、在吟诵中背诵
经典篇目的背诵可以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不是用查阅资料可以代替的。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背诵,不断增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篇目,背诵也成为大多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大负担。
在背诵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当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要求大声诵读;二,要求读得准确,一字不差;三,多读遍数,达到纯熟,以致能够背诵。”[1]
传统意义的大声诵读就是吟诵,它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用吟诵的方法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高效语文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体味得深。因为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审美的过程、记忆的过程。用吟诵的方法读书也更容易做到“一字不差”。当吟诵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时,多读数遍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
在现代语文课堂运用吟诵的元素辅助背诵,要重视“反复”的作用。曾国藩曾告诫自己正在求学的弟弟一日之中“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2]以古人字体的大小,十页内容应是相当少的,而作为一天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反复朗读,甚至会背之后还要再读的。老一辈的读书人,耄耋之年,对于小时候记过的诗书还烂熟于心,都得益于吟诵,得益于当年的熟读功夫。现代语文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但课堂内要腾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吟诵遍数累积才行。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将背诵贯穿在吟诵中进行。比如吟诵接龙、情景吟诵、分角色吟诵、吟诵擂台等,活动将学习和娱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无意之间加强记忆效果,既没有学习的压力,也使记忆的效果更为牢固。比如吟诵《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将“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进行角色分工,分工后揣摩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吟诵,然后反复吟诵这一段,感受滁人出游的愉悦和悠闲,直至熟练成诵。
二、在吟诵中涵泳
“涵泳”本义是“潜游”, 后引申至“浸润” “品味”等。朱熹曾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3]现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讲解,容易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过于笼统和模糊,深入不到涵泳的层面;一种是过渡讲解,每个部分都发挥到极致,讲解一些与学生理解能力不相吻合的内容。真正的涵泳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涵泳,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方法指导及示范的作用。涵泳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体悟、增强学生的语感。涵泳教学的关键不是讲解,而是设置问题。
比如教学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的版本则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学生吟诵之后,老师将两种不同版本提供给学生对比,引导学生边吟诵边作思考:哪个版本更好?学生带着问题“读思结合”,可从音律上,从意义,从结构上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就是他们涵泳的过程,涵泳之后得到的体悟要还原到吟诵当中去,在吟诵当中再次感受、印证,这才达到了涵泳的真正目的。
又比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诵最后一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吟诵之前让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一节作者使用了两个韵,先是“an”的平声韵,然后是“u”的入声韵。接着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要换韵的疑问吟诵,慢慢感受作者用和缓的平声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后面的入声韵表意急迫,情绪坚定,跟诗人激情高亢地抒情有关。
三、在吟诵中想象
现代语文课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往往容易显得热闹非凡,炫彩夺目,但也容易失却语文的味道,违背让孩子们在文字中感受文学美境的教学初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不是借助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替代学生的想象,而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他们走进诗文的意境。没有想象的阅读是贫乏的。想象后反复吟诵,吟诵中丰富想象内容,两者紧密结合,让文字的艺术、画面的艺术和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水乳交融在一起,使得诗歌的鉴赏富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想象的训练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重现型想象
重现型想象是根据诗文的描绘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过程。诗词文中大量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适合做重现型想象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还原能力,训练得越多,学生的感官会越来越敏锐,观察能力也越来越强。
例如在讲授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时,词人是这样描绘春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吟诵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入手,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诗词情境中,在曼声长吟中感受诗句带来的感官冲击,将文字立体化。
2.补充型想象
这类训练适合在记叙类的诗词文中进行,文言作品在文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细节展示,而整个场景中为什么要突出这样的细节,通过补充型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比方讲授《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之后,全都是老妇的哭诉,显然在当时差吏抓人,百姓躲避的情形下,老妇不会一口气将家里的情况介绍得那么完全,更不会舍弃家里的孩子自愿服役。那么在老妇哭诉的过程中,差吏做了怎样的反应就有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将这段独白设计成对白,让学生补充差吏的问话,然后进行分工吟诵。
3.体验型想象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使自己参与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是诗歌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比如在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情感饱满,学生若只是浮泛读过,虽然会背,却终究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刻情感。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怎样的环境中站立了多久,眼前是怎样的景象,诗人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联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就会深刻很多。
四、在吟诵中练笔
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对对子、仿写、改写、续写、填字等方式进行练笔,创作可以在吟诵中进行,创作完成后可以让学生齐声吟诵优秀作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也使部分学生感受到创作成功的喜悦。
笔者曾经尝试以对联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为课文取小标题。比如讲授胡适的《我的母亲》,我和学生一起在吟诵声中拟定了这些小标题“早起反省意味长,穿衣催学良习养。”“语出轻薄严责罚,舔眼医翳热衷肠。”“败家大儿多债主,除夕后母度年关。”“妯娌耍性织矛盾,寡母热泪化纠纷。”“刚烈节妇哭闹甚,浪荡五叔赔罪忙。”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言、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1]同时,属对又属于文字游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作品中有的句式特别讲究,语言特别精美,适合学生仿照句型创作,在熟练的基础上灵活移植到大作文之中。
比如讲授《答谢中书书》一文时,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很适合学生仿写,我仿照原文设置了这样一个写作练习给学生训练:“龟岗之美,百年共谈。古木参天,石径绵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景物的色彩配合之美,可写树木、花草、亭台、石壁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景物的动态之美,可写鸟兽、虫鱼、人物等)实是学府之灵峰,聚贤学子,未有不以登临此岗为乐者。”
吟诵运用于语文教学,是古老的但也是全新的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吟诵元素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做法。简单的复古并不可取,因为虽然达到在反复中熟读成诵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教学方法也容易因时间的累积而缺乏活力难以维持。在教学中渗透更多表演和娱乐元素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因为这虽使得吟诵的课堂热热闹闹,活力十足,但却让语文、吟诵均成为文化的快餐消费,带来的是虚浮的气息。怎样在语文课堂运用吟诵,怎样让吟诵在青少年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以贯之,这有待进一步的摸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