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下的人才理论-文学论文
作者:邓雪琳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6人气:976
“人才”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辞海》对人才的解释为:(1)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2)指才学;才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除词典对人才的解释外,不少专家学者也为之。
王通讯认为,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贡献的人。”叶忠海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雷祯孝认为,“人才的概念,首先是从原始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那一天起,就有一些人比其他人获得了较高的发展,他们发挥出了比别人大得多的能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于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们便受到人们的尊敬,并被人们神化。神化中的人才形象,正是现实中的出类拔萃的人们优点的集中和放大。这些人都共同表现出人民性和创造性。”赵永熙认为,“人才是人类之精华。”“人才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先进群体。”
从以上对人才的解释,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从时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主要指:对人才的认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完全不同的。在漫长的旧社会,统治者,认为只有极少数统治者才是人才,广大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则划入愚人的行列。这种“以官定才”的官本位人才观,把大批虽然有伟大方面创造,而被认为是“奇异淫巧”的能工巧匠因受到长期的压制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2003年12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可见,人才标准是一种历史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因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为他所能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动,因而也只能成就一定历史时代所能成就的业绩,这就深深地为人才打下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历史性是人才构成的前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脱离社会、离开历史就无所谓人才。”
(二)从政治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阶级的概念
与人才内涵的历史性相对的是,人才内涵具有阶级性。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一定阶级而言的。因为人才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在阶级社会里,人才又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生活,是一定阶级关系有意识的承担者。同时,处在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不能不受到阶级的制约。他们通常部只能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确定人才的标准,也会相应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即在统治阶级看来是人才的人,在被统治阶级看来不一定是人才,甚至正是他们最仇视的对象,同样,被受统治阶级视为人才的人,又不一定被统治阶级视为人才。这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人才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政治人才的确定上。
(三)从空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主要是说在甲地是人才,在乙地就不一定是人才。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慢不一,贫富不均,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势必导致人的素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人的能力的不平衡。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是相对与一般人的创造性与能力而言,比一般人稍胜一筹即为人才。譬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锯木的能手相对于当地一般的人而言是人才。而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锯木厂,大多锯木活动是实行机械化操作。那么,这个锯木能手,不懂现代机械操作,他到这个锯木厂就不见得是人才了。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带分布状况看,各类领导人才的平均能级,一般认为沿海要比内地高,南方要比北方高,大城市要比中、小城市高,部、省属企业要比地方企业高。
(四)从立体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是指人才总是相对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人才首先是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而人的最佳创造期就更为有限。可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却是十分广阔的,而且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过,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而,任何个人,无论其天赋多好,创造才能多高,他都绝不可能涉猎社会实践的—切领域,更不可能通晓这些领域。真正的“全才”、“通才”是不存在的。就某一领域和某一方面佼佼者,是权威、是杰出人才的人,在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是人才,甚至会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门外汉”。这说明,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
(五)从辨证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人才总是相对一般人而言的。人才区别于一般人,即他们能进行某种创造性劳动。但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因为有无创造性和创造性的高低,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得来的;同时,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在创造性方面的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一定时期尚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还不是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则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成为人才。相反,在一定时期成为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负人才”。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就会轻视人才和压抑人才,贬低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不利于社会进步;若将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绝对化,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则不利于入才成长,同样不利于社会进步。第二,人才的层次也具有相对性。通常依据人才的水平和贡献,将人才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对人才层次的划分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这种人才层次也是相对的概念。同时,人才的层次是可以转化的。较低层次的人才经过本人的奋斗可以升为教高层次,而叫高层次的人才如果不思进取则可能成为较低层次的人才。
二、人才的标准
人才标准实际上分为人才使用标准、人才社会标准、人才统计标准三种。在此,主要探讨人才社会标准与人才统计标准。
第一、人才社会标准
人才社会标准是社会对人才标准的一种共识。人才就是有才之人。也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某一工作、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人。“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创造性劳动”和“贡献”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人才的目的,“创造性劳动”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贡献”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人才内在能量的外化和转化,是人才价值的最终实现。
王通讯认为,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贡献的人。”叶忠海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雷祯孝认为,“人才的概念,首先是从原始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那一天起,就有一些人比其他人获得了较高的发展,他们发挥出了比别人大得多的能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于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们便受到人们的尊敬,并被人们神化。神化中的人才形象,正是现实中的出类拔萃的人们优点的集中和放大。这些人都共同表现出人民性和创造性。”赵永熙认为,“人才是人类之精华。”“人才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先进群体。”
从以上对人才的解释,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从时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主要指:对人才的认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完全不同的。在漫长的旧社会,统治者,认为只有极少数统治者才是人才,广大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则划入愚人的行列。这种“以官定才”的官本位人才观,把大批虽然有伟大方面创造,而被认为是“奇异淫巧”的能工巧匠因受到长期的压制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2003年12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可见,人才标准是一种历史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因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为他所能提供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动,因而也只能成就一定历史时代所能成就的业绩,这就深深地为人才打下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历史性是人才构成的前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脱离社会、离开历史就无所谓人才。”
(二)从政治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阶级的概念
与人才内涵的历史性相对的是,人才内涵具有阶级性。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一定阶级而言的。因为人才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在阶级社会里,人才又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生活,是一定阶级关系有意识的承担者。同时,处在一定阶级关系中的人,不能不受到阶级的制约。他们通常部只能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确定人才的标准,也会相应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即在统治阶级看来是人才的人,在被统治阶级看来不一定是人才,甚至正是他们最仇视的对象,同样,被受统治阶级视为人才的人,又不一定被统治阶级视为人才。这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人才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政治人才的确定上。
(三)从空间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主要是说在甲地是人才,在乙地就不一定是人才。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慢不一,贫富不均,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势必导致人的素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人的能力的不平衡。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才是相对与一般人的创造性与能力而言,比一般人稍胜一筹即为人才。譬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锯木的能手相对于当地一般的人而言是人才。而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锯木厂,大多锯木活动是实行机械化操作。那么,这个锯木能手,不懂现代机械操作,他到这个锯木厂就不见得是人才了。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带分布状况看,各类领导人才的平均能级,一般认为沿海要比内地高,南方要比北方高,大城市要比中、小城市高,部、省属企业要比地方企业高。
(四)从立体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
人才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概念,是指人才总是相对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人才首先是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而人的最佳创造期就更为有限。可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却是十分广阔的,而且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由浅入深,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过,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而,任何个人,无论其天赋多好,创造才能多高,他都绝不可能涉猎社会实践的—切领域,更不可能通晓这些领域。真正的“全才”、“通才”是不存在的。就某一领域和某一方面佼佼者,是权威、是杰出人才的人,在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是人才,甚至会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门外汉”。这说明,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而言的。
(五)从辨证的角度看,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人才总是相对一般人而言的。人才区别于一般人,即他们能进行某种创造性劳动。但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因为有无创造性和创造性的高低,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得来的;同时,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在创造性方面的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一定时期尚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还不是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则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成为人才。相反,在一定时期成为人才的人,在另一时期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负人才”。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就会轻视人才和压抑人才,贬低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不利于社会进步;若将人才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绝对化,看不到人才与一般人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则不利于入才成长,同样不利于社会进步。第二,人才的层次也具有相对性。通常依据人才的水平和贡献,将人才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对人才层次的划分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这种人才层次也是相对的概念。同时,人才的层次是可以转化的。较低层次的人才经过本人的奋斗可以升为教高层次,而叫高层次的人才如果不思进取则可能成为较低层次的人才。
二、人才的标准
人才标准实际上分为人才使用标准、人才社会标准、人才统计标准三种。在此,主要探讨人才社会标准与人才统计标准。
第一、人才社会标准
人才社会标准是社会对人才标准的一种共识。人才就是有才之人。也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某一工作、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人。“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创造性劳动”和“贡献”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人才的目的,“创造性劳动”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贡献”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人才内在能量的外化和转化,是人才价值的最终实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