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余琴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6-12-29人气:946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对初中英语“问题探究”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平台,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新教材就是以“语言交际为原则”编写的,其突出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情景会话和描述,如果我们把书本上面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现在完成时态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与我配合:“Please close the door.”学生走过去关门,我问全班学生:“What is he doing?”学生回答:“He is closing the door.”关好门后, 再问:“What has he done?”然后启发学生回答:“He has closed the door.”紧接着我把这两句话写在黑板上带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又举了一例,让另一女生擦掉黑板上的字迹,问:“What are you doing?”“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擦掉字以后追问:“What have you done?”并帮助她回答:“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其余学生跟着复述,我板书了这两句话,并给出现在完成时的主要用法之一:表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构成形式: 助动词have/ has+ 动词的过去分词(p.p),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陌生,使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到新情境中去学习。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如我在教单词“stamp”时,问:“Do you know what‘stamp’is?”当有的学生说“No”时,我则反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tamp’?”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提出了“Is it an object?”、“What does it use for?”、“When did it begin to be used?”、“Who invented it?”等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有问则提”活跃起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会问” (即质疑和提问) 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当中要注意的是: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帮助了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我常常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帮助他们加强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 给出知识点让学生复述课文,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2) 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不给选项的完型填空练习,空出关键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补充,使他们熟悉所学知识的正确运用。(3) 设计相关写的练习,如缩写、改写等,鼓励学生尽量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做到读写结合,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4) 给某一篇课文续一个结尾或改变故事结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可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预测和感知,激发出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实现认知飞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枯燥无味,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通过该模式教学,我感触颇深的是,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卸下了满堂传授的重负,从容做起“导演”来。其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创设了最佳情境,指导学生学,启发学生学,促使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与此同时,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