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族学院办学精神初探
革命时期,各族群众奔赴延安,共同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平等精神,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团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的求实精神。这些精神随着圣地延安的向心力汇聚延安,铸就了宝贵的延安民族学院办学精神。
延安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族学院)办学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各族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展现出来的宝贵精神。民族学院诞生于特殊年代,承担着特殊使命,它在办学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精神特质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这种精神是党在革命建设历程当中创造的诸多的“原生精神”之一。
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平等精神
1941年9月18日,民族学院正式开学,学员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语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民族的语言是全校的必修课,有蒙语文、藏语文等。少数民族语文课是学院特殊的课程设置。1943年民族学院与延安大学合并,1944年延安大学制订的《延大教育方针草案及本年度教育计划提要》规定“民族学院应着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及特点,其教学内容应适应少数民族工作的需要”,少数民族语文课仍然保留。1944年4月,迁址定边后专门从伊克昭盟聘请蒙语教员,加强蒙语教学;1945年3月迁址城川后,学员主要在内蒙古工作,所以只有蒙语一门。但不管如何变迁少数民族语文一直是必修课,这是民族学院落实党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体现。
平等精神还体现在党和政府对民族学院的优待上,学院的学员每月比其他学校学员多发10斤白面,每年多一套单衣和棉衣。1942年,边区政府把所有人员的待遇划分为十类,少数民族同志为第一类。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照顾。“学院还选出自己的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候选人,参加延安等地的竞选。”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在民族学院得到了模范的贯彻执行。
二、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团结精神
1941年,刘春在《回族在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培养新工作干部,在中央应广招各族分子及与各族接近的分子。在地方上党亦应利用可能地训练干部(将来可能设民族学院)”,学院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团结各民族。所以毛泽东在东方民族大会上面对来自东方各国的代表时讲“延安是专讲团结的地方,这里有清真寺,由蒙古文化促进会,有民族学院”,毛泽东对民族学院的办学精神的核心作出了最为高度的凝练与总结,在学院师生俱乐部成立时,毛泽东题词——团结。这是他对民族学院学员的期望,也是对民族学院办学的期望,更是它对中国各民族的期望,团结二字高度的概括了民族学院办学的精神核心。这一精神在民族学院校歌当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是各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是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满、蒙、回、藏、苗、夷,亲密团结在一起。今天是各民族学习的伙伴,明天是革命战斗的先锋。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起民族革命旗帜,迈步走向平等幸福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各族同志始终亲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平等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团结,是民族学院办学精神的核心。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全面封锁边区,日本也加强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我们遇到了抗战以来空前的困难,民族学院正是诞生于这一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学院的学员有一半以上来自内蒙古,所以缓察行政公署曾给民族学院筹过一笔钱,同时致函西北工作委员会,希望能够协同分配。连生源地的政府都开始接济,民族学院的办学确实非常艰苦。迁址定边办学后,办学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艰苦。教学活动是在废弃的城隍庙当中开展,没有床就在土地上铺上草睡觉。迁址内蒙古的城川办学时,学生们基本上是一边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清扫、修缮破旧的房屋,以便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成立后各族师生发挥进取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了很多必需品的生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院的经费压力。并入延安大学后,民族学院的大生产运动广受好评,通过生产劳动,实现了大部分生活品的自给自足。迁址定边办学后,各族师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发展生产,除粮油大部分由粮食部门供给外,其他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迁址城川后,这一优良传统仍然保持。
民族学院的学员有一定的优待,本可以生活的相对轻松。但他们并没有,从延安到定边再到城川,一直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时刻保持进取精神,不但改善了生活条件,还锻炼了工作能力,成为一批真正了解民众疾苦的民族干部。
四、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的求实风格
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西北局成立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下设少数民族研究室,附设在民族学院。负责研究西北少数民族问题,分为蒙、回和藏三个研究组。研究室在西工委民族问题研究室工作基础上编写了《蒙古民族问题》初稿、《青藏调查记》、《乌审旗调查》,共20余万字。整理出了《蒙古大事资料》、《蒙古风俗习惯》、《回民风俗习惯》、《土默特旗调查材料》等,共10多万字。还搜集了伪蒙材料、伊盟材料、藏族问题材料、蒙古名人资料、蒙古革命运动史料等专题资料。这些调研成果为党中央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比较切实具体的史料,起到了咨政建言的作用。
民族学院的办学非常重视与民族地区实际的结合。从迁离延安开始学院的办学地点离民族地区越来越近。1944年民族学院搬离延安,最终选择在定边办学,这里与甘肃、宁夏、内蒙古相接,是蒙古族与回族交错杂居的边沿地区,定边县设有民族务科负责少数民族工作,最早的蒙古委员会也设在定边,边区政府建立的五个回民乡中有一个就位于定边。而且早在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特委就已经决定在定边设立蒙回族学校,培养民族干部。因此,定边是民族学院迁离城川的最佳落脚点。1945年4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意民族学院到内蒙古城川继续办学。其实早在1945年2月9日民族学院的实际办学地点就在城川,等待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的安排。所以赵通儒才向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申请,拟将民族学院迁址到城川办学,其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方便学员的学习能够贴近生活。
求实,不断接近少数民族,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去,到他们需要的地方去。真正了解当地的民族实际,再通过理论学习加以印证,这也使得民族学院的学员在从民族学院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组织交于的任务,不但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也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民族学院的办学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诞生于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与抗大等院校一样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赴身国难许身报国的家国情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平等精神,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团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的求实精神,这些精神内涵共同构成了延安民族学院办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干部教育、民族工作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民族学院虽然早已停止办学,但是它开创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先河,从民族学院办学精神来看,新时代干部教育一定要扎根人民、扎根实际、扎根基层,不能是空中楼阁,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堪当大任的干部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民院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编号:CMGY-K-202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云风.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内蒙古延安大学校友会,内蒙古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文集(1921一一2011),内蒙古老一辈革命家《延安回忆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1.
[4]刘春.刘春民族问题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1945)乙[M].内部出版,1994.
[7]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九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