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论文
作者: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姜铭奎来源:原创日期:2012-02-27人气:1465
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及现状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按照学生的结构分布,可将大学生群体分为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正常群体比较得出的相对概念,主要指由于家境贫困、自身生理缺陷、学业或恋爱严重受挫等而呈现的某种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按照区别于正常群体的某些特征,可将大学生特殊群体分为思想类特殊群体、经济类特殊群体、学习类特殊群体、心理类特殊群体、生理类特殊群体等。
(一)思想类特殊群体
这类学生群体主包括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思想比较激进或消极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容易受到非法组织的利用,甚至在校园内从事一些违法、违纪的活动,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经济类特殊群体
经济类特殊群体是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生”群体。这类学生群体占到在校生比例的2096左右。由于家境窘迫,这类学生要比别的学生承受更大的思想和经济压力。他们大都学习刻苦,生活俭朴,但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三)学习类特殊群体
学习类特殊群体是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业受挫群体。造成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有:专业情绪、厌学心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沉迷网络游戏产生网瘾等。这类学生游走在结业或退学的边缘,普遍存在厌学、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四)心理类特殊群体
心理类特殊群体是指在心理方面
存在障碍或者疾病的学生群体。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并且程上升趋势。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喜欢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流,精神状态较差。
(五)生理类特殊群体
生理类特殊群体主要是指生理方
面存在先天缺陷或因疾病、意外事故等造成的身体不健康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活动,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因而面临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学习、心理和就业压力,自卑感明显。
二、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乎千百家庭的幸福、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要充分认识做好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及专业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相结合,全面辅导和分类辅导相结合,关怀辅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二)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库,做好动态管理。
自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做好特殊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对特殊学生做好分类登记,建立信息库。建立信息库能够及时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及帮扶工作。
(三)建立三级教育管理体系,形成机制。
对特殊群体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根据现实表现的严重程度由弱到强分为三个关注等级,依次为:辅导员一学生工作办公室一主管领导,建立特殊学生三级教育管理体系。
(四)开展深度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及业务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及就业指导能力的提高,做好特殊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对思想类特殊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经济类特殊学生,要鼓励学生自理自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尽最大可能对学生提供帮助;对学业受挫学生,要与专业教师加强沟通和联系,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对心理类特殊学生,要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并指导其到专业机构求助;对生理类特殊学生,要加强关爱,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情绪。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按照学生的结构分布,可将大学生群体分为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正常群体比较得出的相对概念,主要指由于家境贫困、自身生理缺陷、学业或恋爱严重受挫等而呈现的某种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按照区别于正常群体的某些特征,可将大学生特殊群体分为思想类特殊群体、经济类特殊群体、学习类特殊群体、心理类特殊群体、生理类特殊群体等。
(一)思想类特殊群体
这类学生群体主包括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思想比较激进或消极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容易受到非法组织的利用,甚至在校园内从事一些违法、违纪的活动,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经济类特殊群体
经济类特殊群体是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生”群体。这类学生群体占到在校生比例的2096左右。由于家境窘迫,这类学生要比别的学生承受更大的思想和经济压力。他们大都学习刻苦,生活俭朴,但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三)学习类特殊群体
学习类特殊群体是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业受挫群体。造成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有:专业情绪、厌学心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沉迷网络游戏产生网瘾等。这类学生游走在结业或退学的边缘,普遍存在厌学、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四)心理类特殊群体
心理类特殊群体是指在心理方面
存在障碍或者疾病的学生群体。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并且程上升趋势。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喜欢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流,精神状态较差。
(五)生理类特殊群体
生理类特殊群体主要是指生理方
面存在先天缺陷或因疾病、意外事故等造成的身体不健康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活动,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因而面临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学习、心理和就业压力,自卑感明显。
二、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乎千百家庭的幸福、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要充分认识做好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及专业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相结合,全面辅导和分类辅导相结合,关怀辅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二)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库,做好动态管理。
自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做好特殊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对特殊学生做好分类登记,建立信息库。建立信息库能够及时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及帮扶工作。
(三)建立三级教育管理体系,形成机制。
对特殊群体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根据现实表现的严重程度由弱到强分为三个关注等级,依次为:辅导员一学生工作办公室一主管领导,建立特殊学生三级教育管理体系。
(四)开展深度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及业务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及就业指导能力的提高,做好特殊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对思想类特殊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经济类特殊学生,要鼓励学生自理自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尽最大可能对学生提供帮助;对学业受挫学生,要与专业教师加强沟通和联系,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对心理类特殊学生,要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并指导其到专业机构求助;对生理类特殊学生,要加强关爱,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情绪。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