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现代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拓展-科技论文

作者:雷玲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6人气:1027
科学技术化主乃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为揭示这一内涵的深刻变革,国外一些学者创造了许多新词汇来予以概括。如美国科学哲学家拉图尔创造了“技术科学”一词。还有人创造了“科─技”一词来表明这一趋势。
技术科学化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高技术都是以最深厚的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极高的科学含量或知识含量。西方学者创造了“高技术”这一新概念,用来指称当代技术革命中所产生的那种有别于传统技术的新技术。这一概念鲜明、形象地表明了现代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科学和技术一体化的技术”;同时又在一体化的科学和技术中保持、凸显了技术的个性和相对独立性。
(二)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即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形成了当今国际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分亦合的新态势。首先,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肯定。20世纪80年代后,在普通中小学中一向处于边缘地带的技术教育开始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即使有时仍沿用“科学教育”一词,实际上其中也赋予了新的内涵──“科学与技术教育”(简称科技教育)。许多国家还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的科技与技术课程。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即包括理念层面的结合,活动层面的结合,也包括课程层面的结合以及环境建设层面的结合等等。
此外,从国际技术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正由传统的技术教育向现代的技术教育转变,即技术教育的范式转换。
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1.STS教育
STS教育的主题涉及面很广,很难给予统一的界定,并且不同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也相差甚远。美国学者派尔在1981年提出把以下8大领域纳入STS的范畴:能源;人口;人类工程;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太空研究和国防;科学社会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美国学者拜比则提出STS应由3个主题构成:科学和技术知识;探索技能;价值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及STS教育的发展现状,STS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环境;②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传授具有历史意义的知识;③解决问题的技能;④逻辑推理和做决策的能力;⑤面向未来的教育。
2.HPS教育
科学元勘,即关于科学论诸学科的统称。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西方科学教育界简称HPS。为什么各国的基础科技教育改革要强调HPS呢?首先,在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加入HPS教育内容,为原来非人文化的学校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化的因素。这一主张历来为西方国家所重视。其次,HPS教育的内容可以构成文、理科学生的共同基础,从而起到沟通英国学者期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把HPS教育纳入科学与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本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怎样产生的;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等等。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基础科技教育改革中,HPS教育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科学素养”定义中,还反映在各国的科学课程中。如美国“2061”计划(1989),《科学素养的基准》(1993)、《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英国国家学校课程的科学课程(1988),荷兰的PLON课程(1988),丹麦的科学技术课程(1990),加拿大大西西洋、安大略等省新编的科学课程(1991),以及挪威的核心课程(1994)中都对HPS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元勘”或HPS教育已成为国际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3.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理念依据来自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莫扎特效应”、以及情感效应理论的支撑。因为科学本身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统一。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揭示真理,创新知识,不仅要依靠高度的智慧,同时也要依赖高尚的品德与丰富的情感,把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完善的科技成果,应充满了科学美。科学美是建筑在自然美基础之上的一种高级形式的美。有科学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美概括为12个字:简单、深远、统一、和谐、守恒、对称。因此人们在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过程中能进一步陶冶人的品德和情感,享受科学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情操。

浅谈当代教师的素质教育
周静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尤其是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很难肯定目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如果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所以,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俗语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